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教学中德育渗透式课程教育初探▲

2021-12-01 08:39何心愉周红海
广西医学 2021年13期
关键词:医德中医学医学生

何心愉 周红海 韦 明 陆 延

(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南宁市 530001,电子邮箱:3172454443@qq.com)

【提要】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的后备力量,在专业课程学习与临床技能培养的同时,将德育渗透于专业教学中,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是一项重大课题。本文探讨了在中医学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提供参考。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历代非常重视“德”的教育。德,从直,以示遵行正道之意。《说文解字》的解析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升也。”五千年来,中华文化关于“德”的传承核心内涵是一以贯之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大会、教育座谈会等各种场合多次强调“立德树人”,并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1]。我校作为医学院校,在培养“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的培养,立志于培养有“大医精诚”般医学人文精神的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讲授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深度挖掘医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要素进行课堂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中医学是一门人文与科学高度融合的学科,富含文明精神内涵及德育资源。因此如何将德育贯穿于每一门中医学课程之中,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中医学专业教学探索德育模式。

1 中医学专业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时代,全球正在形成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交织碰撞的新局面,颠覆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乃至生活方式,学校德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2]。医学的特点在于以人为学习和研究对象,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体。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议题[3]。“无恒德者,不可为医”。医学生是医疗事业的后备人才,为培养合格的医学生,就必须把专业教学和德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德育不仅关乎医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德育不仅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而且还要从人文关怀和情感出发,转化为具有医德作风的医学行为(包括医学研究和医疗行为),达到内心情感和外在言行的统一[4]。

目前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如轻整体谋划、重单一活动实施,轻职业精神渗透、重专业知识传授[5]。德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结合不仅是理论与理论的贯通,也是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其难度大,要求高,对象又较为特殊,这可能就是医学德育形式相对落后、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6]。归其原因,离不开社会、学校和个人。(1)社会影响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金钱至上”“利益为重”等一些功利主义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医务人员更容易形成“追逐高回报”“等价交换”等不良心理;这些行业问题可能会影响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医学生。目前,由于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明显增多,这也导致一些高校的教师队伍精力不足,无法全面系统地进行德育工作。如何结合当前的社会新形势开展医学生的德育,这是医学教育者们长期思考的问题。(2)学校方面:医学院校中,部分管理者和教师对医学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把医学德育当作一门简单的课程,没有把医学德育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中。另外,医学院校教师的医德素养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讲授医护工作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但在工作中却没有明显地示范出来。由此可能会引发学生对于医学道德理论的怀疑和轻视,教师不能言传身教,很大程度会影响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正确养成。临床上,有的医务人员对患者关心不够,有的有“高高在上”的思想,自身德育素质不高,在对学生医德方面教育时,只会简单说教或者泛泛地宣传教育[7]。同时,医学教育工作者对当今学生的认知心理把握不足,只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单向灌输,教学内容亦缺乏时代性[8]。(3)学生方面: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养成了一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缺乏一定的集体观念和独立生活能力。在这样的性格影响下,当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们进行医德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教育引导时,有的学生会抵触,无法达到医学德育效果。虽然大学生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但是他们也兼有阅历浅、涉世不深等弱点,当面临环境变化、学业、就业、人际关系压力等问题时,会表现出一定的盲从性,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影响,以致在将来的医疗工作中发生道德迷失和认识错位[9]。

2 “全视角”“短距离”下德育渗透模式探索

由于医学生医学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医疗和卫生事业的发展[7],因此,实用主义的思潮使得很多医学院校仍只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医学德育处于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位置。当然德育也存在内容简单乏味、缺乏实际指导意义、教育途径单一等问题,严重阻碍医学院校医学德育的发展[9]。因此,如何在严峻的德育环境中探索适合医学生德育培养的新路径,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以“全视角”“短距离”为切入点,确立“教学为中心,德育为首位”的教学理念,以“医贤育能,立德树人”为愿景,在专业知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加强医学生道德标准的一个重要渠道。

“全视角”就是要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育人。把德育贯穿于中医学教学全过程,各门课程的教学都要与德育课同向同行,要做到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健康等全方位兼顾,理论一课堂、实践二课堂全领域的教育融合。充分调动并整合教学、科研、管理等多要素,培养医学领域的“全人”。并且我们可以把德育推进网络,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网络资源优势,设立各具特色的德育栏目,组织网上德育教学队伍,以慕课、论坛、群讨论、微博、邮箱等形式,有意识地传递和强化积极信息,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特别是道德问题,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逐步让德育手段更加全面立体,更加丰富多彩。

“短距离”就是教育内容要融入学生、教育方式要深入学生、教育手段要贴近学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内容兼顾时代性和传承性,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加强学生日常品德、职业道德、医学伦理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与选择,通过培养、调动和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中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多样新颖的教学方式在学校课堂、医院见习、社区实践等多渠道并行。良好的品行是修养的结果,没有内化,没有训练,仅靠外部的灌输是不可能培养出良好德行的医学人才的。因此,要通过课堂、医院、社区等平台实现德育情景化的高效训练。学生不仅单纯接受课堂知识,还在医院、社区的医疗服务实践中感受到真切的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行动和服务意识。实现德育情景化的高效训练,需要教师、学生的双向付出。教师要摆脱课程定位不准、设置不完善等德育教育的束缚[10];学生也要和老师同向同行,积极投入德育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身德育水平。

3 “全方位”“短距离”德育教育融入中医学课程教学

3.1 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德育案例教学 探寻德育与医学知识教育并行的最佳方式,彰显德育的相容性和针对性。在教授中医知识时融入德育,选择德育典型案例并进行问题设计,突出古今案例在道德修养上的引导作用,将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内容渗透于中医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PBL教学法),强调将学习放在有价值的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探讨问题背后所隐藏的知识,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尝试采用了PBL教学法进行德育教学。首先由学生自由组建小组,然后列举现实生活中重大医德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在法律、道德层面上进行深入剖析并提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问题的答案并形成共识。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对学生探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反思。对某些仍未明确答案的问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查阅资料,深入挖掘。在专业知识教授过程中发现,中医学人文课程采用PBL授课,学生们更愿意讲述自己的想法。例如《医古文》课程的《大医精诚》篇中,在讲述张仲景医德的“精”“诚”时,与当今有的医生虽拒绝了“收红包”,但对患者持敷衍态度的社会现象对比,学生拓展了思路,懂得剖析深层原因。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对此的看法,达到师生双向互动的翻转课堂效果。课后让同学们查阅书籍或上网搜索“张仲景”或者分享其他品德高尚医家的事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医学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治学之法,“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同理心和“以忠恕之道,志存救济”的为医之道。杜绝“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的拜金主义等思想。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充实医学德育的内容,还结合了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卓有成效地开展的德育教育。

3.2 分阶段、分层次渗透德育 德育教育具有计划性、整体性和递进性的特点,因此在专业知识教学中,每学年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对德育教育进行全盘计划。对刚入学的中医学专业新生,针对新生特点和规范校风、学风等要求,着重进行学生组织纪律、自身职业认知等教育。不仅让学生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更要强化学生的中医国粹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和辨证思维,初步构建医学生职业知识架构和医德素养体系。对大二、大三学生,要强调专业素质培养,抓住中医学中蕴含的唯物主义观、辨证法思想,及时与医学生德育教育结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德育问题进行及时干预, 强调临床工作中人性的复杂性,强调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和医疗环境下独善其身,坚守医德底线,加快学生以理论基础学习向临床思维转变。对大四、大五的高年级学生,则要针对学生即将进入临床或已经临床实习的情况,重点培养他们的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医患沟通能力以及负责任、肯吃苦、挑战自我的精神。在学校层面上,采取心理辅导、班级教育、学生自述、 党团组织会议、名医名师讲座等形式开展医德修养教育;在临床层面,带教教师以及科室负责人等要发挥示范作用,让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的同时,把德育贯穿于临床学习全过程,同时不断创新医学德育的内容,使医德教育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除此之外,将分阶段与全过程融合,无论高年级或低年级学生,教师在课后要指导同学们加强思想道德学习。学习材料以“学习强国”APP里面的有关德育内容为主,扎实推进德育教育进课堂、进日常生活、进同学们头脑。三环节、两层面紧密联系,因时、因地、因人而制订医学德育内容、形式,依托学校的德育课程,在教学医院采用“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医德教育培养模式,将医德教育贯穿始终。

3.3 临床带教环节中医德修养的熏陶与塑造 医学是一个生命攸关的领域,需要执业者秉持高度的责任心,细致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临床带教对教师而言是一次自我专业知识与医德素养展现的机会;临床实习对学生来说是“为医者”的前期职业体验。临床带教老师需从不同层面将德育与医学专业结合,将传统“只谈不做”的“理论德育”积极探索成“知行合一的“德育实践”,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医生职业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从事该行业的决心和意志。同时在体验医生职业特点时,自行设计医疗实践服务德育活动,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优势以及与医疗行业的契合度,使学生拥有长久坚持从事医疗行业的决心。通过这类的医生职业体验及德育练习,能够实现德育价值最大化,有效塑造学生的医德修养。

医学专业教师应认识到德育的核心在于知行合一而不是空洞说教,在于内省而不是灌输,在于生活化而不是教条化。用好专业课堂教学大平台,将德育融入中医学课程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代替单纯的说教,重视医学品德教育,突出“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医德中医学医学生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