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样本:以新高考改革牵引学校教育变革

2021-12-04 21:36俞晓东
中小学校长 2021年6期
关键词:科目改革课程

□俞晓东

2014 年9 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省率先实施新高考改革,并印发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由此,拉开了这场酝酿已久的新高考改革帷幕,并倒逼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发生深刻变革。作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最复杂的改革,浙江省新高考综合改革已近七年,从最初的争议到今天的基本认可,尽管经历了不少曲折,但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它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变革,增强了学生、家长追求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在当前全国普通高中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与示范。

一、以高考新政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与选拔制度

高考作为“指挥棒”的功能不容置疑,为克服“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弊端,自2014 年起,浙江省在考试方式、科目设置、招生录取等方面进行了大幅调整,其核心是以高考综合改革破解“一考定终身”的难题,推动高中学校在育人方式上进行根本性革新。它经历了政策试行、完善、深化等几个阶段。

新政初试。2014 年,浙江省政府出台《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对新高考综合改革进行制度性系统设计,体现出以下变化:一是不分文理,建立“7 选3”机制,即除语文、数学、外语外,在“政、史、地、理、化、生、技”等科目中选择3 门参加考试;二是增加高考选科次数,除语文、数学外,其他科目均有两次考试机会,考试时间可由学生自选,选考科目以百分位赋分方式计算成绩,学校实行选科走班制;三是实行“专业+学校”平行志愿录取方式,高校招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范围。

新政完善。为使新政实施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浙江省考生实际,2017 年年底,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在保留改革基本思路的基础上,进行了四大改进。一是调整考试时间。从2017 级高中学生开始,学考、选考被调整为每年1 月、6 月。二是调整考试试卷形式。规定学考、选考分离,实行分卷考试。三是调整考试机会。高一第一学期不得参加学考,高一第二学期参加学考的科目不多于3 门,各科目学考须于高三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每科1 次考试机会,不合格可继续报考;自高三起参加“7 选3”选考科目考试,学考合格方能报考相应科目的选考,每科提供2次机会。四是开启选考人数保障。某科某次选考人数少于“保障人数”,即启动选考保障,如物理的“保障数量”为6.5 万。

新政深化。为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措施,2020 年6 月,浙江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新政又有了变化。一是改变开考要求。高中学考按年级定时定科统一安排,同一年级统一科目、统一时间开考。二是改变成绩有效期。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从两年有效改为当年有效。三是改变赋分规则。选考科目等级赋分的分差由3 分改为1 分。四是改变录取分段。录取分段由三段改为两段。五是改变高考试卷来源。放弃语文、数学和外语的自主命题试卷,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同时,对新政实施的年份做了明确的规定,并提前告知。

从浙江省新高考综合改革的政策推进轨迹中可以看出,新政的出台、完善与深化是基于对问题的解决,符合浙江省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实际,目的是打破传统的高考制度,以推进教育公平、满足学生对美好教育的需求为指向,尊重学生选择,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它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满足国家人才选择的需要。

二、以高考新政撬动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变革

新高考综合改革不仅是一次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更是一次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新高考在给予学生前所未有选择权的同时,也为高中学校提供了改革契机,倒逼学校在课程改革、学校治理、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度变革。

(一)课程改革:变革学习内容以适应高考新制度

高考改革的核心是优化人才选拔方式,高中学校需要探索的是适应新高考的育人模式,而课程改革首当其冲。一方面,高考新政对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高中学校课程自身也需要适应育人方式的变革。

1.建构学校课程体系以彰显学校的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课程改革总是先于高考改革,作为新高考改革的铺垫。2012 年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提出“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强调“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各高中学校系统设计学校课程,力求将其打造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课程架构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方向。大部分学校的课程架构均基于学校的实际,突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无缝对接,突出“一个学校一个样,每个学校不一样”的课程新样态,建立适应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一人一课表”。以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发展为出发点,系统架构学校的课程体系,成为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标配。如浙江省嘉兴一中,以“成德达才,面向未来”的办学特色为基点,明确了课程设计的理念,即“分层设计,自主选择,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构建由“基础类”“拓展类”“研究类”三级课程组成的核心课程,由“才智”“才能”“才艺”“才情”四个板块组成的四才选修课程,具有“明德”“养德”“厚德”三个层次的德育课程,形成富有嘉兴一中特色的以“红船模型”为基本架构的学校整体课程框架。

二是课程开发突出指向有学校特色的课程群建设。新高考关注用“指挥棒”引导高中学校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重点体现在特色课程的设计上。新高考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大部分学校能根据各自的发展特色,设计与之匹配的课程体系,尤其是特色课程群的建设。如浙江省富阳场口中学,在20 世纪80年代,该校曾被誉为“山乡千里马”。学校为传承办学的优良传统,提出“以人为本,厚德博学,人人成为千里马”的办学理念,设计了“马到功成”特色课程系列,逐步建设以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习能力课程群、体育特色课程群、德育特色课程群。又如杭州十一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传承学校百年历史文化积淀,构建了以创意为特征的课程群,涵盖德育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其开设的“创意与写作”“创意与制作”“创意与数字美术”“创意与表演”等特色课程,为在文学、科技、艺术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搭建了才艺发展的平台,使学校特色更加明显。

2.开发生涯规划课程以关注学生个性成长

开设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是新高考背景下课程改革的特色之一。为开好此课程,浙江省教育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强调在指导学生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突出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文件规定,在课程安排上要求自高一起开设,在教学上要求将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在活动上鼓励学生进行以生涯探索为主题的社会实践。

一是探索形式多样的学校生涯教育形式与手段。学校根据相关要求,在高一年级开设“生涯规划”校本选修课程,通过课程的实施来指导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谋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确立生涯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角色、寻求最佳生涯发展途径。大部分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探索各有特色的生涯教育实践模式,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成人成才。如杭州源清中学,开发了学生生涯时刻表,学校依据生涯时刻表开展生涯教育,即按照时间节点开展如“生涯教育周”“生涯大使进校园,携手助力促成长”等生涯教育活动,形成了“一表多程”的生涯教育新经验。再如杭师大附中,提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135 体系”,即1 个核心——适性发展;3 个维度——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5 种方式——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实践探索、专业访谈和生涯咨询。

二是组建支持学生生涯规划的导师团队。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指导团队,许多学校组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的学生发展导师团队,并聘请校外专业人士、部分优秀家长作为校外导师,以志愿者身份给在校学生上课,或者提供职场实地体验机会,组成了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两支队伍,构建了相对专业的学业导师与职业导师相结合的导师制。另外,学校还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积极探索基于学校自身特点的导师团队建设之路。如杭州余杭中学,借鉴浙江省为加强学生德育而推广的德育导师制经验,建立了学生成长导师制度,即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了成长导师,在认识自我、生涯规划、学业发展、选课走班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建立制度化的工作体系,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生涯规划的精准指导。为保证指导的有效性,各学校十分重视对导师团队的培训,通过“请进来全员培训、送出去专业培训”等举措,力求导师团队持证上岗。

(二)变革治理:创新学校制度以适应高考新要求

新高考不仅是评价的改革,更是倒逼人们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机制的变革。同样,学校为适应新的高考制度,也在不断地改变管理制度与运作方式,追求各自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1.选课走班,重建高中学校适应新高考的教学制度

选课走班是学校为适应新高考、充分尊重学生选择而设计的教学新制度,是指在新高考“7 选3”的背景下,学生根据学分规定与考试规则,结合自身的学业优势、兴趣爱好及生涯发展方向,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及学习时段而开展的学科学习。它强调在选课上突出适合、优势与兴趣,在走班上强调了分层、分类和分项。

一是探索选课走班的教学组织形态。经多年实践,浙江省的选课走班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教学组织形态,大致有“全选全走、定2走1、套餐式组合”三种选课走班组织形态,[1]三类形态适合不同类型的学校与学生。其中“全选全走”是指除语文、数学、外语三科采取分层走班外,分类分层开设多个教学班,当学生自由选择3 门高考科目后,学校取消所有行政班级,允许全年级学生自由选择上课班级和上课时间。该组织形态的管理要求高,而且要求教学资源相对充足、师资配备相对齐全,且不可控的因素较多。因此,浙江高中学校选择得不多,像杭州绿城育华学校这样条件符合的学校选择这一类型。“定2 走1”是指除语文、数学、外语3 科外,把两门选考科目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行政班,这些学生在相对固定的班级开展教学活动,而有一门选择不完全一致的科目开设教学班,实行“走班教学”。该组织形态突出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管理机制,其要求相对较低,又体现了选择的核心理念,管理比较可控,符合目前高中的现状。因此,大部分高中学校选择了这一类。“套餐式组合”是指在综合分析本校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学生选择意向等的基础上,设计若干个选考科目组合成教学班,形成不同类型的套餐供学生选择,并根据学生选择情况重新编制行政班,让教学班与行政班重合。选择该类组织形态的学校大部分是县中及以下,这些学校教学资源相对薄弱,无法进行大规模的选课走班。

二是建立选课走班的教学管理机制。选课走班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建制,建立了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新常态,但这一新生事物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难度。同时,也给高中学校提供了展示智慧的舞台,如浙江海宁高级中学创新了“班级管理结构化、学习管理互助化、自修管理一体化、课堂管理深度化”的选课走班新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大部分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编写《选课指导手册》,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教学班的具体安排,了解自己的学业水平并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班;其次,建立新的课堂教学制度,对上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做了具体规定,同样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也做出明确的规定;再次,把握学生学习进程,根据学考、选考的节奏科学安排教学任务,充分利用教室、实验室和其他专用教室,以确保选课走班顺利进行;最后,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协助教学管理,如一些学校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教学班的常规管理,同时利用大数据管理系统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强化即时评价与过程性评价。

2.两大革新,重建高中学校适应新高考的学校治理机制

新高考牵一发而动全身,给学校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各学校审时度势,结合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寻找发展道路,立足改革,取得了新的成效,在学校治理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是拓宽学习空间以重组教学资源。新高考伴随新课程改革,不但给高中学校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样也对学校传统教室的样态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新高考改变了过去学生在教室里围着教师转的局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一切可能进行学习的地方,如实验室、走廊、图书馆、食堂,乃至大自然和社区等,均被打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场所。如浙大附中对学习空间进行了新的划分,[2]分为教室学习空间和非教室学习空间,校内学习空间和校外学习空间,现实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在教室学习空间上形成了三大系列:普通教室、普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浙江省大规模推广与优化学科教室,科学设计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生物学科授课的场所——学科教室,坚持从单门学科出发,以满足该学科教学需求为目标,整合传统教室与实验室资源,形成既突出学科特性又适合教学的物理空间环境。优化学科教室建设成为浙江省新高考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产物。

二是建立基于校本的组织改进与研训活动。新高考使学校面临两大挑战,即适应新高考的管理、教师适应的挑战。大部分学校做了以下应对:在管理方面,首先,调整学校中层管理组织,改造或重组学生处、课程教学处、科研与教师发展处、后勤服务处,明确各自的职责,并强调各处室无缝对接;其次,赋权年级组,提高年级组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把原教学处的相关职能下放到年级组,赋予年级组在选课走班上的调度、管理权力,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在年级组下设教研组,把管理与教研、行政与业务统整在一起;最后,突出学术治校。建立学校课程审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校内学术机构,赋予其在学校发展、课程建设、业务评价、民主决策等方面的权力,确保其在学校治理中的专业地位。在教师发展方面,首先,培训优先,坚持全员培训与分类培训相结合,既要关心教师观念的转变,又要提高教师对新高考的适应力,同时要夯实教师的执行力;其次,突出研究,开展基于问题的教研活动,坚持以课题为引领,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完善;最后,基于团队,发挥教研组在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中的支撑作用,依托集群攻关,跨界合作,形成基于学术的校本教研新样式。

三、高考新政倒逼学校进行变革反思

改革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牵动千家万户的高考改革,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既会触动既得利益者,也会受到观念转变、教学革新、师资配备、环境营造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推进时更是困难重重,给学校适应新高考的变革带来了诸多阻力与压力。

(一)趋利性选课,给学校师资配置带来了压力

新高考突出“选择性”,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了空间,但处理不当也是一个问题,以下两种情况要引起大家高度警觉。

一是学生和家长的趋利性选择,导致学科教师紧缺或过剩。一般来说,学生和家长喜欢选择相对容易得到高分的科目作为选考科目,如技术等,而一些相对难考的学科则无人问津,浙江省发生的选择物理学科的人数减少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种选课导致的问题如不加以引导,一方面,会给一些基础学科的发展带来致命的后果,影响国家整个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学校的教师配置带来了难度,一些易考的科目教师紧缺,而较难考的科目教师过剩,像浙江省有一些学校就出现了物理教师转行做实验员或技术教师这种不正常现象。

二是不可预测的潮汐式选课,导致学校很难对学校的师资配置做精准的安排。由于生涯规划教育不够到位,学生选课盲目性很大,不知道自己的实力与周边学校的情况,全凭教师的一家之言,再加上从众心理,一旦有人选了某一学科,大家就跟着选,如果出现当年度某一学科考得很差,下一年度这门学科就很少有人选了,从而由热转冷。这种选课像潮汐一样,忽多忽少,而学校事先又无法预测。这对尚未形成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大部分学校而言,优化师资配置在近期成为一道无解的题目。

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探索建立在县域甚至更大范围的区域师资配置新机制,把教师从学校人变成区域人,然后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实施跨校调配。同时,加强教师的学科培训,从只会教一门学科变成会教多门,从只有一种能力变成具备多种能力,以便能多方应对各种事件的发生。

(二)走班式学习,给学校增加了硬件成本与管理难度

新高考在完全允许“7 选3”的情况下,有35 种科目组合,如果放开让学生全选,这给学校的课程开发及实施走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一是学校目前的硬件水平无法满足新高考的制度设计。有专家曾经做过粗略的估计,[3]在选课走班的情况下,教师要比原来增加30%,教室要增加10%。而目前的普通高中建设标准是原来的,没有按照新高考改革的标准进行建设。事实上,新高考推进过程中也没有对学校建设的硬件作强制性的规定。尽管学校充分利用实验室、图书馆、食堂或其他闲置教室,但仍无法满足学生因选考所需要的学科教室。所以,适应新高考,除了师资问题外,硬件配置也成了一个需要突破的瓶颈。

二是校园内大规模选课走班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新高考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疏通学校教学管理机制,降低管理成本。有学者调查,[4]我国东部、西部地区超四成高中认为新高考后教学组织管理机制不畅,中部地区超五成高中选择教学组织管理机制不畅。就学生而言,首先,增加了交往的成本,教学班的学生来自多个班级,互不熟悉,需要重新交往;其次,增加效率成本,教学班让学生奔波在路途中,一旦准备不充分,学习资料漏带将影响学习质量;最后,增加了考试成本,学考、选考分散在高中三年学习之中,三年均在忙于影响自己前途的考试,学生负担并未减轻。就教师而言,一方面,增加了课堂管理难度,由于学生来自多个班级,师生不了解,因此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管理课堂;另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压力,教师上课的节奏是根据学考、选考的时间安排的,如此一来,教师空的时候很空,紧的时候拼命赶进度,有时课时很满,有时无书可教,心理负担也不轻。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区域统筹考虑,从减轻学生、教师的负担出发,尽快出台新高考下普通高中的建设标准,含生均占地、生均教学面积、师生比等,或提出花钱买服务的基本原则与政策。同时,建立新的质量标准与教学管理制度,以满足新高考下学校的基本运作。

(三)粗糙的规划,给学生选择职业带来了诸多迷茫

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助力学生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本来是新高考的一大亮点,但从实施情况看,它变成了一个薄弱环节。

一是生涯规划教育质量不高。就目前情况看,生涯规划教育不尽人意。首先,针对性不强,所开设的课程也是徒有虚名,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规划意识不强,尤其是学生,从小就习惯了被家长、教师安排,如今还是由家长做主;其次,队伍不齐,没有专门化的师资,大部分学校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替代,殊不知这些老师因为自身专业的局限性,无法承担这一重任;最后,教育简单化,很多学校把生涯规划教育当作一门课来教,而且把重点放在如何选科上,内容十分简单,把教育当作一项具体的工作。生涯规划教育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还在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

二是生涯规划教育缺乏教育个性。生涯规划教育不同于学科教学,它有独特的教育特征,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定位不精准,一些学校将生涯规划教育当作德育工作,用传统的德育思路来开展,使其有德育化倾向,忽视了生涯规划教育自身的教育方法与原则;其次,教育缺乏节奏,大部分学校把生涯规划教育集中在高一年级,开设相关课程,而高二、高三年级则是蜻蜓点水,偶尔带过,教育目标、活动都缺少系统的设计,整个教育过程毫无节奏,效果不理想;最后,教育特征不明显,生涯规划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在活动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要有课程、有体验、有选择、有展示,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与活动单一,少了生涯规划教育应有的魅力。

要解决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问题,除转变观念、重视此项工作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创新教育手段是关键。尽管生涯规划教育要基于学校实际与学生实际,但鉴于目前生涯规划师评定鱼龙混杂,建议相关部门及早发布符合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规范的教师资质标准。

另外,新高考意图促进高中学校育人方式的转变,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但受应试教育及用人制度的影响,“唯分数论”仍有相当的市场,尤其是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滞后于高考改革,使之所有的高中均处在同质化竞争的境地,导致各学校还是在为分数而拼搏,围着考试转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当前,需要加快推进各高中学校的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实现错位发展、异步发展。当前,浙江省已付诸行动,下发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实施分类办学促进特色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高中学校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能真正实现转变育人方式的目标。

猜你喜欢
科目改革课程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改革之路
高考“新科目”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