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互动”形塑道德与法治学习新样态
——山东省青岛市宁夏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探索

2021-11-29 23:56焉永红
中小学校长 2021年2期
关键词:同伴法治道德

□焉永红

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山东省青岛市宁夏路小学确立“把教育引向生活,让生活成为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心康体健、智慧担当”、适应社会生活的“真人”为目标,积极探索源于儿童生活、回归儿童生活以及指向未来生活的适切教育,以期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更好发展,实现学生面向未来、持续学习以及健康成长的需要。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青少年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真正地发挥好立德树人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特点,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注重每个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为此,山东省青岛市宁夏路小学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紧紧结合学校的生活教育和市南区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生动、生长”情境悦动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生活教育视域下“同伴互动”提升道德与法治学习有效性的专题研究,力求充分体现“从儿童出发”的主旨、同伴教育的影响与价值,以及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道德生长。

“同伴互动”又称同伴教育、同伴互助等,原意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人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某种共同的活动引发,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由此实现相互影响与作用。山东省青岛市宁夏路小学提出“同伴互动”,是对以往同伴内涵的再丰富,这里的同伴是学习成长的共同体:教师之间的同伴——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工作格局中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学生之间的同伴——课本中的虚拟同伴(部编版教材中的学习同伴)、固定班级(日常学习群体)、非固定班级(邻居、社区人员等)的真实同伴;教学实施过程中平等的师生同伴——教师化身为学生中一员,与学生一起学习、思考、探究、实践和操练,上述的“同伴互动”呈现出多维度和多层面的特征。

一、健全组织、强化培训,推动“同伴互动”专题研究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各干部分工协作,群策群力形成“同伴联盟”,积极营造浓厚育人氛围,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融入学校日常管理和师生日常生活,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

针对学科任课教师多为班主任兼职的现状,在团队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全员学习不缺少。通过主题培训方式,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认真学习课标,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政治站位、明晰课程本质、更新教学观念。二是骨干培养不放松。依据教师自我成长愿景,组建学科教学的骨干研究团队,坚持“同伴互助”方式,加强分享与交流,通过随时对话探讨、定时教研集备,增强教学研究的深度与效度。

二、探究规律、构建模型,形成“同伴互动”学习策略

为了体现道德与法治“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课程目标,组织教师在研读教材上下功夫:深入解读教材,寻找学习链接点;充分使用教材,生成教育层次感;合理超越教材,实现教学针对性。同时,积极进行以“同伴互动”提升道德与法治学习有效性为抓手的实践研究,初步建构“mtM”同伴互动学习策略模型图。两个m 就是me,一大一小意义不一样,小m指当下的“我”,即人格化发展初级阶段的最初的“我”;大M 则是在“同伴互动”中成长发展的“我”,即改变后重塑的“我”,成为大“M”。

探索中发现,从原来当下的我“me”通过“to”的影响到达全新当下的我“Me”,一般需要历经如下5 环节:

觉察参与“三题”学习。教师可以从要学习的课题入手,或从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出发,或设计“有感觉”的话题,激发学生道德学习与探索的愿望。

在参与小组学习时通过与同伴对话、交流互动中积极进行反应。学习中教师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学科核心目标,依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分组参与问题导向式、情境体验式、项目探究式的合作学习过程,通过对话、分享、反思三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让学生的认识从自我学习中感悟出来、从实践探究中体验出来,通过同伴交流互动,在思维碰撞中提高认同感,以此让课堂悦动起来、让学生在合作中生动起来,由此实现道德的自我成长。

进一步确认此种事物、现象、行为所具有的价值,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信念——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发展、道德品质内化于心的过程。

结合自身经验改造重组后,成为别人眼中的同伴,并影响其他人。其实这也说明,在群体与社会中的自我在改变与成长自己过程中亦是影响别人成长的同伴,正是在彼此的互动和互助中最终实现共同的成长。

通过评价,在与周围同伴交往过程中实现自我独特性和内生性的发展,形成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鲜明地呈现崭新当下的自我。

我们以“教学评一致”理念为指导,设计简单和易操作的评价量表,关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同伴互动”参与后的相互促进和改变、互动后学生个性化的感悟与影响,以展现学生道德成长轨迹,体现道德成长过程中“同伴互动”影响下自我的变化,以引领学生内生性的道德成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 学科融合、 家校联合, 实现“同伴互动” 协同发展

“道德与法治” 学习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其中设计的学习内容不仅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存在密切联系, 亦与学生正在学习的其他学科、 德育和实践活动存在密切联系。 因此, 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亦需在融合与协同各种“同伴资源” 中实现高效。

从学科德育一体化维度出发,积极寻找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同伴” 学习的契合点, 在与语文、英语学科融合中, 感受语言文字魅力、 体会情感共通; 在与音乐、 美术、 地校学科融合中, 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提升人文素养; 在与数学、 科学、 信息技术学科融合中,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增强实践与迁移能力。

以活动为载体, 积极组织和开展德育 “同伴” 主题活动, 结合每周升旗仪式、 班队会、 晨会、 传统文化节日等契机, 以 “实践育童提素养” 为统领, 以 “宁娃娃在成长” 为主题, 引导学生在多元活动与体验中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和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和有创意地生活, 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充分发挥家长 “同伴” 作用,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延伸到家庭,鼓励亲子观看电视中 《诗词大会》《道德观察》 《法治在线》 等有意义节目, 通过 “家长进课堂” 活动, 以及 “让孩子做家长的教师”互动方式, 形成家长带动学生、学生激励家长,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 由此实现道德提升。

以 “同伴互动” 为引领的道德与法治课程 “生活化” 研究一直行走在路上。 我们愿用朴实的探索与实践, 引领学生在进行 “道德与法治” 学习时, 感受同伴力量、感悟家庭幸福、 感觉学校美好、感触社会温暖, 从而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同伴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寻找失散的同伴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