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类专业岗课考证融合的研究

2021-11-03 02:49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蒋红枫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职业技能标准

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蒋红枫

1 政策背景

根据《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教职成〔2021〕3号),江苏省教育厅明确了推动江苏职业教育更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举措之一:根据产业发展实际,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养,创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合(岗是工作岗位,课是课程体系,赛是职业技能大赛,证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把企业典型案例及时引入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及时融入教学,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考虑到江苏省实行的学考制度和职业教育常规教学的特点,一体化设计汽车类专业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从汽车修理类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展开具体工作,本研究将“岗课赛证融合”中的技能大赛改为学考,探索“岗课考证”相互融合,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

2 具体做法

2.1 设计汽车专业技能教学模型

基于学考的汽车修理类专业技能教学改革是一项多方参与的严谨工作,经过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研究,紧盯企业岗位需求,处理好技能教学、学考、1+X证书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各有侧重的关系,构建一个符合学生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需求,在汽车修理类专业中普适的技能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此后的汽修类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与要求、学考项目、职业技能等级的实践,均是基于这个教学模型展开的,各专业对学生在综合职业能力提出的要求,是教学模型和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的有机整合。

图1 汽车类专业技能教学模型

2.2 修订标准

要解决好岗课考证相互融合问题,必须先从修(制)订标准入手,并在实际教学中落地实施,江苏省教育厅牵头修订了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系列标准,努力做到从上位理念及宏观体系上准确理解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业水平质量等。

(1)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要求,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用标准来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需要修订原有的中职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类、专业、专业方向三级分类,开发了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汽车修理类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试行),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基于专业类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指导方案首先,从行业及职业面向分析着手,精准定位专业类人才培养规格;其次,建构“类平台课程+核心课程+方向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结构,依据教育部颁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和各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结合本专业类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专业类技能课程,主要包含面向中职职业的专业类通用学习内容分析、专业类平台课程设置及内容要求;最后,提供了本专业类各专业编制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模板。

(2)各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汽车修理专业类5个专业在本课程指导方案的基础上,依据专业调研与分析,结合本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修订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汽车制造与检修、汽车运用与维修、整车与配件营销、汽车车身修复、汽车美容与装潢5个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试行)。各专业指导性人培方案重点描述了本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能力,按照专业方向提出了职业特定能力,设置了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提供了实施保障的建议。

(3)课程标准。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课堂生态。课程标准能够明确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学习结果,同时,可以规范教师根据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内容,评价学生。从江苏省课程指导方案、指导性人培方案的宏观维度,结合国家汽修类专业职业标准、1+X证书汽车维修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了《汽车文化》《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汽车构造》《汽车使用与维护》等10门课的标准,从微观维度,明确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及能力要求,并提供教学建议。

(4)技能教学标准与学考考纲。为了进一步完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工作,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有关文件、教育部颁布的汽车修理类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及2018年学考首考的综合情况,修订了汽车修理类技能教学标准、技能考试大纲、专业基础理论考试大纲和考点建设标准(试行修订稿),主要涉及技能教学项目、考试内容、形式、时长、分值和工位等方面内容。另外,每年,修订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专业基本技能考试实施方案,保证本年度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的学考顺利实施。

2.3 构建技能教学实践体系

提升汽车专业类技能教学质量,势必要推动本专业类“课堂革命”,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采取任何教学模式,都要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积极探索岗课考证融合,创设与职业资格鉴定、课程实施、学业评价及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主题相关的汽修类专业技能教学实践体系,以帮助学生在情景课堂上学会学习,达到学业要求。

(1)技能教学实践体系设计。中职3年的实践性教学在前2.5年分阶段安排,尝试认知实践、专项实践、拓展实践、综合实践;后0.5年,集中安排,推行顶岗实践。设计的汽修类专业技能教学实践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汽车类专业技能教学模型

(2)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汽修类专业技能课程类别较多,不同类别的课程、同一门课程中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着眼于学生个性化成才成长,运用合作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着眼于课程类别,适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方法;着眼于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运用现代学徒制试点,将工厂(学校模拟)车间作为课堂,现场双向教学、工学交替等方法;着眼于“互联网+”,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模拟仿真等技术,开展实时互动、移动学习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等。在具体实施中,教师积极整合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例如,专业类平台课程中《汽车文化》,尝试案例教学结合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专业核心课程《汽车商务礼仪与沟通》,尝试情境教学结合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专业方向课程《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尝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结合学校模拟车间,实施现场教学,以典型的故障案例为切入点,设计工作任务,让学生在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中,以个体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信息的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能力和素养。

3 研究体会

3.1 实行系列化标准的基础性

笔者对全省汽修类专业教师和学生展开调研,统计了连续3年的学考成绩后发现了一些问题,集中在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教学方式、实训基地、思想认识等方面,从这些问题中我们进一步发现教与学的问题、考与证的问题都与课相关,课是课程体系,中职汽修类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离不开系列化标准。通过梳理发现汽修类专业标准有:国家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职业分类大典、职业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省级层面的课程指导方案、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技能教学标准、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技能考试考点建设标准等;学校层面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等。因此,解决课的问题,标准是基础,高校要适时修(制)订标准,教师要注重学标和贯标,反思教学行为,对标找差距,改进教学策略。

3.2 构建一体化技能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构建一体化汽修类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有利于把汽修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把证书内容及时融入教学,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岗与课的融合);有利于学考与考证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施学生学业水平的多元化评价,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形式(考与证的融合)。因此,一体化技能教学实践体系在探索岗课考证融合模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3 提升教师素质的必要性

在教与学的问题中,教的问题是源头,例如教师没有贯彻学考与职业技能等级的内容与要求,而是采用应试教学,导致学生的学考合格率不高、1+X证书的通过率不高;教师在技能教学中对规范性要求不高,导致学生也会不按规范操作,岗位技能水平较低;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高,易导致学生在学考和1+X证书认证中信息化操作的合格率较低。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思维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教师思考为什么教,汽修类专业技能如何教,思考学生个体成长的本质,就会遵循这种认知去教,将呈现与思考同质的技能教学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情景的、积极的、实效的,才有可能构建良好的技能教学生态。因此,教学的质量,其根本,取决于教师的思维素质,有必要抓好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提升教师的思维素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行动能力。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职业技能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忠诚的标准
党员标准是什么?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优秀作品的标准
有感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