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形成性测试分析能力的培养

2021-12-03 11:36刘伟刘雷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刘伟 刘雷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测试成绩进行理性分析,进而使他们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水平。学生若提升了形成性测试分析能力,他们的语文读写水平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域;形成性测试;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是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理智地分析问题、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学生在复杂、不确定的情境中的行动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受制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在回答問题或者测试后,只是被动地接受所谓的正确答案,很少自主进行总结归纳,更没有形成自我反思和分析能力。所以,教师要思考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促使学生提升形成性测试分析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

一、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语言

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通过形成性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让他们逐步找到汉语的语言特点,总结运用归类,并提升自己的实际交流能力。学生应总结错误,归纳出几个大项,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让自己更好地进行语言的自主建构。

在学习了《燕子》《荷花》这个单元后,教师设计了测试题,引导学生围绕语言的运用展开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一些近义词,尝试分析在句子中要如何选择。如“水面的小圆晕一圈圈地(荡漾 飘荡)开去”“他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唱起了一首(轻巧 轻快)的歌”等。若学生的回答错误,教师则引导其思考在句子中有哪些关键词,暗示自己答案,如第一句中是“水面”,而不是“空中”,所以使用“荡漾”比较合适,而第二句因为要和“歌”搭配,所以用“轻快”更合适。教师继而又引导学生结合该测试题进行总结,思考在语言运用时要注意什么。有学生提出:“我在做题目的时候没有注意上下文语境,所以选择很随意,我下次要注意语境和搭配,这样才能选到合适的词语。”还有学生总结提出:“比如在第二句中,如果搭配是‘脚步、动作,那么我就要选择‘轻巧。”在一番分析后,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语言运用上的弱点,在后续学习中也能抓住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尝试提升自己用词的准确性。

在形成性测试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尝试结合语境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看看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存在哪些问题。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各种表达方式,并在自主语言实践中加以运用,进而提升形成性测试分析能力。

二、多向思维,发展思辨能力

思维的提升和发展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形成性测试的基础上进行多向思维,这样他们能自由灵活地提取存储在大脑中的各种知识,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进而有效开展知识探索、创新,进行创造性运用,从而生成自己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在回答问题时的想法,然后思考能否转换角度展开思考,这样学生的思路更全面,思维也更深刻。

在学习了《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课文后,教师组织大家围绕课文中的某些内容展开思辨,并尝试完成习题:“如果你能运用纳米技术,你会将它运用到生活的哪些地方呢,尝试以‘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为主题收集各种素材,并尝试说出自己的理解。”在展开教学评价时,教师让学生对比各自的作品,看看不同的学生分析的角度有什么不同之处,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不同的个体思考角度有所不同,如有的学生从卫生、家庭生活、医疗等比较宏观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但是也有的学生从细节入手,分析了自己身边的各种具体的纳米产品。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反思,说说对自己有什么启迪。有学生提出:“我以后在完成开放性题目的时候,思考的角度也要更全面一些。这次我看到很多同学多角度分析问题,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向这些同学学习。”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探索改善思维能力的方法。

若学生的思维能变得更具有灵活性、深刻性、思辨性、敏捷性、独创性,那么他们的形成性测试分析能力也会更强。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思路存在哪些问题,缺失了哪些思考角度,那么在后续的阅读中,他们就能找到多种不同的思考方向,从而提升思辨能力。

三、整合历史,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传承和理解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视野、文化自信。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形成性测试时要适当介绍些历史知识,并让学生整合历史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提升了形成性测试的分析能力,通过拓展阅读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整合起来。

在学习了《腊八粥》《北京的春天》等文章后,教师组织大家展开练习,尝试围绕“家乡的风俗”进行创作,学生首先要分析一下课文是如何展现风俗活动的,然后要思考自己是否曾经参加过各种风俗活动,并将其重点写下来。在进行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展示了几名不同学生的作品,让大家进行对比分析,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发现:“有的学生只写了现在的风俗,但是有的学生则写了风俗的演变,将历史融入其中。”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引导他们思考哪种写法更好,再思考自己以后完成同类型的练习时要注意什么。有学生总结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我觉得在介绍某风俗之前,要先传一下资料,尤其要搜索一下相关的历史资料,又或者向长辈咨询,了解该风俗的历史渊源。这样就能更全面地展现风俗的历史演变。”教师又引导学生继续拓展思考:“除了‘风俗以外,完成其他题目的时候是否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呢?”学生有所感悟:“如在阅读古诗词等比较有年代感的作品时,我认为也可以整合历史进行分析,这样回答题目的时候就会更加准确。”

在整合历史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文化也是学习语言文字的一部分,文化传承和理解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就会拓展眼界,积极阅读,尝试了解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文化,并将自己的感触融入解读作品的过程中。

四、深度分析,指导审美鉴赏

在形成性测试中,教师也可以安排一些和审美鉴赏有关的题目,看看学生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并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尝试说出自己的个性化鉴赏观点。这样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能逐步學会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审美体验,也能尝试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提升创新意识。

在学习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等篇幅较长的作品后,教师设计了测试题,引导学生撰写鉴赏性文字,并在其中总结自己的阅读收获。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标注自己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入手鉴赏,探究文章中的哪些不同的内容。此后学生还要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审美鉴赏知识,思考自己在哪些地方分析的不够到位。如有学生发现:“我在鉴赏的过程中常常只是找出一些优美的词句,并鉴赏其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的鉴赏缺乏整体性。我发现有的同学在鉴赏中还分析了文章的结构,鉴赏了人物的性格变化。这是我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忽略的地方。”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分析,提醒学生注意:“这几篇文章都是古典名著,如果能从古代习俗、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是不是会更深入呢?”这样的提示又促使学生找到了全新的思考角度,他们再次进行总结分析:“所以在回答此类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围绕文字表面进行鉴赏,而且还要深入下去,围绕文化、主旨等其他角度入手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审美鉴赏更有深度。”学生对自己的赏析能力又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要促使学生深挖文本,探究显性知识背后蕴藏的审美鉴赏方法,然后进行自主创造,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这样也能提升学生的形成性测试分析能力,让他们在后续的审美鉴赏中找到不同的思维角度,从而挖掘出作品的审美旨趣。

形成性测试是一种用于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分析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检测,一般在完成一个单元或者一个章节的时候进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利用形成性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分析和判断,思考自己在学习上的弱点,然后进行自我调整,从而促使学生随时改正问题,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情况,进而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潘红娟.基于学力测试 导向能力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8(10).

[2]张冬越,周春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策略分析[J].才智,2020(27).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