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2021-10-29 02:21吴坤生刘培健梁宝珊潘惠京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20期
关键词:收缩压变异心血管

吴坤生,刘培健,梁宝珊,潘惠京

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发生变化,伴有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进展的最终结局。冠心病是我国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基础病变,是全身弥漫性动脉硬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是一种利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来评价动脉功能的指标[2-3]。本研究探讨AASI与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心内科住院的45例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作为研究组,45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病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6~78(58.5±7.8)岁;单支病变33例,双支病变7例,三支病变5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5~80(59.8±7.7)岁;经冠状动脉造影及相关检查排除冠心病及心力衰竭。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力衰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冠心病诊断以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中1支或以上狭窄≥50%为标准。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术后及病情稳定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使用Mobil-O-Jraph型无创(德国生产)便捷式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在受试者左上臂固定袖带,白昼测试时间设定为08:30至22:30,夜间测定时间设定为22:30至次日08:30,白天、夜间血压每次测定间隔分别为20 min、30 min。收缩压读数以70~260 mmHg(1 mmHg=0.133 kPa)作为参照标准,并确保读数有效;舒张压读数以40~150 mmHg作为参照标准,并确保读数有效;脉压选取20~150 mmHg。若测出值超出以上规定范围即可视为测定无效,监测仪仍可继续进行测压,有效测量次数达到90%及以上者可入选。

1.3 观察指标 BPV指标包括:①24 h收缩压变异(24 hSBPSD)、24 h舒张压变异(24 hDBPSD);②白昼收缩压变异(dSBPSD)、白昼舒张压变异(dDBPSD);③夜间收缩压变异(nSBPSD)、夜间舒张压变异(nDBPSD)。AASI=1-24 h动态舒张压与收缩压之间的回归斜率;BPV以血压波动的标准差表示。

2 结 果

2.1 两组BPV指标、AASI比较 研究组AASI、24 hSBPSD、dSBPSD、nSBPSD、nDBPSD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BPV指标、AASI比较(±s)

2.2 AASI与BPV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AASI与24 hSBPSD、dSBPSD呈正相关(P<0.05);AASI与24 hDBPSD、dDBPSD、nSBPSD、nDBPSD无相关性。详见表2。

表2 AASI与BPV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2.3 冠心病心力衰竭与AASI、BPV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冠心病心力衰竭与AASI、24 hSBPSD、dSBPSD、nSBPSD、nDBPSD呈正相关(P<0.05)。详见表3。

表3 冠心病心力衰竭与AASI、BPV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AASI是用于评价动脉硬化程度的常规指标。AASI反映的动脉僵硬度可很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与病死率。而BPV是反映心血管系统功能指标的独立因子,同时也是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因素,BPV升高提示心血管风险增加[4]。本研究结果显示,AASI与24 hSBPSD、dSBPSD呈正相关,与24 hDBPSD、dDBPSD、nSBPSD及nDBPSD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可见AASI可反映血压和动脉僵硬程度,对血管危险性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24 hSBPSD、dSBPSD、nSBPSD、nDBPSD及AASI与冠心病心力衰竭发生呈正相关,可见BPV与AASI是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病情判断、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5-6]。本研究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 hSBPSD、nSBPSD及AASI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关系密切,是动脉病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见24 hSBPSD、nSBPSD及AASI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因素[7-8]。

冠心病为引发心力衰竭的首位病因,探讨AASI、BPV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系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9-10]。本研究中,观察组AASI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AASI可有效评估冠心病心力衰竭病情。AASI为国外学者2006年提出的通过对24 h动态血压数据进行监测并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11]。研究显示,在对脉压、24 h平均动脉压、年龄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校正后,随着AASI上升,心血管病病人微量蛋白尿相对危险度、左心室肥厚发生发展的风险也呈增加趋势[12-13]。AASI除与靶器官损伤关系密切外,并可对心脑血管危险进行预测。从对BPV监测结果分析看,血压昼夜节律出现紊乱,可造成心血管系统持续居于高水平血压负荷下,血管结构和功能均有较高的受损风险,进而使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剧,引发动脉僵硬度加重[14-15]。

综上所述,AASI、BPV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生与病情进展关系密切,临床可通过对AASI和血压进行动态监测,有效防治冠心病心力衰竭进展。

猜你喜欢
收缩压变异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变异危机
变异
你了解高血压分级吗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变异的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