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主题情境教学运用浅析

2021-12-01 10:49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
青年心理 2021年1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情境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 高 丰

一线教学教师都曾有这样的体会: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难于串联知识点,所取用情境单独性强较为割裂,学生参与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更不必说新课标下的情感教学目标。本文以知识、情境、情感的统一糅合之现状、成因及对策为切入,浅谈新课标下主题情境教学的构建与运用。

一、寻根溯源:主题情境教学在当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

一次校际活动我有幸学习一位教师“网络改变世界”的教学展示。该教师以旅游为主线,通过预热、启程、矛盾解决、回顾4个环节展开,对传统思品课堂1.5课时信息整合处理,知识要点融入学生倾心的旅程环节,通过学生热衷的旅游话题切入,以冲突的化解增强孩子们的代入感、参与度。

我自省对本课题的架构,实际教学中思路更多本本主义,可以说知识点铺设为课堂要务。

我曾以问卷结合采访形式对任职学校学生抽样调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喜好度及缘由。结果发现,在大多数学生看来,道德与法治课仅仅是一门不得不去参与的“副科”,一度被认为是说空话、讲大道理的代名词。甚至不乏如此呼声:道德与法治课堂所学于生活所用无多,于考试也仅50分略显鸡肋。更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知识不必投入学习,只需考前理解看熟复习材料,课堂教学无非形式,所学既不想,也不用。

反观教学现状,学生主体作用在一线教学里日趋淡化,读记练考的初三模式占据了主导,这一本身源于生活的学科并未服务生活,实现作用于生活的目标。就课标目的而言,不可不谓南辕北辙。

二、慎思慎悟:主题情境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展开的现实桎梏

(一)日趋模式套路的教授行为

参考调查数据,相当部分教师,积习已久于采用提问形式对学生进行调动,不同教师提问手段间略有差异。但多数提问行为难走出教条主义,学生的“思”完全与“行”背道而驰。

其一,盲目探求热烈氛围,追寻“活跃”的课堂假象,问题设置为提问而提问,模糊笼统,对学生思维引导意义不大。例如,某教师在新授课“我国的政治制度”探究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采用分组讨论形式,对比表现差异。但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所呈现的表述均是教材原话引用:“作为我国公民,可以享有哪些政治上的权利?初中生有没有参加人大选举的资格?为什么?”问题抛出过后,学生表面反应似乎很投入活跃。但绝大部分对照教材照本宣科,教学设计未截取学生生活经验有效体验固着点,也不符合建构主义有效教学,对思维培养更无从谈起。课后学生仍表示难理解所谓公民权利。

其二,教师注意力的固有狭隘。课堂45分钟,表现较为外向主动的学生能够更多地发言,吸引到教师更多关注。然而大部分内向学生,处于边缘遗忘的状态。显然与“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学初衷相悖。学校学习阶段,表现欲男生也较女生更强,教学过程中,基于高效与鼓励性的原则,往往久而久之外向男生互动,边缘学生游离课堂,学科兴趣日渐衰退。

(二)长期任性随意的课堂组织

传统课堂下,教学安排也流于形式,设计精心不足,准备不充分。设问针对性不强,相互之间逻辑引导性弱,缺乏与台下学生有效地交流反馈。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过渡教材“以诚待人”时,我发现该教师共有三次提问后要求学生小组讨论。这三次的具体内容包括:(1)为什么生活中需要诚信?(2)怎样区别欺骗和善意的谎言?(3)怎样区别做到以诚待人?诸如问题(2)本是课堂中两难问题的引发点,但由于教师引导不充分,实际问题环节之间过渡性弱,递进模糊。教学的展开缺少有效生活经验与实际联系,难以化知识线为情境线。

(三)积久固定单一的评价形式

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可以双向反馈交流,激发学生热情。道德与法治课在其变更称谓之前,课堂中常以发言互动方式呈现评价与反馈,回答模式化与说理的假大空折损学生主体能动性,并且难逃应试环境下一卷定等次的卷面考核方式。以卷面得分为依据,既抑制了孩子课堂热情,也缺乏学科本身对实践性、生活性的培养导向。核心素养的探究生活、沟通与合作、质疑创新能力的塑造更淫没在这已变味的评价方式中。

三、愈症良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主题情境教学新生之策

(一)真情实景,萌于知行

精当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体验。由典型情境入手,引入学生参与,化学生经历为教学资源,实现二次整合生成。孩子们敢于面对话题,说出真想法、提出真困惑,既能将课堂还给学生,也引向生活,更解放教师。

例如,苏人版道德与法治过渡教材九年级上册中“做个成熟的消费者”一课仍被保留,我尝试用学生生活互动调查对比开篇:“每周可以拿到多少来自父母的零花钱?是否用账本记录自己零花钱的使用情况?购物方式如何选择?介绍网购经历的体验与?”学生介绍讨论后,以漫画形式呈现出社会上铺张浪费的购物现象。(诸如天价菜单、抢购热潮等)在此前奏之下,吹响理性之乐章:今天就对如何消费进行合作探究,面对商品如何理智、成熟地选择。在这样生活、思辨、妙趣味的协奏下进入主题探究。真正意义上,生活中思,去生活行。

(二)精导细问,知行连珠

道德与法治学科最大特点是真实性,对生活植根的牢固性。对于教师课堂基本功的要求更是到了新高度,在情境设立的基础上,精妙整合与加工,实现冗杂情景与知识脉络线贴合更是技术之上的艺术。在明理、导思、促行、的步骤中最后悟德,实现知促行,行补知的二次升华。

在新授部编教材“维护秩序”时,我以手机APP自制生活片段导入:仪式队列、银行等候线、图书馆的静谧、楼道的和谐等。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谈及生活中不论家庭、学校、社会、工作,没有秩序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秩序之重要,溢于言表。

情境的选择,问题的呈现,时机与方式之美,即道德与法治课堂之美。行与思结合,如春雨潜移默化,细腻无声。少一分说教,多一份心灵润化。

(三)通情通感,以知导行

道德与法治学科性质决定其无法脱离生活,无法割裂学生品与行。导向行为更是其目标所在。教师在探究问题以及课堂后的延伸中,必然考虑生活,也必然构思学生后续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其中时事话题的教育,历来是学生教学考核的重要一环,培养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关心社会热点,让学生实现“知识—生活—行为—知识”的螺旋上升,把握道德与法治课堂知行糅合之美。

“保护环境”在苏人版初二思想品德教材独设一课,在过渡教材与部编教材中甚至被列入初三教学重点。孩子们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对国家资源环境现状有体验,但缺乏系统认识和意识唤醒。教学中,我进行如下尝试:播放有关雾霾的视频,思考:(1)视频传递了什么信息?给我们什么警醒?(2)老一辈人生活环境状况如何?古代劳动人民又如何?(3)今天我们生活环境怎样?由体验唤醒思考,引发自知与改变:经济社会愈发展,环境问题愈迫切。紧随其后呈现环境污染照片。环境问题现状如何?引发因素是什么?我们的行动如何?环环推动,层层递进。由生活体验来,激情感思辨,促行动改变。通过过渡衔接,促进学生体验知识行动脉络统一。

(四)知行合一,三线归元

我认为,更宽广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仍在生活,更精彩的舞台仍在社会。时空上,不能受制于周课时数与书本知识线路。诚然,更应优化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某种意义上“学校即社会”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并不能画上等号,道德与法治课追求真正从学校回归生活,教师必须优化教学活动,更多地探究于生活,向生活总结,服务于生活。

例如,讲授完部编版“建设生态文明”后,呼吁全校师生“低碳生活,你我共行”,并要求课后周末和家人进行一次绿色度假,并以小组形式记录交流体会且分享,给小组取一个响亮的环保主题队名。组间合作竞争,体验探究、社会调查等多种亲身亲历的活动,强化了对环境资源认识,对于学生而言,也是成长中经验财富。

此外,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还需要简短的暖身活动。我会给孩子们采取时事演讲、课前新闻、模拟采访、时事点评等各种形式。政治素养的培养,既应该是一种教育法,也应该是一种生活之法,无痕有味,历久弥新。

生活体验之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犹如“水中之盐、花中之蜜”。借唯有情境源头施教活水不断,设问推波导学助澜之力绵延,促行深思引做之积敦实,方可迎来道德与法治课堂时代呼声之下又一春。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情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