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视角下法学论文教学思路的塑造

2021-12-03 14:13廖华
关键词:法学教育批判性思维

廖华

摘 要: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标下,法学论文教学是案例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课程思政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授课水平提升。法学论文教学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的学习模式,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理由的能力,培养学生客观评估、不受固有偏好影响的态度,锻造学生吃苦耐劳、专心致志的品质。论文教学这些功能的实现要求我们从教师选择论文素材的思路和学生学习思路两个层面进行塑造。

关键词:法学教育;批判性思维;论文教学

当下,我国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各种案例分析大赛也在高校间如火如荼展开,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已经形成法典注释教学和案例教学并重的局面。但还有一大块优质的资源没有充分运用于法学教育,那就是法学论文。基于法学学科的重要性,法学论文的发文量一直很大,仅以六所政法类高校为例,2010年至2017年发表的中文论文共计36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2000篇[1]。法学论文,尤其是发表于核心期刊的法学论文,有的就基础法学知识做深刻阐述,有的就实践热点问题做对策研究,代表了法学学科最优秀的研究成果,没有用于法学教学资源实是一种浪费。同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在劳动力市场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无法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完成的部分才不会被淘汰。法律职业领域也不例外,机器人辅助判案系统的出现即是例证。早在26年前,我国就有远见卓识的学者提出我国的法学教育应该在保留认同性思维和人格之长处的同时,充分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人格的塑造,弥补立法中的非周延性和适用法中的不合目的性,追求现实的合理、合法性,追求人的权利和义务的真正实现[2]。

一、法学论文教学的特色

2011年在“批判性思维”课程建设研讨会上,David教授总结了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在过去一百多年来的发展,从中提取了有共性的主线,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为了就某一问题做出判断,而且是通过合理地反思问题的相关证据来达到这一目的的思维方式[3]。批判性思维也应运用于法律教育之中,“法律人的思维”其实就是法律语境下的批判性思维[4]。王利民教授就提出,法学教育改革,在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上发展的实践型案例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标下,相比于案例教学,法学论文教学也是一种有益补充,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论文、评价论文观点和论证过程、并写作论文这一系列过程,培育学生提出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

首先,法学论文教学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的学习模式。论文教学可以分为两种教学模式,一是让学生研读论文后写读后感,围绕所读论文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做评价分析,二是要求学生模仿所读论文选择适当话题撰写论文。后者更适合在法学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进行,学生修完主干课程后,较为系统地掌握了专业知识,才能对专业问题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前者可以融入各门专业课的授课中,教师结合课程重要知识点选择论文,作为课外拓展阅读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并通过课堂讨论或提交读后感等形式交流阅读心得。可见,两种模式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须在课堂之外阅读、思考、写作,在课堂上现场评述、辩论。教师则负责提供阅读素材、引导分析过程并点评读后感或学生论文。

其次,法学论文教学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理由的能力。法学论文的核心在于提出一个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我国正在进行的国家公园建设为例,相关法学论文围绕其中的央地关系、“保护优先”的原则如何体现、国家公园法是否应当确认游憩功能、“一园一法”的问题及应对、《国家公园法》与《自然保护地法》的关系、园内集体土地利用是实行管制性征收还是保护地役权的形式、国家公园内保护地役权的设立和实现等具体展开[5]。学生在研读这些论文的时候,要体会作者找出这些有价值的问题点,及描述、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的过程,学习其中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改变法典注释教学单纯传授知识的不足,以及案例教学以案释法的单一思维模式。在研读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尝试写作法学论文,更是要实践摸索提炼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归纳总结现有制度运行的成效,还要以批判性的视角发现问题并思考优化的路径。

再次,法学论文教学培养学生客观评估、不受固有偏好影响的态度。虽然法学是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要求精准的实验数据说明问题,但法学论文作为科学研究的成果展现,也要言之有据。一篇优秀的法学论文,好的选题只是开端,作者必须通过他人的观点或论证来佐证自己的命题,“如果我们要找到一种判断的根据,必须要超越个人的价值观或价值判断,要找到一种客观的、凌驾于我们个人之上的判断,一种对于法理的意见。”[6]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看到多种观点和论证,体会规范分析和理论思辨的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寻求理由、将自己命题建立在论据之上的客观公正的态度,因为论文要言之有理,作者必须以公正的方式分析评价自己与他人的思维。这后者正是批判性思维的标签,英国著名的批判性思维学者费舍尔认为,具有批判性态度的人拥有下面这些品质和技能:倾向于寻求理由,将判断和行动建立在理由基础之上;拒斥偏袒和武断;致力于对相干的证据进行客观的评估等批判性思维的诸多方面[7]。

最后,法学论文教学锻造学生吃苦耐劳、专心致志的品质。我国著名刑法学者陳兴良教授说过“肉体上的煎熬和灵魂上的孤寂,恰恰是论文水到渠成的一种身心状态”[8]。要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法学论文,必须进行大量的文献搜集、整理、阅读工作。在选题阶段,发掘理论问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文献综述工作,尽量穷尽该领域的文献,准确全面地梳理现有的学术观点[9],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炼观点。在写作阶段,论证过程中要大量引用文献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以《公私法协动视野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理论构成》一文为例,该文全篇注释127个,除中文文献外还包含了日、德、英三种外文文献。在文献支撑的基础上,作者还要静心思考以厘清逻辑、谋篇布局,这个过程将养成作者专心致志、排除干扰、百折不挠的品质。从阅读论文的角度看,初学者即使是阅读一篇高水准的法学论文,也必须潜心专研、反复阅读才能读懂。

二、法学论文教学的功能与作用

首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过去在概念法学模式下,法学专业授课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教师阐述法学概念及构成要件,并述评现行立法,听课学生只需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述即可。引入案例教学后,老师往往结合案例来分析知识点,也会要求学生进行知识输出的训练,即分析案例。但无论是老师的案例解读还是学生的案例分析,都以较为单一的逻辑三段论方式呈现出来,无益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深度思考。论文教学则对学生提出了阅读、思考甚至写作的要求,避免学而不思则罔的境地。

其次,实践课程思政目标。早在1867年,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就在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开学演讲上指出,大学的目的不应当是单纯的技能培训,而是培养“具备能力与涵养的人,真正的能力在于训练有素的思考力,在于‘扭转乾坤的能力,审慎考察问题,判断手头是否有做决定所需证据的种类和数量,如果没有,则说出在何处以及如何寻找这样的证据。”[10]法学教育不应局限于培养能够运用法律知识推演逻辑三段论的技术人才,还应注重把一个人培养成能够面对任何知识挑战的思考者。论文教学,能够训练学生具备质疑文本,寻找理由的勇气,并逐渐形成与文本对话、思量法条背后价值取向的能力。并且,论文教学通过思辨的训练过程,引导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并通过向高质量论文作者致敬,再塑尊重知识的时代风标,引导学生培养“千淘万漉只为真”的求实创新精神。

再次,促进教师专业授课水平提升。论文教学要求教师指引学生阅读专业论文及写作专业论文,并就学生的阅读成果及写作成果进行互动,即点评读后感或学生论文。这个过程首先要求任课教师熟悉所在学科领域的学术热点与研究状况,才能推荐恰当的论文给学生阅读;同时,教师也必须具备点评推荐论文的能力,即适当评价该论文的观点、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综合评价其学科地位,尤其是该论文对比已有研究成果的亮点及不足。而批阅学生论文,则要求教师熟知学生论文选题领域的研究进展,才能合理评价论文价值及学术贡献;教师运用逻辑演绎方法熟练,才能指出学生论文的结构性问题;教师遣词造句水平高超,才能改进学生论文的书面表达;教师熟悉学术论文规范,方能指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论文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这些要求将促使老师们潜心专研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学术成果,从而极大提升教师专业课的授课水平。

三、教师选择法学论文素材的思路

教师选择恰当的法学论文供学生阅读是论文教学的基本前提。为保证论文教学的效果,教师在筛选论文时,可以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论文内容应紧扣教材。作为专业论文,法学论文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其中包含多个抽象的法律概念,是生活经验和文化常识所不能覆盖的领域。如果这些概念与教材内容关联不大,学生尚未在课堂教学中或教材研习中接触过,则进行相关论文的阅读十分困难。但如果这些概念已经出现在教材中,并经过了任课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则获得了阅读的基础,能够较好地理解论文内容。即以教材知识点为依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论文拓展课内知识点,从而发掘法律条文背后所隐含的立法目的、价值关怀和制度定位,清楚法律规定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法学论文补充、深化教材知识点的作用。这些学术论文和专著在内容上可以丰富教学,引导同学们深入学习和思考相关问题,既完成了教学内容的延伸阅读,也指引了同学们如何选择恰当、优质的阅读对象。以环境法学课堂教学为例,讲到环境侵权救济方式的社会化问题时,结合当时的热点新闻“常州毒地事件”给大家介绍美国的超级基金,并引导大家课后在知网上搜索相关论文阅读;讲到政府环境管理职责,政府作为国有资源所有者的代表向损害国有资源的主体行使索赔权时,向同学们介绍经典案例“塔斯曼海号油轮海洋污染案件”,其中天津市海洋局和天津市渔政渔港处就受损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资源损失向溢油方提出索赔,推荐大家阅读厦门大学陈海波老师撰写的论文《“塔斯曼海”轮船船舶碰撞海洋油污损害赔偿系列案评析》,深入全面了解该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涵盖了国内法和国际法、程序法和实体法,体现了环境侵权案件的复杂性和审理方式上的创新性。

第二,论文主题应契合热点问题。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逐步推进,现实中出现了大量的实务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媒体报告,法学研究也常针对这些热点问题讨论法律适用及分析相关法理。选择以这些热点话题为分析起点的法学论文作为教学素材,最为显著的功效就是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仍以“常州毒地事件”为例,污染土壤造成了土壤临近区域中学生的身体伤害,谁来承担人身损害赔偿及土壤污染治理责任?相关法学论文围绕涉案土地的多方权利主体,包括原使用权人、现使用权人、土地收储机构、地方政府展开分析,研究法律责任的分配机制。这类论文能够吸引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完成研读,并思考论文中提出对策的可行性。与此同时,以热点话题为研究对象的法学论文,也向学生展示了如何诠释以小见大、如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第三,论文的思辨性。一方面,“人的认识需要辩证法的过程因素,辩证法展开的过程就是去蔽的过程、走向事情本身的过程”[11];另一方面,法学学科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抽丝剥茧的细腻、客观理性的分析、逻辑缜密的推演、敢于质疑的批判[12]。通过论文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就要选择突出展示辩证法和法学学科思维方式的论文,让学生通过围绕特定主题的语言表达体会辩证法。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将现实问题凝练到理论层面,进而进行说理论证、论辩驳斥,最终又在理论指导下提出应对现实问题的制度对策,法学论文教学展示这样的一个过程,才能培养学生从不同层次去看待问题,并锻炼提炼问题的能力,在理论和科学的层面进行条理分明、准确有力的论证,从而具备思辨能力。

第四,论文的本土性。盡管我国的法学研究与教育需要吸纳国外的相关成果,但在本科阶段的论文教学应优先选择国内作者的论文。首先,外文论文的原文阅读对学生法律外语的水平要求较高。法律外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将会因为语言障碍而花费大量时间完成翻译工作,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且因为语言能力不足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次,即便是已译为中文的外文论文,学生可能也会因为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论文内容理解产生偏差,如美国的公益诉讼和我国的公益诉讼在诉讼主体和功能设置完全不同,不能等同于一个概念。第三,本土作者撰写的论文,立足中国实践,更能向学生传递学以致用的信息,并感知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因为“仅感知它们的属性,那就是教条地把握;假如调查它们及其属性发生的条件即研究它们的起源,追溯它们进化的环境,那就是批判地把握。对象的起源和发展是批判性思维的问题,事物历史发展的呈现是其用”[13]。

第五,论文的时效性。虽然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时效性较长,但难以反映法学研究的最新发展。且近年来,我国法学理论与实践发展速度较快,新概念、新制度、新问题出现较多。以立法为例,新法出台、旧法修订都较为频繁,仅刑法修正案就已经出台十一个。发表时间较早的论文内容与现行法律规定可能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为了提高论文教学的效率,宜选择近五年以来发表的论文,教师做好筛选工作。

四、法学论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思路

法学论文教学是学生沉浸于体现批判性思维的文字表达,通过复制作者的思维过程去感知如何凝练问题,如何提出观点,如何为观点寻找支撑,进而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指引,而非简单地布置学生阅读一篇法学论文即可。

第一,扎实掌握背景知识,知晓论文主题的研究现状及制度现状。作为专业论文,法学论文必然具有与其理论深度相匹配的“专业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读者可能难以理解论文内容。同时,特定主题的研究现状及制度现状是法学研究的起点,是知识发展的基础,也是读者客观评价论文观点及内容、方法的基础。这一方面要求教师推荐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论文,保证在课堂上已详细讲解论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并完整介绍制度文本;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课堂认真听讲、课后研读教材,夯实专业知识,具备阅读的能力。

第二,在通读论文的基础上多遍阅读,并提炼出论文逻辑结构。首先,通读论文了解论文的话题领域,知晓论文主题是哪个课堂知识点的延伸,从而快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形成阅读的背景知识。然后,多遍阅读读懂论文,法学论文往往并不是单纯的观点展示,而是逐步展开纵深逻辑,凸显文章作者的深度思考。学生阅读论文,不仅是一個知识输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体会作者的思辨过程及谋篇布局,体会作者如何将知识作为锻造的对象、精心打磨的过程。最后,以思维导图或者其他清晰可见的形式将论文作者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这一步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论文,是论文教学产生预期收益的关键步骤。因为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模仿的前提是要确定模仿的对象。论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批判性思维,而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模仿他人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即如何通过信息占有和逻辑推演来进行合理判断。以思维导图或者其他清晰可见的形式展示出作者的推演过程,就明确确定了模仿对象。

第三,总结阅读感悟。这一步要求学生在评价法学论文的基础上归纳自己的阅读心得。首先,总结论文作者如何通过批判性思维建构问题,即从研究背景和价值的角度找到研究主题的方法,确定选题并确保其时代感和可读性。其次,归纳自己从论文作者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推演中得到的启示,作者分析推演方法的优势何在,可否扩大运用于其他话题从而拓展为一种思维方法。此环节,教师可尝试提出一个命题让学生实践演练这种思维方法。最后,就论文的文字表达阐述自己的阅读心得。因为文字是思维的载体,论文作者的思想观点、思维过程要准确传递给读者,语言表达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一要表意准确,排除歧义,避免模糊和玄乎。二要概念统一,如果实定法上已经使用相关概念,那么首先与之保持一致;如实定法没有明确使用相关概念的,要尽量选择在学界约定俗成或便于理解的概念;实定法没有统一,学界也莫衷一是的概念,在自己的同一篇论文中至少要前后统一,不能以不同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三要语言精练。学术论文不同于日常对话,无论是从期刊版面资源的有限性、学术思想的凝练性以及读者感受来讲,都应惜墨如金、言简意赅。

第四,模仿写作。阅读、分析论文整体而言仍是知识的输入,经过时间流逝记忆会淡化,但是通过写作的方式将阅读感悟转化为自身的输出,不仅记忆得到了加强,而且能够将阅读体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争取在期刊上发表文章,此环节教师可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参与“三下乡”“大创”“大挑”“互联网+”等比赛,这些比赛从申报到结题,都有大量的文字工作需要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知识输出的能力就能够得到提升。或者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布置论文写作作为平时作业或期中考察的方式。

五、结语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但实践也需要学生具备判断能力。论文教学,训练学生在详细分析、评估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判断,领悟法学学科思维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问题能力;论文教学强化观点的支撑要有根据、有充分理由,可以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论文教学,要求学生以书面表达的方式输出知识,可以提高未来法律职业从业者的法律文书写作水平;论文教学,提升法学学科学习难度,学生在被动输入知识的同时必须完成主动思考、有效输出的训练,可以锻造意志,为依法治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法治人才。

参考文献:

[1] 吕俊杰,黄欣,班航航.基于CI指数的法学类论文定量分析实证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 2019(07):17-19.

[2] 徐向华.中美法学教育比较有感[J].法学杂志,1994(02):38-39.

[3] David Lancelot HITCHCOCK. 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C].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通讯,2011:14-28.

[4] 武宏志.法律论辩与批判性思维[J].重庆大学法律评论,2019,(2):33-82.

[5] 秦天宝,刘彤彤.央地关系视角下我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之建构[J].东岳论丛,2020,(10):162-171+192;马允.论国家公园“保护优先”理念的规范属性——兼论环境原则的法律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91-108;汪劲.论《国家公园法》与《自然保护地法》的关系[J].政法论丛,2020(05):128-13;秦天宝,刘彤彤.国家公园立法中“一园一法”模式之迷思与化解[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12;潘佳.国家公园法是否应当确认游憩功能[J].政治与法律,2020(01):128-138;张晏.国家公园内保护地役权的设立和实现——美国保护地役权制度的经验和借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03):18-25;潘佳.管制性征收还是保护地役权:国家公园立法的制度选择[J].行政法学研究,2021,(2):76-84.

[6] 张文显与舒国滢之江对谈:法学如何成为科学?[C]浙大法律评论2019卷“之江论坛”板块.

[7] 武宏志.法律论辩与批判性思维[J].重庆大学法律评论,2019,(2):33-82.

[8] 陈兴良.论文写作的最好状态:肉体的煎熬和灵魂的孤寂[D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115/09/12810717_957063608.shtml,2021-01-15.

[9] 谭冰霖.法学研究生的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20,(1):12-17.

[10] John. Dewey. How We Think: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M].Boston:D.C.Heathand Company,1933:90.

[11] 孙洁.论伽达默尔语言哲学的理论逻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89-96.

[12] 姜庆丹,张喆.法学类课程思政“三环导入”教学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20,(24):78-81.

[13] 武宏志.法律论辩与批判性思维[J].重庆大学法律评论,2019,(2):33-82.

猜你喜欢
法学教育批判性思维
高校法学教育职业化改革研究
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有效衔接的路径探索
试论法律职业精英化与法学教育大众化的关系
完善我国法学教育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对策分析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在成人法学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