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在跨界中坚守

2021-12-03 11:36黄婉莹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黄婉莹

[摘    要]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语文与学生经验生活的交融已经成为一种趋向,如何处理“语文的边界”成为一个深刻的话题。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文本体”“学生主体”“教材客体”的重要地位。通过语文教学跨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跨界中坚守是语文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必将给语文教学带来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界学习;语文坚守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学科边界显得越来越模糊。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语文教学的悟读跨界,让语文教学花样迭出。如何处理“语文的边界”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语文:学科本质的应然坚守

当下,语文学科犹如一个框,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比如语文课异化成音乐课、美术课、思品课或者郊游活动等。对语文学科的放逐让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本质产生了误读、偏读。于是,多媒体课件的引进、多学科的整合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常态。如此,语文教学显得无边无际。语文,不仅仅具有文化育人的功能,语文更承载着德育的功能、美育的功能、情感教育的功能,等等。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无所适从,也让教师无所适从。

对于语文学科的跨界融合教学,笔者认为必须把握一个“度”。语文教学既不能闭关自守,将学科封闭起来,也不能无度地消解边界,将语文学科无度地拓展。无度地跨界,会让学生不堪其苦、不堪其重。在“无边的语文”中开辟出“有界的教学”是语文跨界的智性应变。部编版语文教材遵循着这一基本的“有界教学”原则,以“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贯穿始终。笔者认为,人文话题是一个显性的教学要素,而语文要素则是隐性的语文教学要素。在语文教学中,跨界的同时要守界,而不能因为跨界而丢界。比如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观潮》,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声音以及多媒体课件等,丰富学生的感知。但在运用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必须联系文本中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文本想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细腻的笔触。从而能让学生在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奇观的同时,聚焦文本中的文字之美、情境之美、自然之美等。只有这样,才能将语文从“无边的链接”转向“明确的界限”。

语文教学是以达成语文教学目标为依托的教学。有了这样的实践,就能明晰厘清语文教学的边界。换言之,所有外在的情境创设、拓展延伸,究其根本就在于促进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情感感受、思想感悟、言语表达等。语文的跨界,并非毫无目的、机械、盲目地跨界。只要服务于语文本体,语文的链接、跨界才会避免旁逸斜出。

二、学生:主体尊重的应然坚守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等。跨界教学,将多主体融入教学之中,比如学生家长、学科专家等。从语文教学的根本旨归来看,语文教学应当致力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其中学生始终是教学服务的对象,始终位于课程的核心。实施语文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立场,必须秉持学生视角。语文学习必须是学生需要的,必须是学生能胜任的。

对于学生主体的尊重,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格以求,既不会越位也不会缺位,既不会超前也不会滞后,等等。比如教学《将相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为了引导学生感悟蔺相如、廉颇的品格,教师创设了读者剧场,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读者剧场的一些道具,引导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将自己作为秦王、蔺相如、廉颇,设身处地感受、体验。比如秦王想出尔反尔,言不守信;比如蔺相如面对秦王毫无诚意,如何不动声色、略施小计将和氏璧拿回自己的手里,然后怒发冲冠,誓与和氏璧共存亡的决心、神态等;比如廉颇得知蔺相如故意躲着自己不肯相见的真正原因之后,那种窘迫愧疚的神情,那种负荆请罪的真诚,经过学生的拿捏,都表演得栩栩如生。这里,通过表演将学生放置到文本情境之中,通过对文本中主人的感受、体验,充分地把握人物形象。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才能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

语文教学应当既是“语文的”,又是“学生的”。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慢慢感受、体验,慢慢欣赏、享受,从而获得语文学习生命的自然成长,即语文的成长、生命的成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规律,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让语文课程与教学不偏离轨道。

三、教材:文本价值的应然坚守

教材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载体、媒介。尽管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毋庸置疑一定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尽管“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一定是最为重要的例子。教材中的文本凝聚着作者的生命实践智慧,教材的编排则凝聚着编者的生命实践智慧。因此,以教材为本是小学语文文本价值的应然坚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足教材,对教材进行活用。教材,是文本价值的应然坚守。

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作者是琦君,文本的来源是《琦君散文集》,这篇文本同时选入了原来的苏教版、人教版和现在的部编版。编者在选入教材时,不仅注重文本的原生价值,而且注重文本的教育价值、功能价值。在部编版教材中,《桂花雨》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万物有灵”,侧重表现“浓浓故乡情”,而“童乐”蕴藏其中。编者在选编时对原文本进行了改写,如淡化了有关故乡和全家搬到杭州的情节。在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中,透露出对故乡的怀念。为了表现浓浓的乡情,教材选编者尤其选编了“母亲为多收桂花送给邻居而担心台风来的情节”,这样的情节在苏教版教材中是没有的。在部编版教材中,突出了中秋节的人文情愫,浓浓的桂花香气让读者浸润其间。这样的选编让文本具有一种浓郁的情感基调。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可以让学生在阵阵花香中表达难舍的乡情,并且在文章的起承转合中领略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解读,沐浴芬芳的“桂花雨”。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发掘,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思乡之情。语文教学不仅不能模糊本体,也不能模糊主体、客體。作为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彰显学科特质,围绕学生主体,深入思考、探究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客体——教材。

小学语文教学中追求跨界是正确的。恰到好处的跨界,可以让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宽泛,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所加工的文本、所理解的语言运用都可以超越传统,这是跨界教学的积极意义。但是要注意的是跨界的前提是认识到语文教学的边界,如果模糊了这个边界,那么跨界就有可能变成越界,语文课就会失去语文味,这与语文教学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必须强调在跨界中坚守,坚守的依据之一就是文本,就是教材。在教学中必须依托教材,依托教材不是对教材的盲从,而是对教材的尊重。只有尊重教材,才知道在尊重的基础上如何去实现科学的跨界。作为教师,无论是授课还是拓展、延伸,都应以用好语文教材为前提。用好语文教材,需要有发现的慧眼,应用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研究“语文是什么”“语文怎样教”等问题。只有处理好语文教学的本体、主体、客体等之间的关联,才能让语文教学轻装上阵,从而走向语文教学的正途。总而言之,跨界,是语文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必将给语文教学带来别样的精彩。科学的语文跨界教学,处理好坚守与跨界,能让语文教学从混沌中突围,从而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一个科学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志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与策略初探[J].新课程 (综合),2018(6) .

[2]生家琦.跨界学习的学校理解与行动[N].江苏教育报,2017-9-15(4).

[3]王金涛.从“样本阅读”到“全息阅读”——“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范式的变革思考[J].江苏教育,2015(1):29-31.

[4]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阳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