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2021-11-26 10:56白志敏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中学

摘 要:促进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增强其个性化阅读体验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改革趋势,其不仅为当代教学带来多元化、开放性的阅读教学思维,更强调了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共同价值,为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多元性以及开放性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以不同角度、层面探寻多元解读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内核,希望能激活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活力,增加张力,推动其有效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中学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多元解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2.012

多元解读理论支撑厚实,审美姿态丰富,对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改革与创新有很好地的指导作用。通过对多元解读的探索,激发学生个性化、独特性阅读学习的潜力,使其在经典作品中感受永恒生命力和文学张力,最终为其核心素养的發展、文学能力的提升打造有效渠道。因此,合理运用多元解读开展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既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思路,使其思维得到思维提升与发展,还对改进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大有好处。

一、立足文本教材,坚持多元有界原则

多元解读是读者对文学作品阅读后的不同理解,以此自身现有知识、阅历为基础,解释相同文本,产生不同阅读效果。该方法既是一个独立情感体验过程,也是一个审美再创造过程,因此,既含有一定的差异性,也带有自主性、创造性,是读者感知文学作品的重要方式之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句话的完美解释。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多元解读,必须要立足文本,以其体裁、背景、作者创作意图为基础,以多元有界为原则,不一味追求个性化,不超越界限,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在本质,才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视角。例如,在阅读《背影》这篇作品之时,若学生能对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就不会说出“作者父亲越栏买橘是违反交通规则”之类的话,也不会用现代思维去衡量作者父亲的行为,从而对作者产生误解。再比如,在阅读《黄河颂》《最后一课》《木兰诗》等作品之时,这些作品涉及的都是家国情怀与抒情,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之时必须要考虑到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抒情表达方式的训练。因此,在多元解读之时要侧重考虑单元总目标,不能一味地追求发散思维和个性化表达。

二、以学生认知为根本,正确把握多元解读价值取向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之时会产生一定的再创造价值,这个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也是经典文学作品生命力不断延续的重要媒介。师生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教与学之时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填补和想象,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自主阅读积极性,使其在自身知识、生活阅历基础上赋予文学作品全新、独特的生命力。例如,在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文学作品之时,很多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阅历和想法,他们对秋天的看法不同,解读不一,体现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品味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有的学生则停留在对秋天菊花景色的描写当中,还有的学生则站在母亲的角度去思考,认为作者对秋天的描写也有母亲思念儿子健康时的幸福……这些解读虽然不同,却都蕴含一定的道理,也是这些学生认知能力差异不同的表现。因此,在教学之时教师必须要遵循学生认知原则,设置学生自主阅读环节,并针对学生的不同解读予以解答和总结,使其独特阅读体验得到尊重和发展,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性多元解读课堂。另外,文学作品多为感性文字表达,内容或深奥或浅显,但都蕴含丰富的哲理,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以感性认知为入口,以理性分析为阶梯,以创造性表达为出口,不断训练学生思维逻辑能力,使其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和发展。例如,在《木兰诗》的阅读讲解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会直接将其定义到家国情怀、爱国情操大义上,让很多初中生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以一个懂事体谅年迈父亲的女儿角度为切入点,让学生探讨花木兰在替父从军前的心理活动,以此来发散学生思维,以感性引导其逐渐深入并加深对文本的探索挖掘,最终可以归于“国家大义”层面上。对于不同学生的理解,教师也不能以标准化答案来衡量所有学生,要针对性总结学生解读思路和想法,尊重其独特体验,处理好个性解读与共性认知之间的关系。不过,若遇到学生解读方向出现错误,教师还是要及时制止,以正确价值引导对方探索文本,探求正确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初中生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师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否则学生很容易产生偏激认知。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多元理解,发挥文本“一元”价值和正确取向的基础上,才能促使学生超越文字限制,探寻作者创作意图,读出作品深层含义。

三、激发学生自主动机,奠定多元解读基础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要自己去学,不能坐而受教,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以贴合的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动机,使其踊跃参与、积极思考探索。如在阅读《岳阳楼记》之时,某教师为激发学生兴趣先以流行音乐开头,再以学生身穿古装翩翩起舞为引,之后又用大量视频、图片来解读这篇作品,虽激发学生兴趣,但也导致很多学生将关注点放错了位置,未起到应用应有的效果。对此,教师在开展多元解读之时,必须要确保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主阅读意识,这样才能产生预期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范进中举》之时,教师可以通过巧妙提问来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师:……范进中举为什么会疯了?他是真的疯了吗?

生1:他迷了心窍。

生2:他大脑受刺激了。

……

师:文章中范进中举之后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这个“飞跑”能换成“跑”吗?为什么?

生1:不能,飞跑说明他中举疯了之后的疯劲大,换成跑就看不出来了。

……

师:很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还有其他的不同意见吗?一起来分享一下。

……

这种提问与总结,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鼓舞了学生,使学生更加积极踊跃参与到阅读解读当中。

四、以多样化解读模式,打造高效多元解读课堂

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多元解读离不开课堂教学,教师要发挥自身作用,通过正确方法引领来帮助初中生掌握多元解读技巧。如涵咏体验法,教师以初步感知文本为基础,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品的美感与文学魅力,继而为理解作品情感打好铺垫。空白填补法也是不错的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挥其想象力和思维,使其与读者、作品之间产生一个隐形联系,使其产生独特见解。初中文学作品体裁丰富,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包含多元化的情感和主题,能为学生带来极好的解读体验。例如,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用“要好好儿活”几个字作为结尾,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深厚的爱,有母亲的爱,也有作者自己的爱,这爱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给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因此,作者在这几个字的品味中战胜困难,摆脱不幸与悲哀,最终蜕变成一个强者。除此之外,关键词解读法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理解作品文字运用的精妙、意境的优美,为其陶冶情操,提升文学语感提供助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作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文中词语之美,感受作品的趣味,培养其探索多元解读的兴趣。

师:大家读完这篇文章,那么谁来说说,作者鲁迅到底是喜欢百草园多一点还是三味书屋多一点呢?

生1:我认为作者喜欢百草园多一点,他在文章第一段中写道“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教师板书“乐园”)

生2:作者在第九自然段中提到“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这句话说明他更喜欢百草园。

……

师:大家的见解都非常棒,那么教师有一个问题: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明明是一个荒园,为什么他还那么依恋呢?

生1:可能百草园以前很好玩。

……

教师利用关键词解读法抓住“乐园”这一关键词,以层层推进的方式来循循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索,不仅让学生从中找到答案,同时还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挖掘,增强学生的感同身受,使其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可以说,这一方法不仅让教师的创意教学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意识也得到了很大加强,对多元解读发展也大有好处。

初中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是发展多元解读教学方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教师利用多元解读法来带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知识储备,同时还能陶冶其情操、丰富其情感体验,使其个性化、创造性解读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多元解读活动,让语文阅读教学永远充满张力与活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多元审美感知能力,才能促进其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余《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经典文本多元解读策略》,《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2] 要季萍《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教材的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35期。

(白志敏,女,回族,云南昭通人,大学本科,任职于昭阳区乐居镇中学,研究方向:中學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中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浅谈中学语文多元解读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多元解读,让静态的文本“动”起来
基于语文教学视阈下的文本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