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2021-11-24 01:07樊晓印
关键词:概论中国化中华

平 飞, 樊晓印

( 1. 南昌航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63;2. 南昌航空大学 图书馆,南昌 330063)

随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办好高校思政课并增强其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改革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学引起了思政课教师的特别关注。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概论”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主要思路等进行了初步研究,都觉得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但具体融入哪些传统文化资源、怎样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资源则语焉不详。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1],挖掘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应的传统价值观念,丰富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直接根据教材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选择相匹配的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思政教育为探索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思路。三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古今相结合的分析,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举办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2],力求充分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概论”课教学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直接的范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围绕“概论”课为何运用、运用什么、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问题逻辑[3]进行有的放矢探究,对于深化“概论”课教学内容改革、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概论”课教学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逻辑

“概论”课教学为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既取决于“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及其改革,又取决于“概论”课的教学实践及其要求。一句话说,有其内在逻辑,具体而言既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又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逻辑,还包括“概论”课程教学的实践逻辑。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众所周知, “概论”教材内容讲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党的领袖都非常重视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都着力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许多关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而且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都作出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性贡献,都自觉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纳入了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中。因此,讲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漠视、忽略而不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就是不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重要表现,就是不懂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逻辑的重要表现,也就是不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蕴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理论逻辑的重要表现。反之,要讲透讲活讲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挖掘并精选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讲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来。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逻辑。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尽管里面有糟粕性内容,但也有优质性资源。中华传统文化要想在现代社会中被激活,就需要进行批判超越、综合创新,尤其是要挖掘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其现代化,做到以古为鉴、传承文化、不忘本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开创未来。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生活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要求。在这个方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不管是毛泽东论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还是邓小平讲中国发展阶段的“小康社会”;不管是江泽民谈社会主义的“画龙点睛”,还是胡锦涛说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以及习近平论中华民族昨天、今天与明天的“雄关漫道真如铁” “人间正道是沧桑”与“长风破浪会有时”,都贯穿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有机结合,都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这意味着,要讲活讲透讲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之所在,就必须讲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中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逻辑,实现其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的。

3)“概论”课程教学的实践逻辑。众所周知,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的问题。既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那么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就是活化、深化“概论”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一是从教学内容的改革来看,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突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为“概论”课堂教学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二是从教学活动的组织来看,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通过挖掘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尤其是直接的文化用典和现代解读,让当代大学生通过诵读经典、释读经文、今读经义等角色扮演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对话和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三是从教学话语的构建来看,有助于激活教学话语,通过古代话语与现代话语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既感受到传统话语的简明扼要、文约义丰,又感受到现代话语的明白晓畅、时代气息,增强课堂话语表达感染度。四是从教学效果的预期来看,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亲和性和感染力,有助于逐步达到中央百家讲坛“习近平用典”系列讲座那种效果。

二、“概论”课教学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本前提

有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讲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基本前提是深入挖掘和精心挑选中华优秀文化资源。“概论”教材内容由一个导论和十四章组成。只有通过深挖和精选与“概论”课教材章节内容相匹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解决到底融入什么具体文化资源的问题,即到底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可以运用到“概论”课十四章当中,才能避免空谈运用文化资源而实际上不知道运用哪些具体文化资源的弊端,从而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话语,确保有资可用。

那么,与“概论”课十四章内容相匹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到底有哪些呢?对照教材内容,总体说来诸如实事求是文化传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及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革命文化传统,中华优秀仁爱民心善治文化,中华优秀治国理政文化,中华优秀传统和谐文化,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中华优秀一统文化和廉政文化等都可以作为专题来集中探索。但具体对应教材的每一章内容,一方面需要具体分析教材内容,明确直接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 “概论”课程教材知识点,即明确在讲授哪些知识点时可以运用相关传统文化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具体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明确与“概论”课程教材知识点匹配度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已经直接运用的那些传统文化资源。这两方面的具体内容对照,从表1可略见一斑。

找到了教材知识点及其对应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还不够,还要像百家讲坛“习近平用典”系列讲座那样,形成一个有经典原文、经典释义、思想今读并配有古今故事的优秀文化资源集。比如讲授全面依法治国时,要突出立法与执法的重要性,强调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就可以参照“习近平用典”那种形式,直接找出古代法律文献经典原文,加以经典释义、思想今读,形成一个可以直接运用的与教材知识点高度匹配的资源集(具体参见表2)。只有这样,在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达到既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

表 1 “概论”各章教材知识点和相匹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根据表1所列各章知识点与匹配的传统文化资源,再把与教材每一章相关知识点匹配的中华优秀传统资源细化为如表2这样的资源集,对于讲实讲透讲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无疑提供了坚实的前提基础。

三、“概论”课教学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关键环节

挖掘并精选出“概论”课教材知识点相匹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只是教学运用的基础,真正开展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避免一般性谈论资源运用的缺陷,还要进行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内容素材、话语表达、过程环节设计,真正解决课堂教学实践操作技术性问题,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根本性转变,确保有章可循。这当然是“概论”课程教学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关键环节。

表 2 针对教材知识点“全面依法治国”挖掘出的有经典原文、经典释义、思想今读的优秀文化资源

针对“概论”课导论与十四章教学内容,根据思政育人目标和文化知识目标来设计教学目标任务,运用古代话语(经典原文)、现代话语(现代思想)、鲜活话语(故事案例)三合一方式来构建教学话语体系,通过在课前导入、课中插入、课后归入来组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来扮演经典诵读人、经典释义人、思想解读人等角色以及学生进行心得、体会、感言写作,教师组织专题讲、平时聊、主题辩、期末考等形式来进行师生双向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在“概论”课中有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最终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目的。

以“概论”教材内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实事求是”为例,不妨可以进行如表3这样的教学组织与设计。每一章的教材知识点都参照表3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教什么、怎样教、为何教就有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案,接下来就是直接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印证这种运用效果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运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来讲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一定要避免把“古代思想现代化”,把古代不可能产生的现代思想强加到古代思想上去,陷入华夏中心主义或文化复古主义的泥潭;也一定要避免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通相容性来抹杀两者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本质性差异,从而模糊两者的界限。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突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何采取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又如何展示其“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以及如何与前两者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

表 3 针对“概论”教材知识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进行的教学设计

综上所论,通过提高认识站位、丰富教学资源、强化教学设计,掌握“概论”课教学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前提基础、关键环节,必将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资源有效运用的自觉性、针对性、操作性,自然也就必将有利于提高“概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受益度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概论中国化中华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