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学逻辑视域下高效课堂的优化路径

2021-12-01 10:49北京市第十七中学白雪峰李发兆
青年心理 2021年19期
关键词:学科设计课堂教学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白雪峰 李发兆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判断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为教育工作者纵深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优化改进育人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指明了新的时代背景。教学逻辑是教学系统中主客体关系的动态转换逻辑。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学系统中的知识类型通过教学活动完成顺序转换递进,由此构成教学系统的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和认知逻辑四个相互运演的逻辑系统。简单来说,教与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两条基本逻辑:一是教的逻辑,二是学的逻辑。这两条基本逻辑既彼此相互独立,各有特点,又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如果教与学的逻辑匹配度越高,那么教学效果也就会越好,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新时代要求创新课堂和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新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学生的学堂,要追求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其核心是要提高新课堂的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切实转变育人方式,深度理解教学的意义、深刻把握教学的目的、深化理解教学的内容以及深入思考教学的方式,将新的教学要求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去。

一、转变理念变革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学会与会学

课堂教学的要义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而是要落脚到学生“会学”,以至于达到会自主地学,会持续地学,会科学地学,会创造地学。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深度理解教学的意义,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当前,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都已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将“三维目标”跃迁为学科核心素养,其主旨就是要突出学科本质及其育人价值。应该说,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人”的实际获得,也就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

既然“为学而教”的实质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而开展的教学,那么,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从“为教而教”向“为学而教”转变。基于长期的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笔者认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科思维是提高“为学而教”的课堂教学质量的三大法宝。一个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切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关键的学科思维,才能说做到了“为学而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旨在吸引学生走进学科,切实感受到学科的内在魅力;适切传授有效的学科学习方法旨在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走进学科,真正体验到学习这门学科的独特精彩;而注重培养关键的学科思维旨在促进学生领悟学科真谛,促使学生油然而生对这门学科的热爱甚至是痴迷。当然,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是一个美好而鲜活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有各自独特的精彩。优秀教师的功夫就在于识才和育才,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性倾注汗水与心力,用不疾不徐、尊重天性的态度静候花蕾骤然绽放,通过持续的引导和恰切的指导把他们引领到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从而促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乐趣,发现和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二、改革方法活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深刻把握教学的最终目的,活化课堂教学。尤其是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很有兴致地投入课堂这个集中的、集体的环境里发生有意义的学习,增强自身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以增强持续学习的内在原生动力。

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的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学习状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吸引他们持久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在《教育之根本原理》中指出:学习常常是一个自动的历程,绝不是被动的接受,一味的吸收。……要学习,必须活动,要活动,就要有尚待满足的欲望。以学习为满足欲望的手段,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因此,优秀教师要尽职尽责地上好每一堂课,就需要实证研究学情,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进而,设计有趣又有料的学习情境、好玩又有挑战的学习任务,以及跳一跳够得到且富有思维价值的优质问题,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特别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怀特海给出了精辟论述:发展的本能来自自身。……教师就是要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使学生产生共鸣而激发出热情,并创造出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更坚定的目标的环境。

诚然,有效的学习过程一定不会是轻轻松松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与主动、专注与刻苦、毅力与坚持等必要且重要的学习品质。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都需要付出一定的辛勤与努力、持久的心力与智慧。我国古代就将优秀的学习品质概括为十方面,具体包括:趣——乐知好学、勤——业精于勤、恒——待之以恒、序——循序渐进、专——专心致志、虚——虚怀若谷、思——学贵有疑、问——好问则裕、习——温故知新、行——学以致用。这些优秀学习品质的习得,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融入日常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活动之中,不断地强调、持续地培养,长此以往才能达到学科育人的教育功能。

三、优化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突破单元教学与设计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突出学科内容的整体把握,加强主题化或单元式教学设计,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发展的统整设计,以促进学生既见“树”更见“林”。

首先,要加强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既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更是本轮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效。其难点就在如何基于课堂教学,实现基于学科知识的教、学、评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转变。笔者认为这一转变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结构、学科特点、思想方法的深入细致的解析与全面深度的理解。优秀的教师,就是要善于从学科本源上认识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学科本原性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蕴含的学科思维方式方法、学科基本思想,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积累具有学科特色的基本活动经验。为此,每位教师都需要在学科哲学、学科美学、学科发现心理学、学科史志学等方面下功夫,开展持续、广泛而深度的学习和研究,并将所学所思和所悟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深化对学科的理解,真正抓住教学内容的学科本质,从而通过学科本身的魅力与学科内在的力量为学生谋求长远的发展。

其次,还要加强对主题化(式)的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解。单元教学设计是介于课程规划与课时教学设计之间的中观层面的教学设计,它既是一种教学设计理念,也是一种教学设计思想或策略。应该说,单元教学设计更强调把一个主题或项目的单元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实施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相较于传统教学设计而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系统性、生成性和深刻性。笔者认为:单元教学设计是以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为基础,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思想,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标,对教材中“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性”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重组、增减或整合,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基于整体把握的视角(或教学整体观的指导)将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规划的教学设计过程。

当然,基于上述对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还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之中,体验成功并获得发展。其间,学生将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不断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具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四、创新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突出学习自主与合作

(一)有效预习,发挥基础作用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的。这种情况下,看似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明确具体的、教学的过程是逻辑严谨的、教学内容的讲授是自然流畅的、教学活动的实施是顺利有序的……其实,越是这样,学生的学习越是被动,学习的效果着实令人堪忧。

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名篇《学记》里所强调的:“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观点鲜明地指出优秀的教师要善于通过诱导来教育学生,即教师要做到引导而不牵制,策勉而不抑制,启发而不灌输。

因此,“为学而教”更需要避免牵着鼻子式的学、压抑个性的学以及结论告知式的学。优秀教师应该善于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切实发挥预习的基础性作用,保证师生都能“有备而来”,深度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只有在必要且适当预习的基础上的教学,才能促进每个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新的自我期许,对学习内容产生新的自主建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设计预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开展教材研读,形成自己独立学习的思考与认识,带着这些问题、思考和认识再进入课堂,再开启与教师、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之旅,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会变得更加积极进取,从而使上述思考和认识变得更加丰富、深刻而精彩。

(二)独立思考,开展深度学习

为了切实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全面学习与健康成长过程中,其思维习惯与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又会对其思维习惯造成诸多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借助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引导他们逐步养成健康完善的、优质卓越的思维习惯,促进自身的学习得到充分发展。

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优秀的教师都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开展教学才能兼顾独立思考能力与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只有在学生独立而深刻的思考与探究的基础上,才能有小组精彩的交流与碰撞;另一方面,只有进一步加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拓宽学生思考的广度,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提升学生审辨式的学习能力。

(三)小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选项。教师务必增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适切性和深刻性,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即知即传”的教育思想,恰时、恰点、恰当地采用“小先生制”。首先,教师要相信学生,通过营造安全、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认真地写出来、勇敢地说出来、自信地讲出来、精彩地演出来,通过多形式和多样态的主动输出,促进更多元和更深刻的深度输入。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学习方式的精准设计,特别要杜绝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克服分组的随意性,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无序与肤浅,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充分性,促进组内交流的有效性,提升全班交流的深刻性。最后,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的基础上,还要基于上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和反思,通过总结提炼与归纳概括,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系,以提高合作学习效益。

例如,高中数学建模学习不像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的学习,学习过程应当与实际紧密相连,不能总是纸上谈兵。因此数学建模活动的组织,“选题、开题、做题、解题”全过程的整体推进,就特别需要遵循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开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建模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提高技术,支撑高效学习

当下,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学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要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还需要每个教师充分发挥信息化不可替代的优势,合理选用信息化手段,有效破解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努力做到不盲从、不做作、不夸大,克服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弊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自然融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当今终身学习时代,学习一定是每个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唯有按照学习者的方式展开且能够促进有意义学习真正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很难想象,陈旧的观念、零散的过程、落后的手段、匮乏的资源、单一的评价等能够带来高质量的教学。因此,新时代的优秀教师需要进一步树立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构建新的人才培养观、课堂教学观、学生学习观、绩效质量观,顺应时代变化,秉承教育本质,深刻理解学科、全面理解教学、深入理解学生、深度理解技术,始终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以学科关键能力提升为根本,据此切实转变育人方式,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学科设计课堂教学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设计秀
“超学科”来啦
有种设计叫而专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