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器乐钢琴伴奏风格研究*

2021-12-04 06:51柳蔚
艺术品鉴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器乐钢琴伴奏

柳蔚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艺术性表达,是集合不同地域、民族人文历史背景形成的特定性文化内容呈现。在其艺术特征上呈现出环境人文特征与独立文化群体长期孕育过程中特有相对稳定的特色文化心理与特点鲜明的文化符号附加。原生民族民间乐器是在这一特殊形成过程中,以形制、音律作为特殊载体的文化实物表达,是对原生民族音乐文化与审美取向的实例参考,直接体现着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另一层面上对民族民间器乐的讨论,是以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为主要作品构成的音乐作品,这类作品在现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中屡见不鲜,进一步以发展的视角呈现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融合展现。无论是哪一种呈现形式,民族民间器乐都以特有的艺术形象与不凡的鲜明特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它不再局限于某一区域内特定人群演奏,更为关注特定音乐思维的音乐传达。在民族民间器乐登上更为广阔艺术舞台的过程中,不同器乐组合、中西方音乐交融的艺术传达形式不断被拓展。其中,钢琴作为伴奏的形式已经成为民族民间器乐舞台展现中最为常见的艺术形式,在民族民间器乐的鲜明特征性与钢琴自身的器乐风格性之间的平衡,二者的有效融合表达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钢琴对民族民间器乐伴奏时的特定风格,能够有效实现对民族民间器乐作品与钢琴艺术指导二者之间的有效探索。

一、民族民间器乐的艺术特征

如上所述,在本文中对民族民间器乐的讨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民族民间原生乐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产生背景中特有的乐器曲调或原始器乐小曲为主;另一类是以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与鲜明特征为主,主要研究对象由乐器线索转变为以民族民间曲调、民间音乐为素材形成的音乐作品,此类研究不局限于器乐小曲,含有大量民间艺术综合器乐化表达的艺术内容。面对两类不同的讨论类型,在整体上二者均具有民族民间音乐的鲜明地域文化特征性、历史人文性等综合特性,也存在各自不同的形式技法与风格特色,在梳理过程中,将以总体到特性的特征总结为整体研究思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直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综合分布特点。民族民间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分布特征中,经过长久的发展历程,形成具有地域性、族群性、自发性的本质特征和口传心授的传播特征。民族与民间是相互关联又彼此制约的综合概念,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势必带有不同地域特征背景下综合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民族情感特征;民间形成一个更为宽泛,带有交流特征的大文化背景。民族文化成为构成民间文化的基础滋养,民间文化以延伸性的特征为具有思想类同性的民族文化形成交流式的集体呈现。在不断协调、适应的过程中,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文化相处交往中的认同,逐渐形成在全新环境与全新世界格局视角下新的适应与发展。

(一)环境人文特征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成就了民族民间文化形成的根本滋养,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形成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人文习俗、思维模式,这些成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形成的最本质成因。随着音乐参与生活构成的必要部分,逐渐形成具有风格定性的音乐模式,例如蒙古族长调、新疆木卡姆音乐、西北花儿等民间音乐都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与生产生活方式的积累逐渐形成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成型的必然因素是地域与民族的不同,在这一环境制约的影响下,文化、情感均以具有共性又各不相同的方式得以表达,最终呈现出极具特征性的音乐表现形式。

在环境人文特征下,对民族民间器乐的讨论以乐器为线索的直接研究表现出对各地域聚居民族文化的更直接表达。乐器不仅传递与负载该地区音乐构成和特有的音响效果,更实现了以乐器自身对特定时代、特定人群所处特定环境人文影响下特定现象的符号性展现。如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艾捷克等乐器,其本身就体现为某一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符号。一方面,环境人文为器乐的形成提供了思维构想和制作材料的原始条件,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环境影响成为推动乐器技法、器乐题材、音乐变化的前提条件。从钢琴伴奏的角度而言,面对原生民族民间乐器的协作伴奏呈现,应当从其本质的环境因素上解读民族乐器所带有的环境人文特征,更好地理解乐器本身的音色与文化符号传达,实现从本体音色上的对接。此外,对着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不断被人们解读与认知的过程,民族民间器乐作品的大量出现也成为传达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形式。这一过程中,是通过不同民族乐器对民族民间音乐内容的表达,在呈现特征上更突出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中所包含的环境人文特征。以钢琴伴奏的角度来思考,更多的关注点是突出音乐元素中所体现的环境人文特征,与原生乐器相比,应当弱化乐器属性与自身的文化符号特色,以突出民族民间音乐内涵为主。

(二)民族器乐负载的民族性特征

整体上,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中国民族乐器的快速发展,民族乐器已不再局限于对该乐器所在特定民族与地域文化的表达,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融合传递,以中国民族乐器的特定标签呈现出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表达。

本质上,伍国栋先生在《民族音乐学概论》中确定了“民族器乐”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递与承载特征,并对民族民间器乐所传递的音乐特征与传统民族音乐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了解释。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就是在中国各个民族音乐基础上形成的民族音乐、文人音乐的整体留存,民族器乐以活态运动的形式融合集成了不同民族音乐之间的文化交流形式,并通过音乐语言、音乐形象、演奏技法等不同层面的物理性转化,实现了对民族民间音乐与民族民间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人文情怀。民族器乐打破了声乐作品中语言的束缚,以更直接的音乐语言完成了意向的塑造与文化的表达,将民族生活的历史、信仰、习俗诉说成和谐有序,能够被直接感知的音响内容。

对于钢琴伴奏而言,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对民族器乐所负载的民族性解读,应当是以发散性的视角去捕捉与传达音乐形象内部所要传递的民族特征性风貌,这一特征往往不局限于某一民族音乐,是综合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复杂呈现。对民族器乐所承担的民族性解读要深入到相关民族人文内涵传达、民族意向塑造、民族文化交流等多维度艺术形象的综合呈现。这种思索要求钢琴伴奏演奏者在呈现民族特征的同时,也应以发展的融合交流思路合理加入钢琴作为西方乐器所带来的交流性、叙述性、呼应性特征。

二、钢琴伴奏实践中与民族民间器乐的有机结合

(一)钢琴即兴伴奏与原生民族民间器乐的思考

与大量已经完成严谨乐谱创作的民间器乐作品相比,原生民族民间器乐的表演中,钢琴伴奏大多以即兴伴奏的形式展开。这一表演形式的实现不仅是对不同乐种演奏技法与音色融合解决,更多是对调式、和声等音乐创作理念的相互交融过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形成自身独特审美形态与音乐思维的同时,也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和声曲式体系,即兴伴奏的过程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不同音乐思维的对接。以中国音乐思维中最突出的五声调式而言,原生民族民间器乐以中原民族和声的三度结构和声和少数民族的四五度结构和声两大类为主。

其中,三度结构和声的伴奏形式在实践过程中可被总结为省略音和弦、附加音和弦、替代音和弦三类,在具体使用中根据原生民族民间器乐的音乐调式特征将产生十分丰富的具体使用效果。省略和音多为省略三音的形式,由于三度叠置和弦的产生本质上建立在七声音阶上形成的,在五声调式中,宫、商、角、徵、羽音阶产生的三度叠置和弦多会出现偏音,在中原长江流域的民族音乐以及大量文人音乐中都以传递天人合一的民间文化思想,极少直接出现偏音。原生民族器乐多以“空五度和弦”的形式出现,突出其中和的音乐思想,在钢琴伴奏中也应根据所表达的实际内容遵循此原则;附加音和弦的使用与省略音思路正好相反,由于三度结构和声的构成是以大小调式的七声音阶作为基础产生的,在大量的省略三音和声出现时民族调式的色彩会被逐渐淡化,增加附加音并强调使用调式正音中的附加音使用将产生典型的附加音与和弦音之间的大二度音程色彩,在增强音乐织体的同时强调调式正音以增加作品的民族调式感。以上两种和弦编配手段,无论是省略还是增加都是以正确塑造民族民间器乐作品中音乐思维与文化内涵为初衷保持文化特色的手段。最后,替代音和弦则是不局限于传统五声音阶和声建立模式下加入民族七声调式音乐中偏音思考的多样组合形式。尽管有了省略音与附加音和弦的构建方式,当面对中国民族音乐中大面积出现的三音列、四音列等旋律构成方式时,三度叠置的和弦构成方式很难与民族调式融合。如果说上述的三度音程即兴手法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民族调式与西洋大小调式在和声上的融合性,以民族调式特征为主要呈现标准的话,那么替代音手法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性。例如,在民族七声调式中偏音的加入为和声构成创造了伴奏编配中类似“和弦外音”的旋律丰满化效果。与西方大小调中的和弦外音不同,替代音的使用依旧是以服从旋律节奏和“清角为宫,变宫为角”实现旋宫转调,实现不同于传统五声调式或增加旋律发展的形式。

(二)演奏技法与风格特色的呈现

在民族民间器乐作品较为成熟的作品中,成熟的钢琴伴奏谱面解决了大部分不同乐种协作时关于旋律、调式等音乐语言上的合作问题。演奏技法与风格特色的塑造成为中西方乐器在实践层面上的进一步交流。与原生民族民间器乐曲调不同,成熟的民族器乐作品呈现出的文化特征通常不止局限于器乐文化的特定层面,它连带着实际音乐生活中与其关联的多样民间文化种类,通常包含民间说唱、戏曲艺术、民族舞蹈、山歌小调等多种艺术形态。这种通过器乐实践传递音乐思维与审美取向表达文化意象的过程,更多的是在塑造音响感知世界中情感体验、想象联觉所引发的千姿百态的艺术理解。在这一层面上,钢琴伴奏不局限于对合作乐器的思考。无论是马头琴演奏的《万马奔腾》还是二胡拉响的《二泉映月》,是琵琶的《十面埋伏》、古筝的《寒鸦戏水》抑或唢呐的《百鸟朝凤》,都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民族乐器的表达,与其器乐作品所传达的内涵相比,合作乐器是什么反而成为次要的内容。对于环境人文的表述,生活形态的反映,艺术理念的传达,审美意象的塑造,是形成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内涵合作兼容的最终要求。对于钢琴伴奏者而言,理解与感受作品本身的意蕴,选择适合塑造作品内涵的演奏技法是完成器乐伴奏不同乐种演奏技法协调性的思考起源,也是终极目标。围绕这一思路,针对不同合作乐器进行音色上统一性、协作性的调整,是民族民间器乐钢琴伴奏风格性塑造的本质要求。随着审美形态与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要保持音乐风格始终一致、丝毫不变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在合理解读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适时地根据所处表演环境进行合作形式的探索与创新,不仅是钢琴伴奏者形成个人风格的勇敢尝试,也是为民族民间器乐传播赋予全新活力的积极推动。

三、结语

民族民间器乐作为优秀音乐艺术文化传承对象,既带着古老的魅力步入全新的音乐舞台,也带着融合思想以全新的生命力展现多样的艺术风貌。钢琴伴奏的加入将以放大民族民间音乐审美个性、增加民族民间器乐融合性的双重责任,推动中华民族音乐艺术不断上升动势。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器乐钢琴伴奏
论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与开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合唱艺术中钢琴伴奏的运用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钢琴伴奏的多元化思维和综合素养*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合格钢琴伴奏者基本素养的养成与提升
吉首市城区中学民族民间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现状
强化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意识 加大钢琴伴奏能力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