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伤患者行职业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

2021-12-01 12:45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外伤工伤康复训练

赵 曦

(天津市天津医院康复医学科,天津 300211)

手外伤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不同的类别,对于一般普通群众来说,只需要将其大致分为2种,一种为开放性损伤,另一种为闭合性损伤。由于双手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学习中最常用到的一个器官,同时也是最容易受伤的一个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手外伤,使其可以得到更快以及更加完整的功能和外观恢复是广大手外科医护人员一直关注的问题[1]。工伤康复主要是通过现代康复的理论和技术来为工伤残疾人员予以针对性的医疗康复服务以及职业康复服务等,从而尽可能的帮助其尽快恢复正常的身体功能以及职业劳动能力,从而使其可以早日回归社会,开展全新的生活[2]。工伤康复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3部分,第1部分为医疗康复,这不仅是确保工伤职工全面康复的前提,同时也是其全面康复的基础[3];第2部分为职业康复,其是对医疗康复的进一步完善,是工伤职工恢复适当职业能力所要经过的一个必要途径,同时也是工伤康复工作开展的核心要点[4];第3部分为社会康复。下面本文就职业康复和职业训练在手外伤患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职业康复的临床应用:职业康复主要是指通过职业咨询、职业指导、职业培训以及职业评估来进一步挖掘残疾人的职业潜能,使其在职业康复的过程中不断改善身体运动功能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对生活及工作的自信心,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进而使其可以重新回归社会,树立劳动纪律观念[5]。吴洪波[6]报道,工伤职工残疾部位、实际残疾程度、家庭角色扮演差异以及工伤补偿高低等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职业康复开展以及效果。同时近几年也有一些学者[7]指出,对于工伤职工,可以通过对其开展职业模拟训练来进一步促使其角色发生转换,也即让其从患者的角色慢慢转变至工作者的角色当中,这不仅可以帮助其提前适应工作,提高其再就业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加快其再就业进程。除此之外,开展职业训练的过程本身不仅是对患者身体功能再强化的过程,而且也是对其职业技能再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职业技能再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一些无法重返原工作岗位的患者,在开展职业模拟训练后,不仅可以使其重新掌握一项新的职业技能,而且同时还可以使将近九成的工伤职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8]。既往相关研究[9]在对脊髓损伤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通过将康复医学、康复工程学和工业心理学一起结合,再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科学有效的职业训练后,结果显示,不仅其手指以及手腕作业能力得到显著上升,同时其上肢主动运动功能以及体位移动能力等也得到明显的改善,而这又会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其早日回归社会的自信心。颈髓损伤患者也可以借助MES模式来根据不同模块以及单元学习的测量标准来开展相应的训练,这不仅可以帮助其自我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淡化残疾所致的不便,在增强其回归社会的想法的同时还可以为其回归社会创造一定条件[10]。目前较多研究[11-12]均表示,职业训练的开展能够进一步帮助残疾人提高对生活的自信心以及早日回归社会进行生产工作的信念。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尽快适应新工作以及新环境,并且对自己后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重新设计,进而使自己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从而从根本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生活质量[13]。

2 职业训练在手外伤康复的应用:手是我们从事生产劳动以及维持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器官,同时无论是在日常劳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比其他部位暴露的机会更多,因此其发生损伤的概率也要更高[14]。腕关节以下的所有外伤均可以称之为手外伤,主要是如神经、肌腱、血管损伤等腕关节以上的上肢软组织损伤,但是不包括腕关节以上的骨与关节的损伤。虽然手外伤相较于全身其它部位创伤,其所致的生命危险的可能性要明显更小,但是相关统计资料[15]显示,手外伤患者大都以中青年男性群体为主,而该类群体不仅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同时也是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支撑的来源,而手外伤的发生不仅会导致患者手功能因此而发生一定丧失,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劳动能力,严重甚至还可能会导致其因此失去原有的工作,进而严重影响其经济收入来源,因此手外伤的发生不仅会对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对社会以及工作单位等造成一定经济损失。除此之外,手在社会交往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其作为重要的美容器官,手部的瘢痕以及畸形等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对其正常的社会交际带来一定影响,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因此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16]。相关统计资料[17]显示,在手外伤患者群体中,大约有3成左右的患者是因工伤所致,而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手外伤患者数量也因此而不断上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进步造成一定影响。相较于国外,我国对手外伤方面的研究起步要相对较晚,对手外伤伤害的研究最早起于上世纪80年代,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对手外伤的研究开始慢慢增多,但是大多局限于国内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对于上肢功能受损的患者,其康复后的生活一般来说是比较容易适应的,但是在康复后还是需要慢慢重新学习照顾自己。在其回归社会的过程中,职业康复训练是其一定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同时职业康复训练也是其回归社会的纽带。刘兴红等[18]报道,对于采用手部肌腱修复术治疗的患者,在其手术治疗结束后可以通过借助手功能康复评估仪对其肌腱损伤情况进行评估后来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计划,并且根据此康复程序来开展相应的康复训练,包括石膏托固定腕、手指自由活动、CPM训练以及针对性的模拟职业训练等,这对患者手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而对于开展全形再造手指手术的患者,在其手术结束后的5-6个月可以根据其先前具体的职业情况来开展针对性的职前训练,包括搬运货物、铺地板以及徒手组装工具等等,在对其后期的2年随访中,发现其手部功能恢复优良率在98%以上[19]。

3 结语:对于手外伤患者,手外伤康复是在其常规诊断以及处理的基础上再针对患者具体的手功能障碍通过一系列手段,如物理治疗、手夹板以及运动疗法等来帮助患者尽可能的恢复手部功能,从而帮助其在最大程度上适应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学习[20]。职业康复作为常见的一种帮助残疾人康复及发展的方法,其在手外伤康复中的方法取向也有着一定相似性,因此进一步发展完善手外伤的职业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有相关研究指出,在手外伤患者的职业康复训练中,康复诊疗标准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在各种治疗方法中,孰优孰劣难以做出有效比较,因此不利于临床推广。而这也进一步提示我们充分分析手外伤患者职业康复的训练内容、内涵、操作以及适用范围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一起相结合来制定更加科学客观的诊疗标准,将各种治疗手段不断进行优化势必是未来手外伤研究的新发展趋势。在开展职业训练的手外伤患者群体中,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还有利于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措施,进而能够便于临床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康复、职业康复以及社会康复等服务,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挖掘手外伤患者的潜在能力,使其可以更加快速的适应并且胜任后期职业工作,在提高其身体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职业劳动能力,使其个人社会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猜你喜欢
外伤工伤康复训练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陪客户喝酒后死亡是否算工伤
早退途中出车祸 不予认定工伤
搭乘同事车辆下班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是否认定工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