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集体活动设计与组织探究

2021-12-01 10:49江苏省泰兴市市级机关幼儿园丁迎霞
青年心理 2021年19期
关键词:硬币集体经验

江苏省泰兴市市级机关幼儿园 丁迎霞

一、什么是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过程。相对于幼儿的自主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和价值在于“集体”,在师幼、幼幼的多维互动中促进幼儿经验与能力的提升。所以集体活动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关键是如何基于儿童本位增强集体活动的适宜性、有效性。

(一)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集体活动的概述

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集体活动,是在对幼儿在生活、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兴趣、问题、困惑)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已有经验,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生动、活动、主动活动的过程,从而让幼儿获得新经验与能力的提升。

(二)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集体活动与传统集体教学活动的区别

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集体活动与传统集体教学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两者都统属于集体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活动,但存在着诸多不同。从活动内容来源看,传统的集体教学是基于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各领域发展的目标与要求,更多是依据教材制订教学计划与内容;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集体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对幼儿的观察,以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兴趣点、经验能力与发展需求进行活动设计。从活动目标看,传统的集体教学活动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集体活动,强调的是经验的获得、能力的提升、思维的拓展。从师幼角色关系看,传统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绝对的主导者;基于幼儿集体活动更注重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由此可见,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集体活动遵循的是“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儿童本位”新理念,这也是与集体教学活最本质的不同。

(三)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集体活动意义

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集体活动,真正体现了“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课程更贴近儿童的心灵,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也让集体活动与幼儿的生活、游戏更加融合,让幼儿的自主游戏与深度学习实现对接。于教师而言,其最大的意义是能让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切实转变,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幼儿,从被动教到主动引导,在实际教学中更加重视幼儿的生活与游戏,关注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求,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同时,一切活动源于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的经验,能让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获得丰富的经验与能力提升。

二、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基于游戏(生活)的观察发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要重视生活与游戏的独特价值。因为幼儿是在生活、游戏中学习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及时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困惑点;分析幼儿游戏活动中隐藏的教育价值;发现开课程的生长点。如大班谈话活动“‘茶’颜‘悦’色”是从班级的区域游戏“小餐厅”中引发而来的,教师捕捉到幼儿对茶的兴趣以及对茶的感知体验,在幼儿原有经验上通过开展此集体活动,促进幼儿的感官感知、判断、推理。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集体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活动。

(二)依据《指南》进行活动的审议

1.了解幼儿,分析评价。根据观察到的幼儿行为表现,分析幼儿已有的经验与水平。如数学活动“硬币风波:,教师观察到当幼儿在需要做出选择时,他们知道采用抛硬币的方式,说明孩子对抛硬币结果的不确定性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但又认为大人一定能抛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说明幼儿对抛硬币结果的不确定性又有一些模糊。基于幼儿这样的经验水平,教师思考、设计组织集体活动来引导幼儿深度探索、感知。

2.连接指南,确定目标。依据《指南》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目标与要求,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活动目标。例如,数学活动“硬币风波”对接《指南》科学领域:“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依据《指南》大班幼儿的科学领域的发展目标与要求,“硬币风波”的活动目标确定为:能在游戏中大胆猜测、操作、观察、发现、表达,并记录探究过程,尝试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探究结果;在探究中积极思考,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3.整合资源,设计方案。在确定了活动目标后,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方式,综合审议并设计活动方案。关于方案的设计可以是教师自主生成,也可以借鉴相关教材,根据目标要求进行二次设计。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应注意几个原则:目标导向、由易到难、幼儿主体、教师支持。如数学活动“硬币风波”,教师根据活动目标创设了问题情境,并提供适宜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初探、二探、三探、四探,逐步积累经验,最后引导幼儿运用新经验成功解决问题。

活动的审议是建立在对幼儿了解尊重的基础上的,更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活动审议,让集体活动在最大程度上适合幼儿,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从生活出发,最后又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中去。

(三)以幼儿为主体组织实施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为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如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可综合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内心都有一颗游戏的种子”,创设适宜的游戏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数学活动“硬币风波”中,教师创设了熊大、熊二与光头强关于硬币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小班绘本阅读《我的小裙子》,教师将故事的主人公小兔子制作成幼儿可操作的卡片,通过“带小兔子去逛逛”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主动阅读、主动发现、主动表达。

2.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指南》在“说明”“科学”两个部分都特别强调“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由此可见操作材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如何在集体活动中为幼儿提供“适宜性”的操作材料?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材料的目标性。围绕目标设计操作材料,即所提供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达到活动预期的活动目标。二是材料的科学性。尤其是科学活动和科学探究类的操作材料,一定要严谨,以免影响探究结果,一般在活动前老师要反复操作尝试。此外,还要注意材料的操作的便捷性、投放的数量,以及投放位置、时机等方面。

3.设置有效的关键性提问。提问要有针对性、目标性,有效提问能引发幼儿的思考、开拓幼儿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创设适宜的交流分享环节。集体活动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优势之一,形成学习共同体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幼儿互动,也促进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教师应尽可能为幼儿创设自主讨论、交流分享的契机,让幼儿在与同伴互动交流中大胆表达、学会倾听、交往合作、丰富经验。

5.把握集体活动组织的时机。幼儿园课程改革第二步框架中指出:要准确把握集体活动组织的时机,即在幼儿思维还没有完全脱离问题情境的时候,让幼儿的生活、游戏与集体活动之间保持兴趣的延续、经验的连贯性,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集体活动就是贯彻落实“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教师只有善于观察、准确解读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才能发现真问题和真需要,才能了解幼儿现有水平,准确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自然、无缝、应需地生发活动主题,从而促进幼儿的有意义学习与发展。

猜你喜欢
硬币集体经验
我为集体献一计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让硬币飞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硬币
集体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