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论起点

2021-11-03 01:47樊艳茹
西部学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手稿异化

樊艳茹

摘要:对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性理解是全部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基础性内容,《手稿》作为“天才世界观萌芽的种子”,其“实践原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论起点之所在。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家的二律背反是实践原则的来源,异化劳动思想是实践原则的批判手段,感性对象性关系是实践原则的内容,共产主义是实践原则的最终走向。重思《手稿》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起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它不仅解决了理论界对“异化劳动”思想地位的争论问题,为系统理解哲学基本问题贯穿了一条红线,而且弥补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空缺。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革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图分类号:B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9-0009-03

现如今,对于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理论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实践唯物主义,二是实践本体论,三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一种观点,“实践原则”无疑是马克思哲学革命最核心的内容。“实践原则”的最初表达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感性对象性关系原则”,这也是把《手稿》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理论起点的依据之所在。但《手稿》自公开发表之日起就备受争议,因此笔者首先就《手稿》成熟度问题、《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二者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加以澄清。其次是深入分析《手稿》中实践原则的来源、批判手段、内容以及最终走向,为系统地理解《手稿》理论地位、哲学基本问题以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提供了根据,以期解决理论界对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理论起点的争论问题。

一、对于《手稿》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理论起点的两点思考

对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性理解,首先涉及的且具有实质性问题导向的便是对革命理论起点的定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一是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论起点,二是认为《提纲》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论起点,三是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实践观思想的内篇”[1],《提纲》是外篇。基于此,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澄清关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理论起点的争论。

(一)关于《手稿》的成熟度问题

多数学者以《手稿》是一篇不成熟的著作为由,断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起点不是《手稿》,而是《提纲》,并以恩格斯对《提纲》的高度评价,即“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2],来例证自己的观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分析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期所处的哲学立场。多数学者认为《手稿》中马克思思想的不成熟之处在于仍旧是从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出发,其出发点在于《手稿》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所作的高度评价:费尔巴哈为“国民经济学”和“整个实证”的批判“打下真正的基础”[3]112。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在《手稿》中也含蓄地指出了费尔巴哈的错误所在:“由此可见,费尔巴哈把否定的否定仅仅看作哲学同自身的矛盾,看作在否定神学(超验性等)之后又肯定神学的哲学。”[3]200因此,可以得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并不是全盘赞同的。另外,在写作《手稿》之前,马克思在1843年3月致卢格的信中也曾指出费尔巴哈的不足之处:“他强调自然过多而强调政治太少。”[4]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马克思内容表达的不成熟不能代表马克思就是一个费尔巴哈主义者,认为《手稿》是不成熟的著作,从而否定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的理论贡献。

(二)关于《手稿》和《提纲》的关系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整个历程。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是在批判西方旧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力图从此岸世界的现实的人出发解决“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早在1843年的《论犹太人问题》中便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问题。他开始注意到要突破唯心史观的禁锢,因此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要通过无产阶级来实现人的解放,即“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3]18。继而,他在《手稿》中开启了这项研究。他关注到“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3]156这一社会现实,他深入市民社会,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深刻命题。他还关注到了人的异化现象,并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一原则揭示了人的本质就是自由的自覺活动。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起点之所在。随后,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继续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他从人对物质生产资料的依赖关系转向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必然性联系。最后,在唯物史观形成的《提纲》和《手稿》中,指出了人是实践的存在、历史的存在,人在自己历史的过程中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也就此完成了哲学革命。由此可见,对于回答马克思哲学革命理论起点这一问题,《手稿》和《提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由此,类比恩格斯的提法,笔者将《手稿》称之为“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种子”。

二、对于《手稿》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理论起点的深入分析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家的二律背反出发,通过异化劳动的思想来阐明实践原则的具体内容是“感性对象性关系原则”,实现了实践原则的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一)国民经济学家的二律背反是实践原则的来源

1843年,在《莱茵报》被查封之后,马克思开始对自己信奉的黑格尔的国家、法的唯心主义思想观念发生了怀疑,他开始深入社会现实考察人的存在。据此,他在《手稿》中指明了国民经济学家以下五个方面的二律背反现象:一是“依照概念来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是属于劳动者的”与“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万万不能缺少的部分”[3]122这一现实相违背;二是依照概念“一切东西都可用劳动来购买”与“工人不但远不能购买一切东西,而且不得不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性”[3]122这一现实相违背;三是依照概念“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与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处处高踞于工人之上,并对工人发号施令”[3]123这一现实相违背;四是依照概念“劳动是唯一不变的物价”与“再没有什么比劳动价格更具有偶然性、更容易发生剧烈波动的了”[3]123这一现实相违背;五是依照概念“工人的利益从来不同社会的利益相对立”与“社会却总是而且必然地同工人的利益相对立”[3]123这一现实相违背。这一系列的二律背反现象最集中地体现于国民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和实际工人工资规律的矛盾。据此,马克思深入市民社会的实际,揭示了国民经济学家劳动价值理论所展示的劳动不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劳动是私有财产前提下的劳动,即异化了的劳动。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手稿异化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丢失的手稿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