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应用手术室预见性护理的效果分析

2021-12-01 12:45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预见性我院下肢

薛 松

(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下肢骨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骨折疾病,因为外伤以及车祸等外力因素导致的,此种疾病通常需要与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骨折和手术都属于不良应激事件,会对患者内心造成很大影响,还会阻碍手术后康复情况,围术期护理是最主要环节,合理化护理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内心障碍,提升护理满意程度,降低手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健康知识能力等,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从而使得患者更好康复。预见性护理需要对患者病情、症状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综合分析,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对于潜在问题具体分析,有效提升护理效果,减少护理风险。现在下肢骨折手术治疗中预见性护理方式使用比较多,可以有效提升护理人员观察意识,便于患者病情恢复。基于此,我院尝试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手段,并选取近年来诊断于我院的68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开展相关临床研究,现具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从2017年3月-2019年2月诊断于我院的68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以及确诊后制定的治疗方案分成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4)。其中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27-70岁,平均(53.24±0.62)岁,学历:大学患者5例,高中患者15例,初中和小学一共15例,骨折部位:股骨颈骨骨折患者10例,股骨粗隆骨折4例,股骨骨折5例,胫腓骨折患者6例,髌骨骨折患者9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25-69岁,平均(49.65±0.654)岁。学历:大学患者4例,高中患者18例,初中和小学一共12例,骨折部位:股骨胫骨骨折患者11例,股骨粗隆骨折6例,股骨骨折4例,胫腓骨折患者5例,髌骨骨折患者8例,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心脏病等疾病,对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合并症以及一般治疗进行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可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形式完成,所有患者均使用影像学确诊为单侧肢体骨折,自愿参加到护理研究中。排除标准:陈旧性骨折、病理性骨折等,患者存在心理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脏器功能障碍或者病例资料不全患者排除此次研究。

2 方法:对照组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则采用预见性护理手段,主要方式如下:(1)手术前访视。巡回护士需要和病房责任护士对病人病历进行查询,掌握患者疾病病情以及合并症等.向患者介绍手术室位置、房间布局,还要向患者讲述整个手术过程、麻醉形式以及手术步骤等,使得患者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防止在手术中出现恐惧和紧张心理。下肢骨折手术注重强调使用腰硬联合麻醉体位进行,引导患者在手术期间采用深和缓呼吸形式减少体位出现的疼痛感。(2)手术中护理。巡回护士在手术室内需要热情对待每一位患者,核对患者腕带上标识,帮助护工做好转移工作,为患者提供导管吸氧,时刻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对周静脉进行开放,核对患者手术基本信息,等待麻醉师将麻醉药物注射到患者体内,护士还要协助患者摆好体位。在手术过程中还要做好体温护理工作、体位护理和心理护理工作,提升对患者的保护工作,在手术中防止压疮和静脉外渗现象,时刻检测患者体征,发现异常现象及时上报,并做好处理,以语言安慰和抚摸手臂等肢体形式安慰患者,缓解患者内心紧张和恐惧感,提升患者手术自信心,必要时可以使用镇静剂保持患者安静。洗手护士需要提前一刻钟洗手,对手术所需要的器械、物品以及各种无菌衣物准备充足,和巡回护士进行核对,在手术过程中默契配合医生,确保手术效果得以提升,并且在手术期间还要注重无菌保护。巡回护士需要和洗手护士、手术医生以及麻醉师进行沟通,掌握整个手术情况以及麻醉情况,确保患者以舒适安全体位接受手术[1]。(3)手术后护理。手术后及时通知患者手术已经结束,并且非常成功,提升患者对抗疾病自信心,多次核对保证手术安全。提醒麻醉师能够及时给予患者实施镇痛药物,叮嘱患者使用镇痛泵,细心讲解使用步骤,和麻醉医生以及骨科医生共同护送患者回病房,和责任护士交接好任务,协助患者抬高肢体,进而使得静脉回流,减少患者感受疼痛感,交接手术后留6小时防止患者头部过高,减少手术后头疼发生率。手术后第1天进行手术后随访工作,对患者手术后疼痛感、心理情况以及健康知识等基础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提升患者认知能力,从而使得功能更好的康复。对患者伤口辅料颜色、引流管颜色进行观察,要求患者多食用水果蔬菜,多饮水等,防止患者手术后出现便秘以及下肢静脉血栓等[2]。

3 观察指标:对比2组患者手术效果、负性情绪以及功能恢复情况。

5 结果

5.1 2组患者手术效果对比:观察组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是(256.25±30.25)ml,而手术时间则为(128.26±16.25)分钟,t值是3.2651,P为0.001。对照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是(288.26±32.01)ml,而手术时间则为(137.26±14.265)分钟,t值为0.3264,P为0.0241[3]。

5.2 2组患者负性情绪对比:护理前期,对患者SAS和SDS进行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经过手术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因此P<0.05。

讨 论

现在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高处坠伤跌落等原因导致患者出现下肢骨折,骨折畸形、肿胀等提升了患者痛苦程度,从而使得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不佳情绪,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干预手段是病情得以恢复的一种有效手段,需要掌握患者病情,结合实际情况指定针对性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性,减少并发症,使得患者快速康复,经过手术后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降低下肢骨折静脉血栓现象,提升生活质量[4]。手术室护理是重要部分,通过预见性干预护理手段的实施,观察组患者手术中 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则可以表明预见性护理可以降低手术中出血量及减少手术时间。

基于此,我院尝试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手段,并选取近年来诊断于我院的68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根据治疗方案分成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预见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各34例。研究结果显示,预见性护理手段配合治疗效果更加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5]。

猜你喜欢
预见性我院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我院5项科技成果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我院老年患者多重用药情况调查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接种新冠疫苗中的应用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