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izarov技术联合抗生素人工骨在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1-12-01 12:45王博强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骨髓炎感染性骨骼

王博强

(沈阳市骨科医院骨盆髋臼外科,辽宁 沈阳 110004)

下肢长骨骨髓炎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是由下肢长骨骨折术后感染而引起的。下肢长骨骨髓炎可造成感染性骨不连、局部软组织缺损、骨缺损、肢体短缩等,极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1]。传统治疗方法中将治疗分为2个阶段,先进行手术清创和软组织的重建,然后再进行骨移植,此方法治疗时间长且效果不理想,术后易复发,难以实现骨缺损的恢复[2]。因此,对于骨缺损和感染的问题,应采用一次性根除的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3]。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25例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对所有患者均采用Ilizarov技术联合抗生素人工骨的治疗方式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解决病灶清除后骨缺损和感染的问题,具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治疗的25例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患者的男女比例是14/11,年龄在49-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57±1.26)岁。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研究的基本条件,已排除不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25例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基本资料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符合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的诊断标准;(2)意识清楚,具备交流能力;(3)无严重精神障碍;(4)均知情,自愿参加研究。排除标准:(1)手术禁忌者;(2)重要器官严重功能不全者;(3)妊娠期女性患者;(4)对研究中的药物过敏者。

2 研究方法:对照组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采取Ilizarov技术治疗,观察组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抗生素人工骨治疗,具体操作如下:(1)病情评估。采用 X 线和骨ECT检查,对患者的病情和感染骨段的范围进行评估。对肢体长度和围度进行测量,便于选择合适的Ilizarov 外固定架。(2)清除病灶。患者取仰卧位,行硬膜外麻醉。在术中彻底清创,去除死骨、贴骨疤痕和窦道,切除感染骨段。病灶清除后,将相关组织送至病理培养。(3)安装外架。在患者的长骨近端和远端各安装2个外固定环或固定针,再用半针或全针固定骨推移端。可通过调节螺母或对推移端进行调整。(4)抗生素人工骨植骨。取万古霉素[VIANEXS.A.(PLANT C),希腊]1克,拌入医用硫酸钙中,制作成人工骨植入骨段缺损处,同时放置引流管。(5)创面闭合。皮肤创面直接拉拢缝合,若创面无法闭合的采用KCI负压吸引。(6)术后处理。将引流管在术后72小时内拔除,若患者有使用KCI负压吸引则1周后拔除KCI和引流管,观察人工骨吸收和渗出的情况,做好感染的预防。根据患者的情况,术后7-10天,每天进行骨搬运1mm,分4次进行,在此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牵拉和疼痛耐受情况,可调整为每天搬运0.5mm。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搬运完成后,停止延长,利用外固定架加压固定。

3 观察指标:(1)观察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骨骼愈合时间。(2)观察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治疗前后的CRP和PCT水平,CRP采用乳胶法进行测定,PCT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进行测定。(3)观察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下肢BI指数评分。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FMA评分总分为34分,评分越高说明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越强;采用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BI指数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4 统计学分析:对25例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骨骼愈合时间、CRP和PCT水平、FMA评分和BI指数评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骨骼愈合时间、CRP和PCT水平、FMA评分和BI指数均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对比数据后P值<0.05,说明2组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数据结果具有显著差异。

5 结果

5.1 25例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骨骼愈合时间为(15.46±0.25)个月,骨骼愈合时间明显缩短。

5.2 25例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治疗前后的CRP和PCT水平对比表明:治疗前,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CRP水平为(6.12±0.16)ng/L、PCT水平为(0.52±0.20)ng/ml;治疗后,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CRP水平为(2.31±0.21)ng/L、PCT水平为(0.24±0.11)ng/ml,治疗后CRP和PC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 25例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FMA评分和下肢BI指数评分对比表明:治疗前,患者的下肢FMA评分为(11.53±4.42)分、下肢BI指数评分为(56.28±9.04)分,治疗后,患者的下肢FMA评分为(28.07±7.25)分、下肢BI指数评分为(89.25±5.04)分,治疗后下肢FMA评分和下肢BI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是临床骨科治疗的难题,主要以彻底清除病灶、处理好骨缺损和抗感染为治疗原则[4]。针对骨缺损,主要通过移植自体骨或人工骨,缺损较大的通过骨搬移和骨延长进行治疗。对于抗感染,目前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但很难达到抗菌浓度或维持效果。传统采用载硫酸钙人工骨填充的治疗方式,病情容易反复,可采用载抗生素人工骨的治疗方式[5-6]。Ilizarov技术联合载抗生素人工骨治疗,通过Ilizarov技术可解决病灶清除后的骨缺损问题,通过载抗生素人工骨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在局部形成高药物浓度,能够有效的抑制细菌,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7-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5例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骨骼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治疗后的CRP和PC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FMA评分和BI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由此可见,在下肢长骨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治疗中采取Ilizarov技术联合抗生素人工骨的治疗方式,可有效控制感染的发生,降低CRP和PCT水平,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促进骨骼功能的恢复,缩短骨骼愈合的时间,提升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较好的帮助,临床应用价值广泛。

猜你喜欢
骨髓炎感染性骨骼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做家务的女性骨骼更强壮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健康骨骼
《思考心电图之177》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自拟连银汤内服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效果观察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对于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及死亡率的影响
骨骼是如何生长的
神奇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