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工业移民区变迁管窥

2021-11-03 14:40刘思朝
西部学刊 2021年19期

刘思朝

摘要:以11号街坊为代表的洛阳涧西街坊,其形成、发展是与新中国成立后七大厂矿落户洛阳密切相关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等厂矿开工建设,大量援建移民迁入洛阳,与其配套的工人住宅、医院、学校等设施相继建成,形成了涧西街坊。涧西街坊的设施及配套服务是逐步完善的,每个时期住房建设的标准、风格、质量等都有一定区别,俱乐部、体育场等附属公共设施也先后建成,基本满足了产业工人家庭的生活和教育、医疗等需要。开发利用涧西区工业遗产,主要包括工业住宅区建筑、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和厂区工业旅游等。

关键词:河南洛阳;街坊文化;工业记忆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9-0065-03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援建的“156项目”中布局在洛阳涧西区的有七项。大量援建移民伴随着重工业厂矿的落户生产,也随之迁入洛阳。为合理优化生产,建设工业新城,外来工业移民聚居于涧西七大厂矿附近,形成了数十个以街坊为居住单位的居民区。几十年风雨变迁,街坊记忆伴随着国有大厂兴衰沉浮走过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再到二十一世纪的特色文化开发。梳理涧西街坊的发展历史,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原工业移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涧西街坊的历史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的河南地区由于地处内陆,远离东南开放口岸,因此工业基础贫弱。根据统计,1902—1935年间洛阳地区有记载的工矿业企业仅有4家,资本规模小,且集中分布于洛阳老城及西工两区,涧河西岸尚属于未开发的农田[1]。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经济恢复和苏联援建项目开工,洛阳市涧河以西地区逐步形成了中部地区最为完善的重工业基地,随之产生了以产业工人家庭为主体的街坊社区。

洛阳涧西地区自然环境良好,南部靠近洛河,北部及东部以涧河分界,地势基本平坦,中部较高、南部地势较低的地形,也便于工业排水。同时,涧河以西地区在古代并未有大型城市遗址,相对于老城以东,白马寺地区有汉魏洛阳故城、西工区有东周王城的复杂地下文物情况,该地区适合建设大型工厂及附属设施。

1955年10月1日,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拖”)举行开工仪式。至11月1日,仅用一个月的时间该厂便正式投入生产[2]。在计划经济时代,拖拉机厂承担起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任,生产出的各型拖拉机支援全国的农业生产。社区街坊的根本属性是居住,街坊的规划就是在大型国有厂矿建设基础之上形成的,11号街坊即配属于洛阳拖拉机制造厂建厂计划。“一五”时期共有36个街坊沿中州路陆续建设完成,总计425栋楼房。2号、10号、11号三个街坊的职工住宅楼,与1954年9月用于接待苏联专家的友谊宾馆最先开工。涧西区11号街坊是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市第一批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苏式职工社区,极大地改善了各地援建洛阳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

建设11号街坊时,施工条件十分艰苦。在前期的探墓工作中,仅在宿舍区的第10、第11号两个街坊里,就发现了80座古墓,考古发掘任务繁重。由于洛阳本地工业基础薄弱,所需材料均需从上海等地采购,加之管理施工干部没有施工经验,甚至于在开工前水泵安装尚未完工,周围村庄农民只能从涧河取水,向11号街坊工地送水[3]。

老城建新城的发展模式,使得工业移民聚集在涧西新城,相对独立,与洛阳老城居民间的联系较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脉络。1980年以前计划经济时期来洛的工业移民,特别是由于工业建设的需要,在“一五”“二五”期间统一安排将一地工人迁移另一有工业建设地方的国家行为,使涧西在短时期内就积累了大量工业移民。但一座工业城市的兴建,仅有移民产业工人是远远不够的,为正式开工投产而招收、接收的本地工人也占有较大比重。根据“一拖”建厂时担任临时党委会宣传部部长的苏远回忆,修建家属宿舍区时需要唐屯村村民进行搬迁。为解决农民支持工业发展而产生的失地问题,时任洛阳市公安局局长李冲舟向村民承诺“挑选些有文化的,送到技工学校培养,将来当工人”[4]67。加之援建干部、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从上海、广州等地搬迁来的商业服务移民,三者构成了11号街坊的主要居民成员。

不仅如此,涧西区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拖拉机厂配套的文化娱乐设施均针对于在厂职工服务。建厂初期,社区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当时无计划生育意识下的人口观念,使得上世纪六十年代社区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借鉴苏联的规划思路,建设之初按基本人口数乘以2.5,即1∶2.5的比例来安排涧西区工业住宅规划。但1956年调查结果显示:“根据9号街坊的调查,中国妇女生育率强,已达到1∶3.3,人口还大大增加”[4]137。根据洛阳市1964年人口普查结果,洛阳城区人口已经达到32.25万人,是1952年人口的5倍还多。人口的增加使得住宿环境变得拥挤,街坊里的“筒子楼”往往是一家五六口居住在一起。

改革开放后,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崛起,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老工业基地的国有大厂效益持续下滑,从“九五”时期开始,洛阳市进行国有经济改革,实行“退二进三”,逐步降低传统重工业的比重。1996年以前,洛阳市共有大中型工业企业109家,通过兼并、破产至1997年底减少到100家[5]。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国有大厂的衰落使得涧西经济的下滑。居住在街坊内的企业职工的“铁饭碗”被打破,高学历居民流失嚴重,社区内人口步向老龄化。11号街坊的老居民楼由于年久失修,居住不便,更多地出现了空置和出租现象。

二、涧西街坊的设施及配套服务

(一)社区的住房变化情况

来自东南、东北地区的工业移民来到尚待开发的洛阳,住的问题摆在工业移民们的面前。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工人乃至技术人员住房的一切需求均由国家解决。从拖拉机厂建厂至今,社区建造的宿舍楼经历了一个逐步改善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建厂初期(1956—19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