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素养的培育策略研究

2021-12-07 02:01赵玉娟张慧英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生关怀

赵玉娟,张慧英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274000)

《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全面加强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所以医学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它的目的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而医生不仅要有妙术,更要有仁心,有一颗以救治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责任心,没有注入人文的医学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医学。

1 医学人文关怀的内涵

医学人文关怀的内涵,从个体上而言,医学人文关怀体现于在过硬扎实的医疗技术基础上,关注患者的生命质量、健康及情感状态、人格、命运,维护其尊严[2]。医护工作者不仅要为患者提供精湛的医疗技术服务,同时还需提供人文的、精神的、情感的服务,使患者时刻感觉到就医方便、技术精湛、病区舒适、关怀到位、经济实惠、服务满意;从整个人类的角度而言,医学人文关怀是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命的走向、存在意义的总体关怀。

21世纪,医学生物模式已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开始更加注重心理、社会因素,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有扎实过硬的医疗技术,更要有治病救人的仁心和责任心,关注、关心患者心理需求,注重对其深层次情感关怀,最终达到尊重患者基本权利、生命价值的目的。所以,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医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医学专业教育 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存在重知识技能、轻人文素养的认识误区。这种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养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缺乏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势必影响到其职业态度和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对医学生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51%的学生“为崇高理想不断奋斗”,高达46.02%的学生选择“随大流,顺其自然”,更有16.41%的学生选择“为多赚钱而多做工作”[3]。

2.2 专业课程建设弱化与医学人文关怀的培养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素养培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处于被边缘化或缺失状态,集中地体现于教学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两个主要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目前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按类别分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三大类[4]。虽然目前大多数院校已开始将人文知识不同程度渗透于公共基础课程中,但还没有形成完整、连续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体系。像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必修课程,均是在医学生未接触专业临床知识的低年级学生中开设,学生很难做到将医学人文相关知识、与临床专业知识进行渗透融合。

2.3 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师资需要进一步强化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人文关怀的培育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也需要不断地强化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而人文科学恰是我国多数医学教师的弱项。

2.4 人文关怀素养的考核、评价方式需不断提升完善 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和能力,应强调的是人文关怀的实践层面。在我国医学教育人文关怀培养考核评价方式中,课堂基础理论考试仍占主导,并且考试内容侧重于人文关怀素养培养的一些定义、范畴等理论知识,未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如学生是否可以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临床医疗问题。

3 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策略

3.1 明确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医学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 医学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地方,医学教育需要秉承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原则,始终将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当代医学高等教育的核心。同时,教师也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注重人文关怀素养的培育,在全方位、多渠道、全过程地渗透、融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让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高度匹配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3.2 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首先,在认知上提升对医学人文关怀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据医学院校个体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调整,旨在建立医学专业课、公共教育课与人文关怀素养培育课三大教育模块的互联互通、相互渗透融合的综合教育体系。合理的课程设置,应在保证医学专业课程教育的前提下,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医学人文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公共基础人文课程。医学人文必修课主要涉及医患沟通学、临床医学导论、医学伦理学、医学史等课程,此类课程可结合临床实践案例,引导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人文选修课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人际沟通、文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此类课程可满足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公共基础人文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培养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在以上课程开展同时,更需要思考如何做到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人文素养知识的自然有机融合。

3.3 营造人文校园,多方位、多渠道强化医学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 在校园中营造人文环境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5]。浓厚的医学人文校园环境对医学生人文关怀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引导、熏陶和驱动作用[6],可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国内的医学院校一般“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等培养理念,校训、校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设施,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人文活动,如新冠肺炎英雄事迹的诵读比赛、特殊疾病(如艾滋病)的人文关怀科普宣传、社会中典型医学问题讨论大会、制作医学关怀的宣传标语或条幅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让医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医学人文的气息,接受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必定更加高效。

3.4 注重人文关怀素养的跨学科师资的培养 医学专业课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要注重“育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中自然融入关爱生命、职业操守等关怀理念,提升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及能力,培育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7]。教师应注重自身人文关怀素养的培养,可通过外出进修、参加相关培训、参与临床实践。

综上所述,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是医学价值的体现。高等医学院校应做到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人文关怀教育的“两手抓”,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生关怀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