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内容体系“综合模式”述评

2021-11-18 00:12宋传银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内容体系

摘要:“综合模式”为《史学概论》教材所采用的一种编写方式,其最大优势在于可以灵活选择教材内容,其缺陷在于缺乏系统性。但不能说它就是一个“拼盘”,它仍然有其内在的体系。更为关键的是内容的选择问题,只要内容选择恰当,仍不失为一种较为科学的编写《史学概论》的模式。

关键词:《史学概论》;“综合模式”;内容体系

《史学概论》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名称多样,主要内容为史学理论。这门课程在我国民国时期的高校历史学专业中开始开设,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对于一门课程来说,其内容是独特的,如何构建其内容体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百余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针对这门课程,构建起不同的内容体系(模式),如综合模式、三论模式、“四论”模式、认识论模式、科学学模式等。学术界对此已有一些相关研究,本文拟对其中的“综合模式”作一述评。

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综合模式的说法最早由曹伯言、张耕华于1989年提出。他们在评论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几部《史学概论》教材时称:“目前史学概论的专著和教材的编写比较普遍的一种模式是‘综合型’。”并指出他们的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史、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相关学科的节要与组合。此后有学者沿用了这一概念。

我国“综合模式”代表性教材20世纪80年代有葛懋春、谢本书主编《历史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以下简称葛本)、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以下简称白本)、田昌五、居建文《历史学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以下简称田本),20世纪90年代有贾东海、郭卿友主编《史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以下简称民族本),21世纪有马工程《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马工程本)等。

葛本是1949年以后我国第一部《史学概论》教材,共十三章,分别为历史和历史科学、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科学分析社会基本矛盾、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辩证考察人类历史的运动过程、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史论结合、中国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考古学和历史研究、中国史学史概说、欧美史学发展概述。白本共十章,分别是叙论、历史观、历史文献、史书的编纂、史书的体例、历史文学、史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近代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当前的主要任务。田本共七章,分别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历史研究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历史学的过去和现状、研究历史必备的资料和工具。民族本是第一部全国民族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基础理论课教材,由三编构成,第一编史学原理,第二编史学方法论,第三编史学理论史,每编下分若干讲。马工程本由张岂之主持编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也是历史学科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这部教材共八章,分别为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20世纪西方史学、历史编撰、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综合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灵活选择教材内容。教材编著者可以依据自己对这门课程性质的理解、课程内容的认识、学术界对史学理论的研究状况等因素,选取史学理论的若干内容构筑其内容体系。上述诸书虽然都属综合模式范畴,但各自内容选择差异较大,各本强调的重点与篇幅也不尽相同。葛本的重点内容为唯物史观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包括第二章至第九章,占全书近一半篇幅。白本对历史编纂学关注较多。民族本前两编主要讲述史学理论与方法,与一般的史学概论教材没有差别,第三编的史学理论史则是其他教材中少见的,并且其内容包括中外史学理论发展史,篇幅较大,占全书的1/3还多。马工程本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及“20世纪西方史学”作为两章,重点阐述20世纪中国和西方历史学的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状况,为其他同类教材所少见。“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为历史认识论的内容,最先出现在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史学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中,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三部教材中没有此类内容,民族本中作为第15讲,马工程本也将之列为一章。

但不管怎样选择,其内容基本包括什么是历史及历史学、历史学的特征(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历史观(唯物史观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史料学、历史编纂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中外史学史等。这些内容均是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历史观是史学本体论的核心,唯物史观是历史研究的理论指导,历史文献(史料的主要部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历史编纂是历史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史学史讲述的是历史学的发展进程。既然《史学概论》是“概论”史学理论的一门课程,上述教材的内容构建在逻辑上就有其合理性,而且内容选择较为灵活。这样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内容简明扼要,篇幅适中。史学理论的内容繁多,即使是“概论”史学理论,其内容也较多,而作为一门课程,其授课时数及内容容量均有限制。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综合模式提供了解决方案。

综合模式存在缺陷,首要问题就是其系统性不强,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性。以至于一谈到综合模式,人们很快就会联想到“拼盘”模式。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史学概论》先天就带有拼盘的性质,问题是拼得好不好[4]。直到2013年,仍有学者发表论文持类似这种观点,只不过称它为有“体系”的“拼盘”。

作为一门课程,其内容体系虽比不上一门学科那样严整,但也不是杂乱无章的,仍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因为《史学概论》是概论史学理论的,而史學理论是有体系的,那么《史学概论》的内容也是有体系的。但从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几本《史学概论》内容来看,将历史过程的哲学思考、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编纂学及史学史等部分内容合在一起,的确容易给人一种“拼盘”的感觉。这种做法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批评。早在1985年,姜义华就批评20世纪80年代刚刚出版的几种史学概论著作“大多零碎而不完整,散乱而不系统,象若干专题的讲座,而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仲伟民认为,就史学概论著作来说,葛懋春主编《历史科学概论》、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吴泽主编《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大都由以下几个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历史过程的哲学思考,对历史过程规律性的认识,尤其注重阐述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规律等。二是史学研究方法的有关论述。三是历史编纂学的理论问题。四是对中外史学发展本身的考察。把上述几个部分内容合在一起,确实给人一种“拼盘”的感觉。张耕华批评直到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史学概论教材,不仅其内容仍然采取“拼盘”模式,而且其所拼入的“菜肴”还越来越多。钱茂伟在其《史学通论》中全面评价百余年来中国《史学概论》理念与体系的嬗变,涉及到众多的教材。他认为,田昌五等《历史学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的体系是典型的拼盘论,将史学理论、史料学、史学史、史学评论、史学工具书等分支学科拼合在一起。

其次是内容问题。综合模式的体系固然是个问题,但更为关键的是内容问题,即哪些内容应该选入教材中,哪些不能选入。有些内容不宜纳入教材中,如中外史学史。因为现在课程体系中已有相应的课程《中国史学史》及《西方史学史》去讲述这部分内容。葛懋春本中专门用了两章来讲中外史学史,白寿彝本用两章内容,概述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几占全书1/4的篇幅。马工程本中有两章也涉及到中西史学史的内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有关联,它是学习史学理论的基础,讲述史学理论问题时,要以史学史的内容作为资料。但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属于不同的学科,将史学史纳入《史学概论》教材中,容易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而失去了自身独立的属性。再如关于历史理论的内容。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历史理论是指对人类历史过程的反思,史学理论则是对于历史学本身的研究,两者的研究对象明显不同。史学理论是否应该包括历史理论,目前还是一个正在讨论、没有定论的问题,双方各自有自己的理由。葛本和白本中纳入了相当篇幅的历史理论的内容,这是时代的局限,因为我国学术界很多年来一直把两者混淆,甚至以历史理论来代替史学理论,那么在他们的教材中出现这种情形是正常的。到了20世纪的最后20余年,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缺陷,中国史学理论的研究逐步从历史理论向史学理论转变。到了90年代,民族本依旧在第一编史学原理中,纳入大量的历史理论内容,如第3讲的历史发展辩证法(包括历史运动的规律性、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历史运动过程的阶段性、趋向性与复杂性等)、第4讲的历史发展的动力说等,与葛本所述几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在第5讲中增加了史学认识论的内容,而史学理论的其他内容根本看不到。到了马工程本中,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将历史理论的内容作为第二章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的第三节(包括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篇幅大量减少。再如民族本的第三編为史学理论史,这一内容篇幅很长,共六讲,包括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大势、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发展评述、毛泽东对史学理论的贡献、新中国四十年来历史理论研究述略、西方史学理论史发展概述、二战以来国际上史学发展的趋势与特点等,这些内容容易与史学史内容重复,它们作为专著的内容是可以的,作为本科教材的内容则不太合适。

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的讨论来看,大多数学者不赞成把《史学概论》的内容弄成“拼盘”。即使综合模式带有先天的拼盘性质,也不能说它就是一个“拼盘”,其内容仍是有体系的,只是它不象其他模式那么有系统而已。是否具有先天的拼盘性质,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内容的选择。内容要能够代表史学理论的主要方面,充分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适应大学本科阶段学生学习特点等。因此,系统性问题并不是综合模式的关键所在,只要内容选择适当,仍不失为一种较为科学的编写《史学概论》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曹伯言,张耕华.试论史学概论之对象[J].学术界,1989(5):34.

[2]张艳国,潘静静.20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概论逻辑体系建构比较研究[J].学术研究,2015(4):110.

[3]赵世瑜.20世纪史学概论性著述的回顾与评说[J].史学理论研究,2000(4):25.

[4]赵俪生.我对“史学概论”的一些看法[J].文史哲,1985(2):66.

[5]张光华.有“体系”的“拼盘”—对《史学概论》内容、体系的再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0-103.

[6]姜义华.用现代思维科学武装历史研究工作——论史学概论的核心与时代使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83.

[7]仲伟民.新时期以来史学理论体系研究述评[J].江汉论坛,1995(5):40.

[8]张耕华.新时期我们史学理论研究的嬗变[J].探索与争鸣,2008(10):24.

[9]钱茂伟.史学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6.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史学概论>内容体系探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003。

作者简介:宋传银,男,汉族,1965年生,湖北洪湖人,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历史。

猜你喜欢
内容体系
刍议“慕课”背景下文件检验课程实战化教学平台构建
军事特色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体系研究
幼儿体育活动及其内容体系的思考
幼儿体育活动及其内容体系的思考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校园足球运动训练内容体系的创新构建
系统科学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中学“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模具CAD/CAE/CAM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