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021-11-26 10:24熊雯
考试周刊 2021年80期
关键词:寄宿制中学生心理

摘 要:当今教育大环境中,家长工作繁忙,中午甚至晚上无法照看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多,再加之提倡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孩子交到寄宿学校。那么这两类不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差异呢?我们通过对15所贵阳市中学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贵阳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非寄宿制学校学生相比差异较大,针对这一差异,文章就寄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關键词:寄宿制;心理;中学生

一、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们对15所贵阳市中学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分析管理,以是否寄宿生、是否是班干、家庭是否完整、是否开设心理课为分组变量,对SCL-90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贵阳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非寄宿制学校学生相比差异较大,具体为:

1. 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方面比非寄宿制学生差。

在初中阶段,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非寄宿制学生差,尤其在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抑郁、偏执以及其他方面;在高中阶段,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非寄宿制学生差,尤其是在抑郁、偏执、精神病性方面。

2. 高中寄宿学生与初中寄宿学生比较,高中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得分都高于初中寄宿学生,即寄宿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寄宿初中生要差。

3. 寄宿制学生从初一到高三年级,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恶化趋势。

4. 初中、高中寄宿经历对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初中寄宿的影响更大。

有初中寄宿制经历的成年人与初中非寄宿制经历的成年人相比,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差,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敏感、其他两个维度。其他方面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有高中寄宿制经历的成年人与高中非寄宿制经历的成年人相比,其心理健康状况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及其他四个维度要差。高中寄宿制经历的成年人与高中非寄宿制经历的成年人相比,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并且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也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 本研究可以作为贵阳市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参考依据

(一)有班干部经历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优于没有此经历的学生

从数据分析来看,担任班干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整体而言,有班干部经历的心理健康测试总分显著低于非班干部学生;具体到各维度来说,班干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非班干部学生的维度有: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有班干部经历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和非班干部经历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的维度有: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偏执、其他。

(二)完整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单亲或者无亲家庭的学生

经过统计分析来看,除强迫症状及恐怖外,其他维度及总分均是完整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非完整家庭学生(包括单亲和父亲居住、单亲和母亲居住、单亲或无亲和其他人居住)。具体是: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心理健康测试总分。可以清晰地知晓完整性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三)有安排常规心理活动课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没有常规心理活动课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

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其他七个维度及测试的总分上,有心理课学生(每周1节或者两周1节)心理状况显著优于没有心理课的学生。只是在强迫症状、敌对、精神病性维度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知,开设心理课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一)建议学校组织定期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活动

从调查研究中发现,有心理课的学生(每周 1节或者两周1节)相对于没有心理课的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其他七个维度及测试的总分上好于没有心理课的学生。基于此,对于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可以定期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活动,教授学生基本的调整心态、降低心理负担的方法。尤其是针对初高中课业负担繁重的情况,学校就更应该要正确地看待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活动课、国旗下演讲、525心理健康节、微信平台等渠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主题社团日、游园活动、家长培训、社区服务活动。通过知识普及、举办讲座、励志签名、分享电影、团体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活动,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展校园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趣味运动会等学生参与性强、参与度高的体验式教育活动,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另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还能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成长工作坊等活动形式,关注存在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的“三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推广心理自助方法、畅通心理求助渠道。

(二)需提升学科教师的心理素质,进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与学生交流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所以教师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尤其是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要高度重视。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师要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搜集与学习。另外,学校应多组织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丰富和更新教师的知识,以帮助教师可以更专业更全面地了解相关内容。在教师储备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后,将心理疏导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师生沟通中。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科教师可以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校本选修课,并且通过班会课、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甚至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英语教师通过《伟大科学家》探索人生价值观;生物教师通过“生物育种”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职业以便更好进行生涯规划;音乐教师通过杯子实验让同学们体验潜力无限;物理教师通过“盲行”游戏增强社团凝聚力;美术教师让学生绘出内心的情绪和故事。

(三)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学生

经过统计分析来看,完整性的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情况除强迫症状及恐怖外,其他维度及总分均好于非完整家庭学生(包括单亲和父亲居住、单亲和母亲居住、单亲或无亲和其他人居住)。另外的研究显示,学校中有近13.6%的单亲家庭学生,正值青春期的他们,身心的巨大变化使得在情感、认知、个性等方面发生巨大的改变。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具有不稳定性、脆弱性和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渴望与别人交往,得到他人的重视。而家庭的破裂对他们尚未成熟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种创伤在短时间内又难以平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人际交往和自信心可能受到较严重的打击。很多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自卑、多疑,也比较容易出现焦虑自责、冲动偏激、孤僻冷漠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而我们的研究结论也证实了单亲家庭的学生在人际自立、个人自立和自信心方面都比健全家庭的学生水平低。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不仅需要家庭、社会,也需要学校三方关注配合。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通过成立“单亲家庭家长学校”,采取让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协作、定期商讨等方式实现家校合作,使家长能够有一个共同交流,结对互助的平台,并且能够在学校的較为专业的建议下对孩子进行培养,使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够受到良好氛围及教育理念的影响。

(四)需重视对学生干部、班干部的培养,以增强学生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等

调查显示,有班干部经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整体而言,班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非班干部学生;具体到各维度来说,班干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非班干部学生的维度有: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班干部的心理健康测试和非班干部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的维度有: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偏执、其他。

因此,让学生普遍参与到班级事务管理中,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一,学生当班干部可以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处理自己的事情,同时也能及早地去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组织的运行,以便更快地融入社会。第二,学生当班干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学校在这样的小社会环境中,引导学生用服务精神熏陶自己,并有效地进行自我指导,使学生拥有一个有价值的、美好的、和谐的生活。第三,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中,可以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通过学校教育不仅能适应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化,而且有能力去适应变化。第四,学生当班干部可以加速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互动。通过这种联系,不仅丰富校内的活动,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还能增加为社会服务的范围和能力,在学校有如同在家里和社会上一样的兴趣和责任感,在家里和社会上有如同在学校一样的热情和想象力。班集体对学生进行班干部培养要注重教育性,不流于形式。

本研究发现,寄宿制学生相对于非寄宿制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同时也针对具体问题探究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相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家长的意识提升和积极行动,以及促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定能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帮助学生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美玲,刘婷婷,孙萍,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评估量表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18(1):61-63.

[2]张秀琴.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探析[J].学周刊,2017(6):100-101.

[3]张丽锦,沈杰,李志强,等.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2009(5):82-86.

[4]刘朝军.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19,8(27).

[5]章健华.寄宿制重点高中男女生心理卫生状况的比较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01,14(1).

[6]郑剑虹,黄希庭.自强意识的初步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杂志,2004(3).

[7]夏凌翔,黄希庭.当代学者对自立认识的概念分析[J].心理科学杂志,2006(4).

[8]刘玮玮,刘冰清.论转型期我国女性应有的道德素质[J].怀化师专学报,2002(3).

[9]钟慧,范丰慧.三所不同类型中学学生人格发展的比较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作者简介:

熊雯,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寄宿制中学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心理感受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