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融合策略

2021-12-01 06:46福建省平潭城关小学林秀婷
青年心理 2021年17期
关键词:词句美育教师应

福建省平潭城关小学 林秀婷

美育强调的是人类感知、发现、创造并欣赏美的过程,进行美育是小学开设语文课程的出发点之一。要想达成该目标,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结合学生情况和美育特点,确立可使其得到有效渗透的方法,对学生审美能力加以培养,为良好人格的形成助力。事实证明,只有将审美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才能赋予学生更接近理想水平的审美素养,这对其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开展审美教育的意义

小学阶段使用的语文教材,美育内容十分丰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有目的性地对美育进行渗透,为学生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对小学生进行美育,主要是课堂渗透,这也表明语文教师需要承担起美育的职责。由于语文教材以名家名作为主,丰富且多元的艺术形象,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多条渗透途径,教师可以借助课文意境、优美词句,对审美进行渲染,在培养审美意识的基础上,对学生审美能力进行提高,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小学语文与审美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理论结合实际

语文既是强调知识、欣赏和文学能力的学科,又是可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的学科,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语文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现阶段,语文不仅是日常交际与生活所用工具,更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主要载体,人文因素的存在,使语文成为陶冶情感和熏陶人格的核心工具,在强化学生责任感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工作提上日程,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想达成上述目标,一方面要凭借师德和知识,给学生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要将社会实践作为依托,确保美育能够得到充分融合。

以《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为例,教师可以选择同时对这两篇课文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母爱和父爱有更为直观的体会,并借助“父母之爱”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选择布置“给父母洗一次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课后作业,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确保学生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感触。事实证明,上文所介绍的教学模式,既没有片面强调说教或思想教育,也没有将实践视为美育的唯一途径,而是经由身体力行的方式,使学生自我教育成为可能。

(二)创设生动情境

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提高,简单来说,就是对学生审美情操、学科素养及各项能力进行提高。作为基础教育必修课程的语文,由于内容极为丰富,十分适合被用来开展审美教育。教师充分利用描写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的课文,借助多媒体对生动情境进行创设,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培养审美情操的方式,为美育目标的达成助力。

例如:在对《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将课文引出,等到学生集中注意力后,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课前搜集的视频和制作的课件,通过感官刺激的方式,使学生对西沙群岛景色产生直观印象。随后,再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并学习,既可以降低学生感知景色的难度,还可使其审美情操得到培养,这对美育目标的达成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课文朗读

朗读对学生丰富情感的激发十分有利。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课文讲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教师往往倾向于将个人理解作为主要参照,而相较于正常格式的文章,诗歌更容易被教师主观理解所影响。当代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诗歌创作背景截然不同,仅凭借学生个人能力,无法对诗歌意境进行准确了解,此时,便需要教师提供帮助。但是,教师应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一旦教师讲解内容过多,极易使诗歌意境被破坏。由此可见,基于诗歌开展审美教育,其关键点应当落在朗读上,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对诗歌有更为深刻的感悟,这样做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另外,学生情感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得到表达。

要想达成上述目标,关键是由教师进行示范,带领学生对朗读表情和语调加以模仿,借助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对学生感情进行充分激发。例如:《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歌,作者从秋天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在对其进行教学时,教师无须过多解释诗歌内容,只要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便能重现秋天的美妙,诗歌蕴含的声音美、音节美、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均能够以极为直观的形式被呈现出来。

(四)深入剖析词句

作者的观念和情感,通常隐含在关键词句中,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词句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挖掘思想内涵的方式,为美育渗透助力。

例如:在对《麻雀》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应当以日常生活为载体,鼓励学生分享麻雀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创设相应情境的基础上,确保学生能够准确体会老麻雀对小麻雀的情感。随后,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再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呆呆地、扎煞等词句,对老麻雀所做行为进行分析,通过提出“爱有多大的力量”“作者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等问题的方式,将课堂教学升华到亲情的高度。

再例如:对《四季之美》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将重心放在带领学生琢磨并推敲优美词句上,通过小组讨论及辨析的方式,确保学生对词句使用妙处进行准确理解。这篇课文选取了四季的经典景色,即:春——黎明;夏——夜晚;秋——黄昏;冬——早晨。而文中描写春天黎明所用微微的红晕、描写夏天夜晚所用朦胧的微光,均强调了“微”字,通过微微的律动,使学生对不同季节的美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在秋季,作者对拟人手法进行了大量运用,例如:急匆匆的归鸦,旨在凸显秋天黄昏的动感,这也需要学生剖析词句才能发现。

(五)教师提供引导

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教师应以课文情感为依托,从引导者的视角出发,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确保课文情感能够被学生感知和理解,在积极情感的指引下,逐步树立起正确且健康的思想观念,其综合素养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古诗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的具象载体,对古诗进行学习,可使学生对相应文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通过激发其对祖国语言热爱之情的方式,在沐浴心灵和陶冶情操的基础上,为爱国教育目标的达成做铺垫。在对《静夜思》进行教学时,李白借助地面反射的月光,对独处异乡的景象进行了表现,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使思念故乡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要想利用《静夜思》达到美育的目的,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古诗,结合古诗所描写景象,在体会语言之美的基础上,使学生树立起热爱自己家乡的观念。

另外,对《吃水不忘挖井人》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将重心放在感恩教育方面,要求学生朗读并分析课文,将乡亲饮水思源的行为向实际生活进行映射,真正做到对社会、学校和父母心怀感激。随着正确价值观与积极情感观的树立,学生素养自然有所提高。

(六)发散学生思维

要想使课文得到二次创作,想象发挥着重要作用。受成长环境、生活经历等因素影响,每个学生所想象的画面,通常有一定差异。要想使学生对课文描绘的风景及形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结合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在脑海中想象出相应的画面。

例如:教《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仅凭借教师讲解,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等意境,要想使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展示西湖景色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图片、视频内容,对西湖景色进行丰富。随着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为深刻的感悟,审美带来的愉悦感,往往能够得到显著增强。

通过上文的分析能够看出,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适合用来对学生进行美育。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当下,语文教师应对工作重心加以调整,真正做到以学科特征为落脚点,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发现、欣赏与追求。

猜你喜欢
词句美育教师应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