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上课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2021-11-20 04:37乐经良张兴旭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师培训教学能力青年教师

乐经良 张兴旭

摘 要:青年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通常存在语速过快、课堂节奏不易把握,教学“满堂灌”、讲课层次不清,缺少师生交流,过于依赖PPT讲课等问题。本文从教学节奏的把控、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交流的有效进行、教学PPT的合理使用四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能力;教师培训

目前,青年教師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力军,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具备专业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队伍。然而,一直以来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大环境制约着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大多数青年教师为非师范专业出身,他们虽拥有硬核的科研能力,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可将其归结为“先天不足”。入校后,青年教师急于在科研方面站稳脚跟,难以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促进自身教学的专业化成长,可谓“后天不补”。如此一来,青年教师就很难在短期内提升其专业教学能力。不仅如此,大多数青年教师在经历短暂培训、未参加听课、未做好任课准备的情况下便开始承担教学任务,不免有“赶鸭子上架”之嫌。教学是一项庄重而严谨的工作,需要教师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若青年教师上讲台前缺乏必要的教学实践和体验,在实践中就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根据多年教学督导经验(主要基于理科),大多数青年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在“教学节奏的把控”“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交流的有效进行”“教学PPT的合理使用”四个方面。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一、教学节奏的把控

教学,作为人类的一个特殊活动领域,它自有章法,具有自身的节奏。对课堂教学节奏感的把控影响着整个教学效果,而教学语速和教学过程是影响教学节奏感的关键。

1.警惕语速过快

教学语言属于一种专门的工作语言,它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语速过快是青年教师刚开始上课时的一大通病,也是制约课堂有效教学的众矢之的。若语速过快,发送信息的频率过高,将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能同频。有的学生可能直接放弃听课,有的学生努力追赶教师讲课的节奏,但总因彼此节奏的失调而滞后,势必造成学生所获取的信息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难以进行知识的整合加工,最终无法理解和掌握教师讲课的内容。如果让学生“听懂”这一基本目标都难以达成,那么这堂课基本是无效的。所以,语速过快是课堂教学的大忌,需要青年教师警惕。

如何避免讲课时语速过快?首先需要找到语速快背后的根源,从根源出发才能彻底有效地解决问题。据了解,青年教师讲课语速快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自身的语言习惯;二是青年教师初上讲台时容易紧张,导致其语速不由自主地变快;三是担心教学内容讲不完,通过加快语速保证教学进度。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

如果教师一贯说话很快,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需要重新建立语言习惯。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放慢语速,并通过“适当的停顿”“询问学生是否跟得上”等方式来调适语速;另一方面在课堂之外与人沟通时也要刻意地去调控自己讲话的速度。

若是由于紧张造成语速过快,那么其根源在于所做的教学准备不够充分,对课堂的掌控感低。鉴于此,青年教师一定要在任教初期养成“做教学设计”的习惯。优秀的教学设计就是课堂上的“导航仪”,能帮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让教师在紧张感消除的同时建立教学自信。

针对“担心教学内容讲不完”这一问题,需要从主客观两个层面寻求解决办法。“担心讲不完”的背后有一个潜在的信念,即“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出现的内容都要讲给学生”。该信念可视为教学的一大“毒瘤”,因为它违背了教学的本质。教学是通过传递有价值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未经选择的知识。因此,要从主观层面摒弃这一不合理的信念。“担心讲不完”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即课程教学内容多但课时有限,且实际教学时长通常会被压缩。这的确给青年教师带来了挑战,需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精简教学内容。消除讲不完的担忧后,语速自然也会慢下来。

当然,警惕语速过快的同时,也不能误以为语速慢就是正确的教学行为。语速过慢,且远远落后于学生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弊病同样很大。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唱”,而是师生间的“合唱”。青年教师应在知识信息传递上保证与学生“同频共振”,努力培养自身教学语言的节奏感。

2.做到“张弛有度”

节奏赋予教学过程以美感,其美在和谐。要实现这种和谐美,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张弛有度”。“张”指的是教学过程严肃、规范的一面。整个教学过程不能是杂乱无章的,它应当具有连续性与有序性。通过设计起承转合式的教学结构,可以让整个课堂衔接有序。具体而言,基本的教学流程应包含课堂导入、教学环节间的过渡与承接、知识的拓展与应用、课堂总结等四个部分。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把握教学节奏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参考某一个已经被检验过的、成熟的教学法,至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课堂有秩序。当然,教学中要做好“张”,靠的还是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相当于撰写了一本有逻辑的教学“剧本”。如果能落实到每一个教学动作,如哪里需要停顿、细讲、精讲等,那么基本可以预设课堂“演出”是井然有序、错落有致的。

当然,单调呆板、平铺直叙的课堂节奏也是不可取的。适度的“松弛”才能使课堂节奏凸显和谐美。“弛”指的是教学过程自由、灵活的一面,它对教师而言具有更高的考验性和挑战性。教学的“松弛感”是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步把握的,它蕴含着一定的哲理与智慧。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做到“弛”。首先,教师要拥有灵活的态度,做到“两个调整”: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调整教学的节奏。部分重难点内容的讲解需要刻意放慢讲授速度,以保证学生能够理解。二是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应和现实需求调整教学的节奏。当学生传递出“没听懂”的信息时,教师需要暂停讲授新的知识点,重新讲解学生存疑的部分。其次,课堂教学切忌塞满,要留有余地。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活动,教师在教的同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解和思考,留有余地即是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灵活调整”与“留有余地”都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的主体,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保持同步时,教学节奏感就自然形成了。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好的课堂教学给人的感觉一是干净、简洁,几乎没有废话;二是课堂内容结构清晰,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很多人可能误以为做到“讲得干净”是一件容易之事,其实不然,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驾驭上下一番功夫。

1.教学内容要“宁少毋多”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把握一个总体的原则——“宁少毋多”。青年教师刚开始讲课时会陷入两个困境:

一是讲得太多。对教学内容缺乏筛选,拿来便讲,内容太多只能导致“满堂灌”。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当有一道对教学内容加以选择的工序。要做到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需要梳理清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只要重难点分析到位,那么整个讲授过程也就有了重心;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提前了解学情,定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现存的知识缺口,从而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的详略。当教师能够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详略时,其课堂自然不会显得繁复、冗杂,学生也更容易“习得”。此外,“少”还体现在对知识有所保留。教学内容可以适当留白,使学生对未知的内容感有兴趣。如果教师什么都讲到了,那么就没有留给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总而言之,教学内容一定不能贪多,对学生而言,少则“得”,多则“惑”。

二是讲不清楚。讲不清楚大概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罪魁祸首”还是教学内容太多,让未经选择的海量知识把教师自己绕进去了,就出现了“反反复复讲”的现象。所以,要讲得清楚,教学内容必须要精简,且讲授要有针对性,有所侧重,主次分明。当然,讲不清楚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所教内容不够精通,不能做到对相关知识的旁征博引,只能局限于对知识的“倾倒”,最终被过量的知识所困。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足够精通,他就能够主动地去驾驭知识,而不会被知识所“钳制”,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容易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整个讲授过程也会显得干净利落、逻辑清晰。拥有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富有魅力的基础条件,青年教师应当培养一种主动积累与更新专业知识的意识,对自己所教课程及相关知识熟稔于心。

2.教学内容要“层次突出”

教学内容设计关乎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并体现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浅表性理解,还包括对抽象理论的推理,以及将抽象知识加以转化和应用等。教学内容结构的呈现可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实现。下面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阐述如何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的理解。符号运算是数学课程中出现最多的内容,几乎每節课都有涉及。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记住数学符号、理解符号运算的规律和法则,例如让学生懂得如何计算微分、积分,如何解方程等。

第二层次是抽象概念的逻辑推理。抽象是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课程也更为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白抽象概念、命题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要达成第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精讲概念逻辑,做到分析清楚、论证严密,让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思路在脑海中架构起知识的逻辑框架。

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应用。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的目的最终落脚点在应用,所以第三层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学会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要达到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将教材中没有的、却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添加到课堂教学中。李大潜院士提倡将数学模型融入数学课程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以致用。

教学内容始终是教师教的核心,青年教师作为新手,更应当在教学的关键之处下功夫。只有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的结构,使之呈现层次性,才能做到“听者有思,授者有谱”。

三、课堂交流的有效进行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一堂好课必须饱含有效的师生交流。然而,目前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明显不足,青年教师亟须提升“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的经验。有效的课堂交流能够让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看学生的眼睛,开启课堂交流之门

眼睛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窗口,眼神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最直接方式。丁石孙先生在北京大学教过高等代数课,曾有人问丁先生:“课堂上有一百多号学生,如何去了解他们对你的课程的反应呢?”他回答说:“我看他们的眼睛”。质言之,通过眼神互动,师生能最便捷地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眼神交流,能够快速捕捉到学生的表情,直接获得学生对于这堂课的反馈信息。

通俗地讲,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主要看学习是否真正发生,而观察学习是否发生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学生的眼睛有没有“亮”起来。所以,充分的眼神交流是有效课堂之必备。事实上,在上海交通大学督导听课评价表中就有一条涉及眼神交流的指标,即“是否会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行为来调节授课内容和方式”。坦白讲,青年教师在眼神交流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部分青年教师存在背朝学生边说边写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和学生的眼神接触。这样的课堂是呆滞死板的,很难激活学生的主体性。真正的教学要杜绝教师的“自说自话”,师生通过眼神完成无声的“对话”,彼此交换信息,共同生成一堂配合默契的好课。

简言之,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须从“看学生的眼睛”做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教学方案。譬如,当教师发现学生表情“不对”或者面露难色,说明学生对所讲内容没有理解透彻,授课内容还需要做一些调整,重点难点还需要进一步梳理和强调。巧妙运用眼神交流,在教学中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有效提问,促进深层次交流

德国学者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1]。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而要使对话发生,课堂提问则是关键。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大多是通过提问完成的,有效的提问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由浅表走向深刻。

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到“有效提问”。对于无效提问的例子,可以归结为“Yes or No”提问范式。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由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表面上看,师生“一问一答”也是一种交流,但实际上这样的提问方式根本无法达到课堂交流的目的。因为一两个字的简短回答,既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也无法深入挖掘问题的内涵。这样的提问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提问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促进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够多视角、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听课效果;应多提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以达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当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次相近时,他们之间的交流也渐趋深入。

教师的提问若能够引发课堂讨论是最好的,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问题,以及问题背后所隐藏的知识。好的提问能够引导全体学生主动思考,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积极参与。“好问题”的背后蕴含着高质量的思维,同时它也促成了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在对话与交流中产生了思维的碰撞、灵魂的交融,最终唤醒了学生的意识能动和生命自觉。这应该是任何课堂交流所追求的终极目的。

四、教学PPT的合理使用

PPT作为主流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其先进性与重要性无可怀疑。但反观教学现状,许多青年教师对教学PPT的认识与使用的确存在很大误区。一是过于依赖PPT講课。将教学内容整段“搬”到PPT上,上课就开始“念”密密麻麻的文字,这样的教学就演变成了新的“照本宣科”。二是误把PPT的精美制作当成有效教学的关键。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制作很多效果酷炫的PPT,以为只要能够搏学生眼球,自己的教学就是有效的。网络时代的多媒体技术手段的确具有吸引力,它提供了巨大的便捷性,但是也很容易滋生教师的惰性。许多老师在备课时信手拈来,甚至是“拿来主义”,但缺乏自主设计和深度思考的教学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刻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培养人的责任和使命。

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必须牢牢把握住教学的本质,对PPT等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合理的定位、适度地使用。在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首先,PPT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任何时候都不能取代教学本身,所以要先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再用PPT呈现设计思路。其次,为避免PPT成为课本或者教师教案的电子翻版,PPT上呈现的内容不宜过于细致,它只需起到辅助教师讲解的功能即可。最后,应根据专业教学实际需求适当使用PPT。理工类专业课堂须谨慎使用PPT,因为“板书逐步推导”和“PPT一步到位的展示”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有差异的。例如,在黑板上手画图形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三维图形是如何在平面上体现的,PPT放映的图形虽然更加精确美观,但缺少图形构建的过程。应始终将教学PPT看作辅助性工具去使用,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教学手段僭越了教学目的。

五、结语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这样写道:“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2]这道出了教学的精髓,教学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存在固定的方法,每位教师的“法”是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中通过对教学的理解、掌握和创造得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22(3):33-39.

[2]叶圣陶. 语文教学二十韵[J]. 人民教育,1962(6).

[责任编辑:夏鲁惠]

猜你喜欢
教师培训教学能力青年教师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