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引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思考

2021-11-03 14:58武夏艳黄维涛
西部学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党建高校

武夏艳 黄维涛

摘要: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践行党的宗旨和使命的前沿阵地,在人才培养、业务推进等方面应全面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当前,基层党建引领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基层党建和资助育人业务工作融合度不够,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有待提高等问题。在实践中破解这些难题,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从争取资源,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困难;完善人格,培养贫困生的远大理想;提升素质,促进贫困生的成长成才三方面着手,探索基层党建引领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党建;资助育人;高校

中图分类号:D267;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9-0110-03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各项业务工作应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学生资助工作作为促进教育公平、落实“不让一个贫困孩子掉队”理念的重要抓手,理应与高校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确保高校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保障,资助工作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抓手,共同的目标使得两者的合作有了基础。

一、基层党建引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范式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是党的宗旨所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践行党的宗旨的前沿阵地,在人才培养、业务推进等方面应全面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促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落地见效。高校基层党组织处于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具有广泛群众性和直接示范性,能够直接倾听学生呼声、了解学生情况、把握学生脉搏,在开展育人工作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解决在校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资助问题时,应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着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将对贫困生进行单纯的物质资助扩展延伸到对贫困生情感和心理的安慰,以期培养精神世界丰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践行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的重要举措,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师生之间的交互式活动,是高校不同主体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相互碰撞后呈现来的行为结果,是高校师生办学理念、品德修养、精神境界的集中凸显。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物质匮乏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想达到该目的,除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既成为受助者也成为监督者之外,充分利用基层党组织民主集中制优势是开展好资助育人工作的先决条件。

综上,资助工作和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目标殊途同归,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基层党支部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得资助工作有了实际抓手,尤其是为鉴别学生品行修养提供了可行标准。资助工作通过对学生能力、学习、品行的考察和对学业的支持,为基层党支部培养了后备力量。育人的共同目标为党建引领资助工作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行性路径,搭建了桥梁。

二、基层党建引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调研掌握的情况,当前党建引领资助育人工作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内容形式“两张皮”、入库及考核标准单一化等问题。

(一)基层党建和资助育人业务工作融合度不够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做了全面部署,党建引领业务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少数单位,这种共识更多地停留在思想层面,在具体业务开展过程中“消化吸收”得还不到位。

首先,二者的兼容性不佳,时常顾此失彼。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党建引领资助的认识不到位。就以贫困生认定来说,认定标准中虽然将“道德品行良好”纳入其中,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一条标准只存在于文本上,基本处于隐身状态。如果两位同学同时竞争一个入库名额,道德品行良好但成绩较弱的同学一般会输给道德品行一般但成绩相对较好的同学。究其原因,“怕惹麻烦”“道德品行不好衡量”成了一些师生的共识。正如某校W老师所言:“道德品行”这个标准是软标准,大多数时候看不见、摸不着、不好衡量,但成绩却是硬杠杠,一目了然,所以在选定资助对象时,成绩是金标准,好就上,最安全,谁也没法反驳。

其次,考核指标“两张皮”。考核是衡量高校师生干事创业的重要手段,但当前一些高校党组织建设考核和个人业务完成度的考核各自为战:党建的考核更多地停留在学院层面,对个人业务能力的影响效果不显著,虽有要求,但实际操作时总是一笔带过,而资助业务的考核在影响学院整体考核结果的同时,更多影响着对口专员的晋升。这就导致师生在从事党建引领资助工作时不断地权衡利弊,最终只在必要的时候将党建这枚皇冠戴在业务工作的头上,而在实际中工作中一般将党建放在业务工作之后。

第三,党建与资助的互补性未被师生共同认可。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学院党委书记)对党建+资助有較为积极的认知;其他身份的教职工一般认为资助是有硬性条件的,与党建关系并不是特别密切,但迫于现实压力,有时候会将党建和资助结合在一起,但这种结合都是生硬的。这一现象在查阅“三会一课”有关资料时有所体现,89%的内容只涉及党的相关知识,很少涉及资助业务和贫困生工作。

(二)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有待增强

党建引领资助工作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于培养学生爱国爱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诚信感恩、奉献社会的优良品质。当前,资助工作在解决学生实际生活困难,培养学生感恩之情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伴随资助而生的“不劳而获”“等靠要”“不以贫穷为动力,反以贫穷而自豪”的惰性行为和不平衡心态也不容忽视,存在受助次数越多,个人品德越下滑的现实事例。问卷调查显示:七成以上师生认为,长期不劳而获的无偿性资助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某些贫困生“以贫困为荣”“受助时当仁不让”的不良风气。

除了上述普遍性问题之外,随着资助金额的增长和受助面积的逐步扩大,“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象成为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困扰,是否是贫困生、是否拿了助学金成为一些同学评价自己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过去,资助金额有限,受助者多为大家公认的特殊困难群体,现在资助金额和人数明显增加,公认的特殊群体受助后,还剩下部分金额,如何合理公平地分配这部分资助名额成为了令人头痛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贫困学生都想要一等助学金,一旦给二等助学金有的人就会心理不平衡,抱怨为什么别人是一等而自己不是。为了缓解这种困扰,学生和教师对资助名额的多少持相反观念。90%的同学认为资助名额越多越好,多了自己就可以被囊括其中;但83%的教师认为资助名额不宜过多,过多的名额只会引发矛盾,真正需要外力帮助才能上得起学的学生人数比例正在逐步下降,学校应该只资助实际困难的学生。某校资助专员、学生党支部书记王老师所言也印证了这一点:“高校所有工作初衷是育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鉴于学生水平、教师能力、各类工作性质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较大差距,同学们总觉得自己就应该每年都得到资助,从没又换位思考过,也想过弥补差距,扭转学生的行为和想法,但就个人之力,总觉得力不从心。”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党建高校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