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广东音乐”在高校的活态传承研究
——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1-27 23:08杨文欢
黄河之声 2021年20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岭南美育

杨文欢

“广东音乐”是一个极富岭南本土文化特色的乐种,是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具有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含义。让本土非遗“广东音乐”走进校园,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可行而重要的途径,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岭南优秀音乐文化。本文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推进岭南非遗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创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一、研究现状

目前,高校非遗音乐师资力量欠缺,普及度较差,学生对广东音乐的认知度低。高校是广东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文化应该传承,但目前广东音乐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大,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来看渗透得不够深入。其一,关于广东音乐进校的研究多为个体或局部研究,主要集中在广东音乐本体的研究、对广东传统音乐文化发展方向和保护传承的研究;其二,对课程开发和建设研究仍然不足,目前仍处于空白地位;其三,对研究层面不够深入,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性研究,能够用于指导实践、具有意义与价值的成果较少。基于此,本文以多元化的视域和学术视角,充分利用本地“广东音乐”文化资源优势,对“广东音乐”如何在高校的活态传承,以及具体传承的路径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高校传承本土非遗音乐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可以提高学生对地方音乐风格的感知

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在高校的活态传承,可以积累广东音乐文化语言,发展岭南音乐音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母语文化的价值认知度,培养本土文化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同时,可以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增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丰富学校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促进学校美育效果。

(二)可以充分发挥高校非遗音乐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

高校作为本土非遗音乐保护与传承的切入点,应立足文化自觉、文化创造,在资源上共享地方文化成果,优化学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在理念上深化文化育人和全面育人,实现以文化引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为充分发挥非遗“广东音乐”在高校美育中的独特功能和融合路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提高美育的实效性,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是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新举措。

(三)能够进一步促进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

利用地方非遗音乐资源构建起具有区域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特征的传承路径,不仅体现出高校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也增强了高校学校美育教师和学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有利于“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广东音乐在高校的有效传承路径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紧邻广东音乐的发源地沙湾,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资源,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系列改革创新的实验探索与开发实践,构建“四位一体”优秀传统文化协同联动育人模式,实现知行合一,在传承和发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开设“广东音乐”特色课程

将岭南音乐文化、岭南传统乐种“广东音乐”、广府文化纳入全校综合素质选修课程体系,进行常态化教学。构建校地、校企“协同育人”联动课程开发体系,进一步拓展延伸优质美育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在广东音乐的曲目选择上,选择高校学生特点的曲目,主要以脍炙人口的曲目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学生对广东音乐文化的历史脉络、审美特征、非遗价值、传承发展有了基本的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欣赏。通过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对广东音乐演奏技巧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具有实践运用的能力,在实践中继承并创新广东音乐文化。课程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本土非遗音乐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增进学生对非遗音乐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保护意识、保护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成立“广东音乐”工作坊

校园的活态传承关键在于学生,学校将艺术团和地方非遗文化紧密结合成立“广东音乐”工作坊。工作坊依托大师工作室、课程教学,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指导老师,发掘和培养“广东音乐”乐器演奏特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更直观感受广东音乐的艺术魅力,通过科学的技能训练,排练广东经典名曲,打造非遗品牌项目。通过参与各类校内外文艺活动、比赛活动,对“广东音乐”非遗项目进行推广,培养“新生力量”。

工作坊通过同龄朋辈艺术指导,以老带新,教育效果明显。除了常规课程训练以外,日常训练由各团长亲自带领,乐器小组长坚持利用课余时间每周对新成员进行两次指导,通过专业、规范、长期的规律训练,夯实艺术团员技能基础,为本土非遗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有力人才保障。除了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围绕岭南音乐传承开展,指导工作坊团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校外非遗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田野进行采风,通过采访、录像、摄影等方式开展调研活动,记录“广东音乐”在原生性文化环境中的传承样态,通过与广东音乐传承人的沟通与交流,更加深刻的理解的广府地域文化特点,以及广东音乐的历史由来、艺术审美特点与传承状态,并将调研活动撰写成调研报告,广东音乐的传承和研究做出贡献。

(三)校地共建广东音乐实践基地

学校依托“广东音乐”特色课程建立校内传承基地,成立何克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音乐)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大师”——“非遗”传承人在非遗音乐教学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同时,学校的美育教师也以“大师”为师,通过传、帮、带,使美育的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培养了学校自己的师资力量。与青萝乐坊共建广东音乐校内传承基地。利用沙湾广东音乐文化资源,建立沙湾广东音乐馆校外美育实践活动基地,每学期带领学生去沙湾广东音乐馆美育实践基地开展沉浸式学习,搭载区域文化音乐传承与高校教育对接平台,共同推动非遗进高校的进程,以及广东音乐的保护、传承和推广。以第二课堂作为依托,开展美育浸润计划,组织“广东音乐”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延伸辐射服务社会功能,扩展广东音乐艺术影响力,探索“广东音乐”活跃城市文化的渠道与途径。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可宁牵头,国家级、区级非遗传承人、校内专任民乐老师共同建立稳定的、结构合理的“广东音乐”校内活态传承项目专兼职教师队伍。目前,校内共有5名专兼职专业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定期邀请何克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音乐)大师指导“广东音乐工作坊”排练工作,并聘请区级传承人、沙湾青萝乐坊创办人张锦威作为兼职教师开设广东音乐器乐训练课,已逐步形成“课程教授、实地训练、舞台实践”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推动师资研修培训和科研工作,并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美育基本功、观摩课、示范课等公开课比赛,以赛促教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广东音乐”相关课题申报工作,做好课题的计划与研究过程的梳理、交流、实践、反思、总结等,以期成长为本土非遗音乐教育科研的骨干力量,切实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实践,推动非遗教育走向深入。

(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深入推进非遗音乐校内传承工作,充分发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建设集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培训、交流于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基地,内设具有专业的民族器乐训练室、舞蹈室、合唱室、广府文化体验室、书法室、茶艺室等课室和容纳上千人演艺大厅。教学设施配备充足,配备高胡、扬琴、椰胡、琵琶、笛子、中胡等30件广东音乐五架头乐器以及30架古筝。固定的教学和训练场地为“广东音乐”在校内的传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六)推动“广东音乐”资源库建设

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广泛收集、整理广东音乐资源,形成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适合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广东音乐”资源库。此外,明确广东音乐资源的选材标准,深入广东音乐发源地沙湾以及其他音乐馆和音乐场所,制作非遗“广东音乐”微课,内容包括广东音的历史与文化、名曲、广东音乐乐器演奏技法,将传统口传身授以微课的形式通过线上课程、专题网站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拓展其传播渠道,实现本土非遗音乐传承的深度和效度,为音乐资源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创新探寻合理方法路径。

(七)开发“广东音乐”校本课程

课程以审美为主线,利用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民族资源优势,制定广东音乐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方案,实施过程中抓课程建设和课程研究,大力挖掘广东音乐的课程教育资源,建立具有非遗传承人、本校专职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开发广东音乐校本课程,做好顶层设计和完整的课程架构,制定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打造地域特色品牌课程。总结有效的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形成相应的校本课程《传承岭南瑰宝——“广东音乐”鉴赏》,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多维的美育课程教学体系,做到非遗音乐传承保护和美育的“知行合一”。

四、“广东音乐”在高校传承的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促进人文素养的发展

广东音乐文化中的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对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的能动感受,通过课程建设以及独特美育品牌项目建设,使学生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地方音乐,加深对岭南音乐的感性认识,深入了解广东音乐的美学意境,掌握传统音乐的精髓,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加了解岭南、热爱岭南,普及和推本土音乐文化。同时,学生的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升华,也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通过进课堂、进学校等形式让同学们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时,积累岭南音乐文化语言,可以让学生从侧面了解岭南文化、民俗,增强学生对民族母语文化的价值认知度,培养本土文化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树立爱国主义的情感,懂得如何更好地传承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途径。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打造“广东音乐”特色品牌项目

通过举办广东音乐非遗展演活动,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音乐进校园赏析会、广东音乐专题讲座暨“劳模大师工匠”等系列讲座,采取“现场讲解+演奏示范+交流互动”现结合的形式,让学生零距离、亲身参与、亲眼观看感受本土非遗音乐文化的魅力,引导大学生认识非遗、参与非遗保护。通过承担校迎新晚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的表演活动,丰富第二课堂艺术实践活动,不断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使学生更加深刻音乐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与创新,丰富广大师生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结 语

将“广东音乐”引进高校音乐教育是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持续推动非遗音乐进校园活态传承的常态化和规范化,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校内传承模式,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不仅能够弥补高校美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单一性,还能够拓展音乐艺术教育的内涵,使两者达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实现全过程、全方位传承,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路径提供范例,不断推动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得以弘扬。■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岭南美育
新时期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论公民美育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论广东音乐的发展和与中国钢琴音乐的交融
学校管乐团对传承广东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广东音乐中的拉弦类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