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1-12-07 15:41李正红
客联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对外汉语文化传播

李正红

摘 要:课程思政从理念提出之初,教学对象都是中国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都是针对本国学生制定的。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和使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其本质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认同。本文以中华传统节日的“端午共话爱国情”课程思政教学为例,对传统节庆文化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分析,提出将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融入国际学生汉语语言能力培养的全过程,能够加深国际学生对中国形象、中国思想、中国经验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培养他们知华、友华、爱华的情怀。并对课程思政的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程思政;文化传播,文化认同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課程思政”的理念应运而生。“课程思政”要求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协同、有效、有力的思政教育大格局。

从最初的思政课程到现今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其教学对象都是中国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都是针对本国学生制定的。而对外汉语教学(或称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对象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那么“课程思政”是否有必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使留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及专业学习,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概况,提高自身语言技能和文化交流等综合能力,在中外交流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使者。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通过各种多媒体讲解、文化实践、专题交流等形式,呈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方位建设发展的成果,让国际学生循序渐进地接触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感受并认同中华文化,鼓励他们以亲身经历介绍和推广中华文化,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能够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扩大中国在国际舞台的综合影响力。可见,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恰好能为“知华友华爱华”的培养目标提供重要的导向保障。因此,充分借鉴“课程思政”的教改理念与实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思政”的本质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认同。要让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世界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精心挖掘和选择的教学材料不仅要彰显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还要能引导留学生了解并逐渐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内涵。优秀的中华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当代文化两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等观念,同时也由古延续至今,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交际中。如节庆文化、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这些都可以和课程本身的知识教学、能力目标相融合。比如汉字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的一种。

以中华传统节日的节庆文化课程思政教学为例,我们在课程中开展了“端午共话爱国情”的课程思政教学。节庆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本身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不仅是对国际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载体,也是实现思政教育价值引领的重要元素。将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融入国际学生汉语语言能力培养的全过程,能够加深国际学生对中国形象、中国思想、中国经验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培养他们知华、友华、爱华的情怀。而端午文化中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又能引出家国情怀的话题,从而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找到不同文化间的共鸣。另外,由于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一些亚洲周边国家也有端午节的习俗,但是节庆文化又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又设计了各国文化互动这一环节,通过对各国端午节习俗的交流互动,很容易发现尽管文化不同,但人们对生活幸福安康的期许和向往是一样的。为了深化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认知,让留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节日气氛,在接下来的活动环节设计了动手制作香包,互赠端午礼物和祝福的环节,利用情景式教学,参与性学习,留学生在学习到把字句的同时,加深了对端午节文化的了解,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留下在中国学习生活的美好回忆。通过讲好端午节的由来这一中国故事,结合文化互动、参与性学习,使留学生知华、爱华、友华,在语言教学中实现了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终结,每门课的课时有限度,教学时间有限度,但真正的教育应该贯穿在教育,贯穿于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全过程。除了课堂教学,隐性思政教育元素,也是课程思政必须关注的重要部分。本案例的第二课堂活动,还可以延伸为教留学生包粽子、大家一起吃粽子,在微信公众号“旅游汉语”介绍这些活动和留学生的感想,同时鼓励留学生在中国的端午节这天给远方的父母、朋友发去“端午安康”的祝福,写写这几个汉字。日常的第二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一直在组织留学生对优秀当代文化活动的参与,例如组织各种留学生的“人文之旅”,参观G20场馆、参加校园美食节等实践活动,都是留学生很愿意参与的活动。再如鼓励留学生参与“中华经典诵读”这样对汉语能力有所培养的比赛,观看有热度的节目,在了解中国当下的同时也锻炼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以上所述都可以成为“课程思政”的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很好的延伸。

在这一课程思政教学中,我们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沟通能力、国际视野,以达到培养国际型汉语人才的教学目的。为引导留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我们尝试采用了以下教学手段与方法:

1.讲解与多媒体教学结合

讲解“端午节文化”时,将讲解内容分解成“端午节的名称、时间”“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三个板块。结合小视频《端午动画》、《屈原的故事》和ppt课件,节奏张弛有度,讲解清晰明了,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了较好的课堂氛围,又完成了生词教学和教学重点端午文化的讲解,同时ppt中汉字的动画书写和拆分,也引发了学生对“国家”这个词的思考,为后续的概括提升做好铺垫。端午节的精神内涵——家国情怀的培养和安康生活的向往的思政元素,和汉语知识教学自然地融合了。

2.文化互动

课程对国际汉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义为具有国际视野。作为来自不同文化和成长环境的各国留学生,其视野也不可能是单一封闭的。联想到中华文化自古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吸引,邀请其他亚洲国家外教,增加其他国家的端午节文化介绍,激发了学生畅所欲言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活幸福安康的向往与共鸣。上升到不同文化下人们的情感共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鸣。

3.参与性学习

只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是死板缺乏活力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学习体验才能更好,课程思政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完成。除了文化互动中的畅所欲言,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跟着老师一起制作端午节的香包,最后互相赠送香包、粽子等端午节礼物,互相祝福“端午安康”,使得课堂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通过这一环节,课堂动起来了,学生既学习、运用了“把字句”,又对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产生了文化认同,留下了在中国学习生活的美好回忆。

4.第二课堂延伸

至此,端午文化的学习活动并非戛然而止。教学时间有限,课后活动无限。隐形的课程思政元素根植于课后活动中。教留学生包粽子,和他们一起吃粽子过端午,鼓励他们写写“端午安康”的汉字,向远方的家人和朋友致以端午节的问候,也进一步推广了中国文化。

适合对外汉语课堂中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有很多,例如可以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网络媒体、智能网络教育平台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分享教学和活动的内容,方式灵活多变,但都要有针对性地合理设计,从而达到最佳的思政育人效果。

根据我们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我們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必要的也是具有重要文化战略意义的。当然,这对我们对外汉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生命价值和人文精神等普世精神要素,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同时要避免传统的填鸭式的生硬说教,将课堂主讲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巧妙融合,结合中国文化和价值观,让学生进行交流、比较和思考。兼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更要突出当代优秀文化,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兼顾世界文化,自信地让留学生在与世界文化的比较中学习中国文化,以更新的视角吸引年轻一代的认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借由课程思政这扇窗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周海晏.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中国话语建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6).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

[5]荣霞.美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及启示[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36).

[6]李雪萍,马发亮.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问题及对策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4).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对外汉语文化传播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