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融合策略研究 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以常州市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教学设置为例

2021-12-01 10:49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王建明
青年心理 2021年19期
关键词:错题校本课程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 王建明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是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由原剑湖小学、瑞莲小学与剑湖初中于2008年合并而成,2009年成功获评常州市优质学校。现今全校共有36个班级,教师105名,1600多名学生中流动生源占比90%以上。

学校的教育愿景是在“提升内涵,提高质量”这一命题的指导下,着力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建设名实相符的优质学校,期望以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为先导,以优秀的团队和敬业的教师为主体,以科学的管理和高效的课堂为基础,以优秀的质量和社会的认可为目标,实现教学品质的提升。

一、研发校本课程,夯实学生内涵式发展的基础

(一)对国家课程二次开发,实现课程校本化

为了加强课程建设,坚持减负增效,学校在落实课程计划的基础上,突出大课改理念,加强了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学校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化错题的联系功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在部分学科中使用学案教学,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为终身学习提供能力做储备。

此外,学校开发了“五百工程”(百部名著、百首名曲、百幅名画、百部电影、百位名家)、民乐特色课程、足球特色课程,作为相关国家课程的补充,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学校本着“多一把尺子衡量孩子”的理念,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探索校本课程精品化实施的有效举措,试图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实施方略。

(二)开展级部整合教育,实现衔接教育校本化

学校为了深化校本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实施,并通过良好的课程架构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推动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充分利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便利条件,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探索。从幼、小生活的适应性,到进行小、初教学的衔接,再到初、高中教学、学习的融合,都推出了相应举措来保证师生均能平顺度过不同学习阶段的衔接带。同时,学校也进行了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探索,通过邀请多种学科的名师来校做讲座,开展素质教育项目的系列化培训与指导。

二、严格教学环节,确保学生内涵式反正落地

(一)计划规范精细

严格执行作息制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学校设置班级名片,把每个班级的课表与教师姓名等信息设置在各班级门口,目的是方便教学巡视督查,检查上课内容与课程是否一致,杜绝占课现象的发生。坚持“向课堂要质量”,摒弃“课内损失课后补”的观念,合理布置学生作业,科学安排学生课余时间,做到减负不减效率,增效不增负担。

(二)备课整合资源

学校唯一的备课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在集体备课中,特别注重对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其中错题是重要的资源之一,教师利用错题进行多种形式的预设,设置方法既有简单的判断,也有复杂的思辨,更有陷阱式的策略。理化教师经常在实验教学中采用陷阱式的策略,故意以错误的实验步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的实验方案。

另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是“五百工程”。在数学老师讲述“黄金分割”的知识点时,不仅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和女芭蕾舞演员画像作为视觉参考的对象,还让学生倾听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感受旋律中的黄金比例,也许学生尚无法透彻地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但是资源的整合应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期待学生多种可能地发展。

(三)课堂“坚实”气质

经过近百年教学文化浸润与滋养,本校的课堂特质凝聚为四点:本真、灵动、高效、校本。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管理。一是严落实;严格落实课程计划,确保开足、开齐、开好各科课程。二是遵制度;坚持认真落实常规,切实提高落实课程实施质量。三是有机制;积极探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机制。四是能创新;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创新做法。

根据学科特点,学校设计了最适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主问题式的语文教学、实验探究式的理化教学、分层式的数学教学、集错用错的英语教学、案例式的政史教学等。在不同的学科中研究学科的关键性问题,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校本化。

(四)作业扎实显效

在设计作业时始终摒弃拿来主义,坚持“以我为主”。错题是我们首选的习题设计素材,教师在应用错题设计题目时,精准地对错题的类别和层次进行分类,整合之后就成为不同层次的作业,使学生获得针对性的训练。完成习题设计后,教师会验证其练习价值,确保学生获得高效的训练。

教师的评语以肯定其成果为主;对没有得出标准答案的学生,评语以鼓励性质为主,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评语。

(五)课后思想辅导

学校补差课程的设置不仅为学生补知识和技能,更把“补思想”放在首位。每学期学校都制订提优补差方案,对于优秀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耐挫折能力,多给机会,增强探索与探究的兴趣;对学困生,做到师生积极沟通,让每一位教师都尽量准确掌握学困生的学情,以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力图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自我成长。

(六)质量监控常态化

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是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常规的教学监控手段包括查备课笔记、听课笔记、作业布置与批改、读书笔记等。定期或不定期严格检查,并进行点评,把每次检查情况客观地在校园网进行公示。

在严格执行考试制度之外,教学质量的调研也是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的重要手段。学校的调研方式有常规调研、专项调研、跟踪调研。用常规调研来发现问题;用专项调研来解决问题;用跟踪调研来突破问题;通过听、查、测、问、访,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最后由调研组给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调研报告,当面进行反馈,调研组还会在一定时间内对整改情况进行分析回访。

三、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完善学生内涵式发展保障机制

(一)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将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我们始终把课堂作为课题的实践基地,又把课堂作为课题成果转化的试验田,把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在学校主课题“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坚实课堂’的研究”之下,通过扎实的课题研究,深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内涵。在语文学科中,我们将大量的阅读文本纳入阅读课程;在数学课程中,我们逐步采用构建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在英语课程中,我们开始推行绘本计划。通过落实一系列扎实的教学方案,确保国家课程的稳步前行。

(二)坚持“引领、培带一体化”,将草根培训与名师大课堂相结合

学校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培训,草根培训充分整合学校资源,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实现均衡发展与差异发展同行,整体发展与个性发展并存;名师名家的大课培训进行高位引领,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循着大师的足迹前行。

同时也将不同层次的培训相结合,将草根培训与名师大课堂相结合,通过创设“苔花”讲坛、举办市优秀教师城乡牵手行动、设置校级名师工作室等举措,为教师专业发展明确发展路径、培养方法。每项举措都非常接地气、聚人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顺应教师发展需求,助力教师教育风格的形成。

(三)坚持“内生、外促一体化”,将个人需求和学校要求相结合

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研究课引导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教师自我反思,逐步提升教师观课、议课的能力。以统一调度与个人申报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研究课、示范课、汇报课的开设。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激发鼓励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如在一系列教学质量提升活动的推动下,学校教师在市区的评优课比赛、基本功竞赛中不断取得佳绩。另一方面,通过教学研修活动,让教师获得了职业生涯上的进步,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明确的目标,进而以更强的积极性展开日常教学工作。

进学致和,行方思远。我们深知,学校教育没有最好,我们剑实人永远怀揣“提升内涵,提高质量”的理想,行走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上。

猜你喜欢
错题校本课程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二元一次方程组”易错题练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次函数”易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