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

2021-12-01 10:49山东省青岛第三十四中学
青年心理 2021年19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教材

山东省青岛第三十四中学 刘 珊

小学语文教材内存在众多的插图信息,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资源。教师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插图的作用,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好插图,合理解读插图,围绕插图设计读写训练、对插图进行改变活动,以此来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有更强的想象力。小学生对课文插图存在别样的观察兴趣,教师合理化地使用这部分插图信息,可以生成教学的特色,帮助教学顺利运行。

一、借助教材插图,促进阅读理解

插图的主要优势就是直观、清晰、可感,教师可以使用插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课文前就要训练学生参照图文的技能,构建画面元素与语言文字内部的关联,经过文本和插图的衔接,巧妙地使用直观的插图,进而直观地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的内容,体会词语的含义。

(一)在观察插图中理解词语意思

插图,不仅精准又直观,假设辅以教师合理的解释,便可以让效果更好。

例如,教师在对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进行教学时,由于生活经验匮乏,“两茎灯草”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然而,应用插图则能够把这些词语的含义复刻在学生的头脑中,精准、简易。

师:大家一起阅读了题目,你们了解清楚“灯草”的含义了吗?

师:(相机展示插图)大家仔细地观察插图,待会儿请一个同学讲述插图中“两茎灯草”代表了什么。

生:“两茎灯草”主要是指桌子上有灯,灯上有两个灯芯。

师:对的,这便是“两茎灯草”的含义。

师:所以课文根据“两茎灯草”描述了什么故事呢?

…………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指导学生创建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观看和阅读中学习语文知识,这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需要在备课时研究“插图课本”,指导学生在图片的刺激下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继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在观察插图中理解课文内容

在叙事类文章中,插图一般情况下会总结文章的基本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观察插图中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六年级下册《学弈》中的插图就可以如实地展现出文章的基本内容。

师: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你看到了哪些景象?

生:我观察到右边有一个人正在扶着下巴,眼睛看着棋盘,在专心地思考,这能看出他十分专注;对面有个人虽然手持着棋子,但是仰着头,看向蓝天,心有所想的样子。

师:若是让你们使用词语描述这两个人呢,你能够想到什么样的词语呢?

生一:(教师进行书写)专心、凝神、全神贯注……

生二:魂不守舍、漫不经心、心神不定……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14课的内容,凭借插图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文章主要讲述两个人和弈秋学习下棋,一个人全神贯注,另一个人心神不定……

在描绘景象的课文中,插图经常使用鲜艳的色彩,向大家展示秀美的景象,比如,五年级下册中《威尼斯的小艇》与《牧场之国》的文章中存在美丽的画面,《金字塔》有各不相同的金字塔图片。插图将景象、情境和我们融合在一起。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使用插图,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辅助学生梳理思路,简述主要内容。尤其是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是最直接辅助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式。

二、借助教材插图,提升语文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时常会见到教师对教材插图内容展开具体的解读,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极易忽略信息内容,或是摆脱文本观察,此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并不具有完整性。假设教师可以融合文本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且解读插图,便会产生图文并茂的学习预期,插图和文本内容高度融合。在阅读中,图文结合是阅读的基础性实践方式,能够为学生设计清晰的思维线路,督促学生在图文融合的过程中生成有形的学科认知基础。

(一)借助教材插图,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就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感知能力还在发育当中,恰恰是训练综合能力的重要时期,并且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语文教材插图,为训练学生多项能力给予条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插图,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当学生观察完毕,可以让学生简单陈述插图之中的内容,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师在对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内容进行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内的两幅插图,接下来询问学生自插图内所观察到的内容。此时学生会发表各自的看法,某些学生也许会在观察时遗漏部分细节,此时聆听别的学生的叙述则能够了解到自己的漏洞,让自己的观察能力实现迅速提高。学生在表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时,为了可以清楚地表述,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健全。

(二)借助教材插图,培养阅读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进程中应用教材内的插图,还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契合新课改教学需求的基础上,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好预备。

例如,教师在对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识字部分第三课《拍手歌》进行教学时,便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插图的方式记忆。教材内的插图共有三幅,先观察到的动物是孔雀和锦鸡,它们共同拽着老虎,插图之上还有飞翔的大雁。在观察这幅插图后,学生们便能够成功地记忆四个种类的动物。经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动物的特征记忆此首儿歌,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借助教材插图,培养阅读思维

(一)借助教材插图,培养创新能力

课文内的插图,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理顺故事内容,还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这是教材的编写者为了让课文内容更加生动,辅助学生直接理解课文内容而设计的。为了能够让课堂教学尤为具有创新性,可以使用课文的插图完成教学主线。

例如,《棉花姑娘》这一课文中有五幅插图相配,此时可以选择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部的内容。教师首先展示首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清楚故事发生的原因,即棉花姑娘生病了。接下来展示最后一幅插图,了解故事的结果——棉花姑娘痊愈了。下面让学生比较这两幅插图,询问学生:“孩子们,即便棉花姑娘的病已经痊愈,然而治疗的过程却并不顺利,她遭遇过什么事情呢?大家想了解一下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完成课文第二到五自然段的学习吧!”经过图文结合的指导,学生立刻清楚益鸟益虫的作用,也懂得要爱护身边的益鸟益虫。

又如,《桥》中有一幅极为感人的插图。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有思考价值的插图作为立足点进行学习。首先展示插图,设计悬念:图上说明了什么事件?让学生联系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厘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场合以及成因。继而再指导学生观看插图,学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属于父子关系,而且他们在特别危险的状况下,保护村民安全过桥,但是二人均牺牲了。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深度了解文章,认真阅读并体会:文章使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式,这样更能够突出老人用自己的生命构建一座桥,体现出老人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伟大精神。文章中的插图和文字有着相同的地位,是不能忽略的教学素材。若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充分使用,也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引导改编插图,激发创新思维

教材插图观察解读学习的进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插图展开合理的改编,发挥其个性化的追求。

例如,教师在教《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时,需要学生观察文本插图,为学生提供的任务是改编插图:课文内的插图仅有一幅,分析其画面能够得知,这是陶罐和铁罐对话的一幕,但是并没有表现出之后的情节,大家可以联系文本内容的发展状况,为课文自主加上插图,寻找合理之处,大胆想象,设计插图内容,共同比拼出最佳的创编能手。学生听到可以自己编设插图,参与意愿极强。由于是为课文配上插图,学生首先细致地阅读文本,接下来展开探讨,形成学习共识后,正式动手创编。在课堂展示阶段,教师带领学生选择评价,选择某些突出的作品重点展示。

教师给学生设置配设插图作业,会让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触动以及开拓学生的思维逻辑,促进学生可以成功进行学习实践活动。创编插图培训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果学生能快速接受,证明教师的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性。

综上所述,小学生对于课本插图的认知兴趣十分特别教师对此要有清楚的认识,合理应用插图信息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使用插图学习,继而提高学科综合素质。认识、理解、书写、重新编写等学习活动和插图联系在一起,能够成为很好的学习机遇,教师应该科学地设计,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认知能力。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