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我国知识阶层对民族学人类学的认知与传播

2021-11-03 14:40常小科袁理
西部学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民族学人类学胡适

常小科 袁理

摘要:民国初年,我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知识阶层开始对民族学人类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形成了包括西方民族学人类学知识在内的新知识系统。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以进化论思想为中心,讨论了社会变迁和生物进化,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适、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沪江大学、上海大学等先后设立社会学系、人类学系和有关研究机构,开展调查和研究,创办民俗学刊物,对传播民族学人类学知识做出了贡献。民初民族学人类学知识的传播,体现了知识阶层对它的认识与理解,这与“变法为强,救国保民”的呼声相符,是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民国初年;知识阶层;胡适;民族学;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K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9-0074-03

一、引言

“民族学”和“人类学”两词都译自英文,随着西方地理大发现而出现,一直被认为是西方的“特产”,直到蔡元培发表《说民族学》,我国才明确使用“民族学”这一名称,其学科体系继而得到初步规范。

在此之前,我国知识阶层已有了对民族学、人类学的初步认识,大量关于进化知识的作品出现。1884年,康有为的《人类公理》中就主张人类历史是向前发展进化的,他将自己的进化观与《公羊春秋》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三世及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附会起来,提出“三世说”的进化论。1898年严复译《天演论》时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中国未来记》大力宣扬“适者生存”思想,他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社会的发展,以实现富国图强。同年,广智书局出版有贺长雄的《族制进化论》。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知识阶层就开始介绍西方的民族学、人类学及相关的理论。最早的译著及其观点的介绍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民种学》,原作者是德国学者哈伯兰,由鲁威英译,书名为Ethnology,林纾和魏易译为汉文,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由北京大学堂官书局印刷发行。1913年严复发表《天演进化论》,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而后论述人群社会的进化、男女夫妇的进化、妇女地位的变化等,对进化论观点进行了更詳细的阐述。

民国初年形成了包括西方民族学人类学知识在内的新知识系统,章炳麟《訄书》结合社会学、民族学理论,在《原强》中,对有关种族分类、游牧和农业文化区别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也有讨论,另一文章《序种姓》对西方民族作了简略的介绍和评论。

对西方学说进行介绍之后,我国部分知识分子用自己的哲学思想对外来理论进行修正和思考。通过编译西方有关著作,我国新一代知识界初步了解了西方进化论等学术思想,进而将其应用于对本国历史与文化的解释和思考。西方著作的引入,为我国知识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评价世代生活于其中的文化。随着民族学、人类学译著的大量传入,知识阶层已对其有了简单而粗略的认识,那么其究竟对人类学的认知处于什么样的阶段,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对此进行了讨论。

胡适的这部著作此前被作为思想史的作品来看待,很少有学者挖掘到隐藏其中的民族学、人类学知识。胡适作为当时声名显赫的著名学者,以其代表作为中心进行讨论,无疑可以窥见当时知识阶层对民族学和人类学知识的认知。

二、胡适生平及其著述《中国哲学史大纲》的背景

胡适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安徽绩溪人,1891年出生于上海,1905年进学堂,读了《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1910年7月用“胡适”的名字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后正式将“胡适”作为自己的名字。1912年转康奈尔大学文学院学习哲学。191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继续学习哲学。

1916年,胡适与陈独秀等讨论文学革命,并写成《文学改良刍议》寄给《新青年》,并于1917年发表,同年胡适获博士学位,完成论文《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中文名《先秦名学史》,论文的体系为导言、历史背景、孔子的逻辑、墨翟和后期墨家的逻辑、进化论和逻辑等五部分,在基本观点、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史料、体系上为《中国哲学史大纲》提供了积累。

1917年,胡适被蔡元培聘请回国,任职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编写《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1918年成书后送交给蔡元培,蔡元培作序后推荐给商务印书馆,发行后被读者抢购一空。

三、《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的民族学人类学知识

胡适1910年从上海坐船去美国,1917年6月才回北京大学任教。这段时期美国最流行的是进化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前,进化论一直占据主流地位,身处其中的胡适当然深受影响,他著述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不可避免地带有进化论思想。

(一)社会变迁论

进化论思想不是西方特有的,早在先秦时期,先贤就已经开始讨论“变迁”。胡适指出,老子使用“有”“无”的概念来表述万物的运动变化,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在于无。”孔子的“易”便是研究“万物变迁”的结果。“孔子则以为万物起于简易而演为天下之至赜……这便是其进化论。”胡适认为,庄子将“万物变迁”作为其哲学论述的起点。

老子生在大乱的时代,《诗经》中说“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故老子认为天地无有恩意。“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假设一个“道”的存在,道是抽象的概念,不太容易说清楚,老子便想到了“无”,“无”即是虚空,一切若没有他,便没有用处。所以他说“三生万物”,又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胡适指出,这是老子关于天地万物的变迁观念。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天地万物都像这河水,一直变化,这便是“易”的意义。天地间的变化,都起于“动”,“动”是什么,来自天地间的刚柔两种原力,互相冲突推挤,便有了运动和变化,所以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故孔子说万物变化完全是自然的。

猜你喜欢
民族学人类学胡适
《胡适》
《审美人类学》评介
历史民族学课程发凡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学科简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发展战略语境下的中国山地民族学研究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