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以凯里学院历史学专业为例

2021-11-12 15:25凯里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史家史学课程

■刘 芳/凯里学院

上世纪来,国内多数高校史学专业已意识到《西方史学史》课程的重要性,大多已开设了此课程。许多从事西方史学科研、教学一线的史学工作者亦很重视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出版了许多优秀的教研成果。在教材方面,目前较为通用的主要有:郭小凌的《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009、2016年版)、张广智的《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004、2009、2018年版)、陈恒的《外国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等。在推动、从事西方史学史理论研究方面,先后有李大钊、耿淡如、齐思和、吴于廑、郭圣铭等史学者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上,近年来许多一线教师也根据自己的授课情况,作出了许多教学改革尝试。魏秀春的《“西方史学史”双语经典研读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车菲菲的《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陈金锋的《“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实践研究》、苏聪与朱楠楠的《浅论<西方史学史>教学中的经典作品阅读》等。本文旨在借鉴前辈的教研经验,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探讨如何提升《西方史学史》课堂效果的教学方法。

一、开设《西方史学史》课程的意义

史学史是历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它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主要任务是探寻历史学科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学科。西方史学史是史学史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主要涉及西欧和北美区域范围的学科史,是历史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世界通史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并学好《西方史学史》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西方史学史是一门特定区域范围的学科史,通过学习该课程能了解西方史学发展规律,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二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作为当今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是《西方史学史》课程的重要研究对象,故学习西方史学史,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三是西方史学遗产博大精深,对西方史学史的学习有助于拓展我们的史学知识、提升史学思维。

二、《西方史学史》课堂教学中的困境分析

自凯里学院历史学专业2009年初次招生以来,除2018年暂停招生外,目前已培养了8届毕业生。截至目前,每届毕业生均已开设该课程,参考教材选用张广智的《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018年版)。

在2009级至2017级历史学的培养计划里,《西方史学史》作为学科基础课(必修)开设于大三学年第一学期。2018年重新修订培养计划后,则将《西方史学史》课程作为专业任选课,调整至大二学年的第二学期。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自2016级以来均为考查。从授课情况、考核结果等看,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很多困难,如学生课堂讨论参与度不高、知识掌握欠佳等。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

首先,课程教学学时不足。《西方史学史》课程的内容包含非常广泛,从时间上看,涉及神话与史诗的出现直至今日西方史学的发展;从空间上看,囊括西欧北美每一个历史时期各国的史学发展情况。在教学安排中,该课程教学总学时为32学时(1学时为4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既不能向学生较为完整地传递西方史学历史的全貌,亦不能有较长的时间带领学生阅读原著,理解史家的史学思想。除对每一时期部分史家重点介绍外,其他史家只能快速带过。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仅能阅读到对总结史学思想“有用”的著作片段,无法窥视经典史著全貌,更无法真正理解史家的创作背景与史著所蕴含的史学思想。

其次,部分学生世界历史相关知识储备较弱,导致课堂沉闷,教学难度大。就目前《西方史学史》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多数同学由于自身的经验、兴趣,亦或是文化差异,对理论性较强的西方史学作品关注较少。另外,除极少数学生外,大多受自身外文水平限制,既不愿花费大量时间直接阅读原著,又受翻译等因素影响,觉得西方名著语句表述艰深晦涩不易理解,人名、地名较多不好记忆。因此,多数学生从心里排斥西方著作,不愿主动阅读,这类现象为课程实际教学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再次,教师引导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于对多数学生的学情考虑,课堂教学内容多数为讲述相关章节的基本知识点,较少会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导致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即使教师偶尔组织讨论,最终也因学生不主动参与,最终演变为教师的“自问自答”,久而久之,课堂讨论环节逐渐被师生抛弃。另外,授课教师虽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史学原著,但对学生是否阅读、阅读效果如何等缺乏针对性的检查方法。

除以上原因之外,还存在学生学业任务重、外文图书资源相对缺乏等不利因素。

三、《西方史学史》课堂教学方法

《西方史学史》作为历史学基础类课程,其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现结合凯里学院历史学专业的教学实际,探讨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将外国史学理论与本地现实情况相联系、与中国史学理论相结合,提升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兴趣。在西方史学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高深的史学史理论与当下社会相结合,争取做到理论上的深入浅出。教师可在讲完理论知识后结合身边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分析理论。如在讨论古典史学诞生的背景中,会涉及到一些西方神话、史诗,此时教师可将我国的神话故事与之对比,向学生传递中、西方神话中不同的神仙形象,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化及史学产生的差异。因我校学生大多为少数民族,故在课堂教学中亦可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将苗、侗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纳入课堂,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和学习兴趣。

另外,在介绍西方史家及其作品时,可根据史学贡献、编撰体例、所处时代等将中、西方史家生平及其史学思想、史学流派的历史贡献作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分析“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及其《历史》时,可以将其与“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及其《史记》相比较,通过比较两人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从两者的生平来看,两者均出身史学世家、饱受迫害(希罗多德遭到流放、司马迁受牢狱之灾)、均有游历经历,到过当时他们所处时代的已知世界。从史著来看,《历史》、《史记》均是“全史”。从两人的史学思想上来看,两人均表现出平等民族观,对当时的少数民族能做到一视同仁。

(2)教师重视课堂中的问题设置,采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兴趣是让我们学习新技能、获得新知识、激发新思考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若想让自己的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就必需激发学生愿意学下去的兴趣。而课堂教学中,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提到赫西俄得的《工作与时日》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假如你是史诗作品大赛的评委,面对两部进入决赛的作品——《工作时日》与《荷马史诗》,你认为谁更胜一筹?”讲授中世纪史学时,可先提出问题,如“为何称中世纪为黑暗的时代?它是否真的完全一无是处呢?”此类问题既可引发学生思考,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史著分析方法的传授与总结。学习西方史学史的重中之重就是理解、总结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而史学思想一般体现在史家的著作中,因此,如何读懂一部史著对史学史的学习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上传授知识不应满足于告知学生一部经典史著的大致内容、史家的史学思想是什么,更应该通过对教材中史家、史著的分析,不断地引导学生课后如何自主去阅读西方著作、分析不同时期史学发展的历史背景、总结史著中史学思想的具体方法,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课堂教学由“教师讲授”转变为“学生讲授”,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汇报心得、提出问题等方式展示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史家的作品并撰写读书报告,课堂中与师生分享;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些史家总结其生平、史学思想,并以PPT展示等形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心得;或根据根据专著内容,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让他们扮演作品里的角色,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利用平时成绩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告知他们,学习任务将纳入平时考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多思考,课堂中多分享、多讨论。

(5)课堂中尽量利用多媒体等新式教学手段,通过将微视频、图片等穿插于知识讲授中,以传达不同时期的历史以及人们对历史的见解。结合《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实际,发现从学生的知识接受效果来看,视频、图像等教育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讲解效果,故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尤其是理论教学时选用一些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利用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尝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上好《西方史学史》课程的每一堂课,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学生而言,如何学好《西方史学史》的具体方法虽因人而异,但最核心的方法是多阅读、多思考、多总结。对于教师而言,若想要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效,则需要教师课根据学情、课程章节设置、自身情况等来选择适合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史家史学课程
劳动最光荣 史家胡同小学绘画作品展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身边雷锋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重建“史家”眼光下的作家作品艺术分析维度
新、旧史学的更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评杜维运《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
“全能”爸爸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