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字里行间的至韵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美育价值

2021-12-02 08:09程银洁上海奉贤区崇实中学
教书育人 2021年10期
关键词:周亚夫苏轼美育

程银洁 (上海奉贤区崇实中学)

蔡元培先生曾说“学校所有的课程,都应该与美育有关联。”语文学科更与美育关系紧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些流芳千古的文章,或语句言简意丰,或意境韵味无穷,或情感的丰富动人,或思想深刻复杂……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篇幅虽不长,但是细细品读,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却是浓浓的韵味,将中国的审美品味、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民族情怀融为一体,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

一、用词独特,精炼之美

文言文在用词上惜墨如金,字词的含义和用意却很丰富。然而教学中往往对重要或应试需要的几个词比较重视。其实部分看似信笔的词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例如《周亚夫军细柳》中“亚夫乃传言开壁门”中的“乃”字,从全文来看,周亚夫是听说了君主劳军让他经历一系列阻碍后才下令开门迎接,这句中的“乃”意思是才。君主前来慰问,浩浩荡荡规模庞大,而且已经去了霸上和棘门,“已而之细柳军”,“已而”一词足见两处同细柳营距离并不遥远,皇帝劳军的消息定然会传过来,周亚夫怎么可能不知晓。而在此情境下,周亚夫非但没有亲自迎接,更不曾嘱托军士开门迎接,军营里一派披坚执锐积极备战的警惕之势,这架势用来迎接君主是极不寻常的。然而恰恰是这个“乃”字,使周亚夫治军严明尽职守,正直严谨的“真将军”形象跃然纸上。又如《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的“入”字,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会处理成“照入”或“映入”的释义,然而苏轼在这个字上也是颇有用心。“入”将清冷的月色人性化,像一个朋友或客人来到了苏轼的居所,有点类似李白《月下独酌》的情境“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贬谪黄州后,举目无亲朋,陪伴他的是谁?也许只有这月色最是相熟。“入”暗示了苏轼的孤独苦闷。简单一个动词,将人物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可以说独有情味。文言文中炼字的手法十分普遍,实则是融合了古文独特的音韵和作者的良苦用心,可以说一字而定乾坤,其精炼之美,值得好好咀嚼。

二、句式多样,变化之美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名家名篇,语言特点也是不一而足,这些文章在句式上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各种句式结合得恰到好处,使文章无论是偏重于叙事、写景还是抒情言志,都各得其所,读来各放异彩。例如《卖油翁》中陈尧咨的提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处反问将其好奇、质疑不屑与傲慢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卖油翁很淡然地“无他,但手熟尔。”一句陈述句式的回复,把他的不卑不亢、沉稳谦虚生动地展现出来。又如《愚公移山》中智叟对愚公的评价“甚矣,汝之不惠!”表现其对愚公自不量力的嘲讽。用倒装句式强调了智叟的讽刺语气,同时刻画了他自以为是的形象,又反衬了愚公的冷静沉着,坚定不移。还有一些不寻常的句子顺序颠倒也是意味无穷。《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如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的语序,一方面与前面月色如水的比喻紧紧承接,另一方面写出了苏轼低头看月影时的沉醉,看着斑驳流动的倒影一时间身心有一种莫名的放松,应和了前句中的“空”字。再深入读下去,可以将藻荇和竹柏的寓意琢磨一番。藻荇暗含作者无法掌控的仕途,竹柏则是他坚持不变的心志,再加上古人观景“俯仰宇宙间,不乐复何如”的习惯,这一处独特的变化呈现了苏轼文字上随心所欲的创造力,一气呵成,却引得读者反复品尝,滋味无穷。通过品读文言文的句式,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造句炼句的煞费苦心,也能看到蕴于其中深厚的文学功力,更能感受到于变化中创作的不凡智慧。

三、意境融彻,生动之美

“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如是说。文言文在意境的营造上不断追求创新与突破,文人对意境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不仅仅将感情色彩融于景象中,更是隐喻个人政治抱负,寄情于景,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交融。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不乏情景兼美、生动隽永之作。例如《与朱元思书》中对山的描写,“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化静为动,将山人格化,写出了群山争高的奋发之势,它们不甘落后,仿佛要尽力挣脱大地直上青天。这一处对山的描写暗含了作者急于摆脱世俗的心情。群山高处不胜寒,不如放下种种羁绊,与自然相融吧。寓情于景,寓志于景。同样写山色,《登泰山记》则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来体现作者伫立泰山之巅,着眼高处所见之景。让读者感受到了特有的宁静气息,沉醉在欣赏自然的氛围之中,更是流露出作者经历艰难险阻、登临泰山之顶时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又如写水,《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一句堪称经典,不见一个水字却将潭水的清澈透明生动地再现在读者眼前。细细深读,也可发现其中的“空”字就似与佛家思想有所指涉,有放下一切的释怀之意,因此,游鱼隐喻了作者当时放下了被贬谪的凄苦心思,而对自由的一种向往。同样写水,《三峡》一文也很有意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也是不见一个水字,却把三峡夏水汹涌奔腾湍急不息的壮阔映现在读者眼前。古人在写景时似乎很喜欢侧面描写这种手法。《三峡》一文中的侧面描写除了写水,其实还展现了王命之下百姓舍命传旨的景象,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也融汇在这一处景致中,值得读者回味。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言文尤其是写景散文的美好之处在于,通过作者笔触带给我们的那些美景,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意趣优美,更是品味到了作者融于其中的情感与理想。意境融彻须得反复阅读反复体会,方能有所裨益,体会到作者悉心经营的这份美妙。

四、思想精深,睿智之美

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孕育了丰富优秀的思想和传统。文言文中宝贵的思想精华,是传承并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对治国理政有极强的指引意义。诸子百家的文章用其或哲理、或质朴、或犀利雄辩的文笔,书写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读《论语八则》领悟读书学习的要诀;读《鱼我所欲也》明白“舍生取义”是极致的仁义;读《公输》感知“非攻”带来和平,和平包含“兼爱”;读《愚公移山》则为坚忍不拔的执著鼓掌点赞;司马迁则将民族观人生观融于巨著《史记》;《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让我们看到志向高远当从小确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则告诉我们普天之下人人平等。魏晋南北朝的散文充满隐逸情怀,但是也能看出其思想的深度,《答谢中书书》课文读出对名利欲望的淡泊;《与朱元思书》读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流连忘返;《桃花源记》千古流传,除了那个找不到的理想之境更多地读出陶渊明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虽然重在“凄清”,但他的《黔之驴》却告诉读者“外强中干”的结果给人以启示;《捕蛇者说》则将对民生的关切化为长文。欧阳修、苏轼的旷达和洒脱是对身处困境遭遇挫折的极好鼓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为国的博大情怀激发我们的爱国之心;诸葛亮的《出师表》将忠诚报国书写成流传千年的经典长文。这一篇篇文章背后是作者高尚的品格、独特的人格魅力、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核,值得我们以文为模范,以人为榜样。

总之,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人用世界上最精美的语言记载的最古老最渊博的文明,蕴含着五千年的文化,蕴含着五千年的美育价值,值得我们尽情领略,去品味那字里行间的至韵,去参悟古代贤人的微言大义与精言要义,去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猜你喜欢
周亚夫苏轼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一双筷子改变前途
苏轼吟诗赴宴
皇帝赐宴却不给筷子,什么名堂?
美育教师
因能力他拯救了汉室江山,又因耿直他含冤下狱闭食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