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2021-12-01 06:46福建省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
青年心理 2021年17期
关键词:劳动法治道德

福建省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 熊 玲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劳动教育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劳动能力

德育教育需要对学生的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刺激,否则很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便设计了多元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将德育教育与生活教育结合起来。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的活动型、体验式的课程特点,小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也需承担起必要的劳动任务,学习基本的劳动技术。显然,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必要的劳动技术,形成劳动能力,而这就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促使学生真正实现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传承劳动精神

我国教育部提出了“五育并行”的新目标,便从政策方针方面提出了整合劳育与德育的具体要求。其中,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技能的操练、劳动精神的传承、劳动品质的形成三方面。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多个主题渗透了劳动精神、劳动品质,旨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的劳动技术,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继承艰苦卓绝、敢于创新、高度负责、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这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让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健康意识,并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劳动创造与科技发明活动,使其在劳动实践中感受科技文明的进步史,为中华文明、世界文明感到骄傲与自豪。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以教材为基础,端正劳动态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潜移默化地进行劳动教育。但是,如果直接讲解教材知识,让学生被动接受理论概念,那么很难让学生端正劳动态度,无法对学生产生深度刺激。因此,在利用教材资源去宣传正确的劳动意识时,教师要围绕教材内容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案例,让学生比较不同的劳动态度、劳动意识,从而能主动去辨别对错,据此启发学生,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

比如:在《我们爱整洁》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如下方式创设了课堂情境:提前把教室弄乱,观察小学生是否会主动打扫教室,按照合理的方式摆放各类物品。教师带头组织学生做整洁,让学生亲自装扮、清理教室。

这时,教师就问学生:“什么样的教室才是整洁的?”这个问题只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树立了爱整洁的意识,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心目中整洁的教室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平和的人文对话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进入到课堂情境之中,自发讨论什么叫整洁。然后,教师展示了几幅漫画,第一幅漫画画出了有的学生会肆意弄乱教室,负责清洁的学生一直很辛苦地清洁教室;第二幅漫画则展现了每个小学生都遵守班级公约,主动清理教室的画面;第三幅漫画则描绘了有的人穿着整齐、漂亮,但是却随意乱扔垃圾的画面。

利用漫画,教师展示了案例内容,让学生思考如何什么才是整洁,让学生分析三幅漫画中主人公的行为意图、行为结果。小学生很喜欢看漫画,他们能够在漫画的启发下思考为什么人与环境要保持整洁。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让环境整洁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与付出,不要过于依赖清洁小组,而且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要主动维护环境的整洁度,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随意乱放个人物品,要遵守班级公约,珍惜并尊重大家的劳动成果,用心爱护我们的大家庭。

(二)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劳动技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特征是活动性、体验性。教师为了让学生切实积累丰富的德育观念,便要引导学生多多参与德育实践,使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人处世的道理,汲取人类在劳动中产生的智慧。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既要让学生自主完成劳动实践任务,也要鼓励学生去思考更简便的劳动方法,既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劳动技能,也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改革的新思想,让小学生朝着新时代所需的创新型劳动人才努力成长。

在《装扮我们的教室》一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小学生通过理论设想去装扮了教室,还按照学生的想法购买了充足的素材,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去装扮我们的教室。在课堂之初,教师展现了几组优秀文明班级的照片,让学生学习其他班级是如何装扮教室的。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很好,他们对装扮教室这个议题也很感兴趣,很快,大家就提出了很多意见:构建图书角、设计一个绿植区、设计黑板报主题、做一个成长树等。在小学生讲述自己心目中美丽的教室环境时,教师一边认真倾听,一边观察着教室环境,还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画下来。待有了成熟的设想之后,教师就让本班学生亲自装扮教室,并购买了一些绿植、木头与环保颜料。

接着,小学生就可以分组去装扮教室,各个小组分别负责成长树、图书角、绿植区等区角环境的创设任务,教师一直耐心地帮助学生,陪着学生一起装扮教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装订物品、打磨木头、养育绿植等劳动技术,积极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小学生在装扮教室的时候非常开心,教师在这一人文环境下告诉学生:劳动使人快乐、幸福,希望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劳动实践,用自己的双手去打造幸福的生活。

(三)以合作为保障,优化劳动习惯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主动传承良好的劳动品质,还要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客观来讲,现大部分的小学生在家中享受着家长的悉心照料,不懂付出与奉献,劳动意识淡薄。对此,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劳动教育合作平台,与家长、社区乃至社会部门一同组织劳动教育,让小学生多多参与劳动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小学生养成优良的劳动习惯,为小学生的未来成长做好充分准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与参与劳动教育的各方力量共享学校教育资源,宣传先进的劳动教育思想,以便让学生顺利接受劳动教育启迪,在统一的教育展现下逐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

在《干点家务活》一课教学中,要想顺利将理论课改编成活动课,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家庭劳动活动,那么我们就要与学生的家长积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在这一次的劳动实践中,教师就与家长共同分享了劳动教育计划,询问学生在家中是否会主动做家务。在这一次的家庭调查中,家长给出了如下反应:家长不会让学生做家务,原因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差,总是添乱;家长心疼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家长会让学生做一些家务,但是如果学生拒绝,家长也不会强制性地让学生履行劳动义务。显然,本班学生家长都忽视了家庭劳动教育活动,而教师告诉家长,让学生参加必要的家庭劳动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劳动责任感,让学生更加珍惜家庭生活。接着,教师分享了本次劳动实践计划,即学生要在家庭中主动承担洗碗、扫地、拖地等简单的劳动任务,还要额外多学习一个劳动技能。在本轮劳动实践活动中,家长要承担起监督和引领者的职责,放手让学生参加家庭劳动活动,并且要让学生独立整理自己的房间,让学生学习基本的劳动生活技能,不能一味地去娇惯孩子。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主动整合本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既要利用本学科的实践性活动资源去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也要全面渗透劳动精神与劳动品质教育,让学生逐步成长为新时代所需的优秀人才,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猜你喜欢
劳动法治道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