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12-09 10:23戴泽阳徐爱军
重庆医学 2021年22期
关键词:低龄家庭医生社会化

刘 阳,戴泽阳,蒋 晗,徐爱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19 063.53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江苏省65岁及以上人口1 372.65万人,占总人口的16.20%,超过全国2.7个百分点。按照国际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7%),我国已全面迈入老龄化社会,江苏省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问题不容小觑。根据以往的研究来看,关于养老意愿的研究主体范围较为细化,如农村老年人、空巢老人、社区老年人等[1-3],鲜有将研究主体聚焦到年龄差异的低龄和中高龄老年人,而年龄增长作为不可逆的生命规律,年龄拐点的研究也证实老年人在70岁后失能率会明显上升[4]。因此,本研究从年龄差异的视角,分析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异质性,从而为满足低龄(60~69岁)和中高龄(≥70岁)老年人养老需求制订针对性的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数据来源于2018年8-9月“江苏省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的横断面调查资料,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有6个样本市(县、区),每个样本市(县、区)随机抽取5个样本乡镇(街道),每个样本乡镇(街道)随机抽取2个样本村(居委会),每个样本村(居委会)中随机抽取60户家庭,即共抽取江苏省6个样本市(县、区)、61个样本村(居委会,锡山区增加1个共11个居委会)、3 660户家庭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被抽中家庭的常住人口。本研究筛选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老年人样本数据,剔除缺失值和无效样本,共得到3 273个有效样本。根据个人情况调查及低龄、中高龄老年人分类标准[5]将样本分组为1 900名低龄老年人和1 373名中高龄老年人。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据以往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经验[2,6-7],与本文的数据匹配并整合,挑选出5类21个变量作为自变量:(1)个人特质类:性别、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居住地、人均收入、经济来源;(2)家庭环境类:婚姻状况、家庭常住人口、家庭总收入;(3)社区环境类:提供帮助者、是否享受过老龄服务项目;(4)健康状况类:是否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数量、近2周是否患病、日常生活能力、是否存在听力障碍、是否存在视力障碍;(5)风险意识:是否建立健康档案、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是否健康体检。养老意愿的界定:本研究的养老意愿是指个人对养老所产生的看法或想法,主要包括您最希望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根据养老资源的来源划分,我国目前有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3种主要的养老方式,后两者也被称作社会化养老[8]。本研究将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合并,统称为广义的社会化养老,将养老意愿分为居家养老和社会化养老2类。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tata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低龄和中高龄老年人养老意愿

在3 273名老年人中,选择居家养老、社会化养老的比例分别为89.25%、10.75%;低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的比例分别为88.68%和11.32%,中高龄老年人的分别为90.02%和9.98%。

2.2 低龄和中高龄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单因素分析

无论低龄还是中高龄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城乡分布、经济来源、人均收入、提供帮助者、是否签约家庭医生在不同养老意愿间有明显差异(P<0.05)。家庭总收入、是否享受过老龄服务项目、是否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数量、日常生活能力、平均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影响低龄老年人的养老意愿(P<0.05)。家庭常住人口、是否存在听力障碍、是否建立健康档案、是否健康体检是中高龄老年人养老意愿特有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1。

2.3 低龄和中高龄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低龄老年人中,人均收入、家庭总收入、是否享受过老龄服务项目、是否患有慢性病、日常生活能力、是否签约家庭医生对其养老意愿有影响(P<0.05)。高龄老年人中,家庭常住人口3个及以上、提供帮助者为亲属的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的概率较低(P<0.05),听力方面没有或轻度困难、中度困难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化养老(P<0.05),知道但未建立健康档案的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的概率是建立健康档案的老年人的2.313倍(P<0.05),见表2。

表1 低龄和中高龄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

续表1 低龄和中高龄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

续表1 低龄和中高龄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

表2 低龄和中高龄老年人养老意愿logistic回归分析

续表2 低龄和中高龄老年人养老意愿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居家养老在低龄及中高龄老年人中的比例分别为88.68%和90.02%,在养老意愿中处于绝对优势,这与唐启群、杨晓龙等[9-10]的研究结果一致,居家养老仍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当前,老年人养老面临诸多问题,庞大的老年人口,叠加家庭小型化的转型,都为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子女的工作压力,“重幼轻老”的观念,人口的流动大大削弱了家庭代际的功能。因此,家庭和社会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时,既要尊重老年人的自主选择权,又要发挥社会化养老的功能[10]。

相较于低收入人群,人均收入处于中低水平的低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化养老,这与张良文等[11-12]的研究一致,经济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选择社会化养老,可能是社会化养老作为一种有偿服务,经济支付能力会成为限制选择社会化养老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而相较于低收入家庭,家庭总收入是中低水平的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这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不一致[13-14],但与贺坤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的解释是低收入家庭中,中高龄老年人占比接近半数,其长期的生活照料消耗家人大量的时间,其护理带来的费用也减少了家庭收入,选择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人的压力,也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护理。中高龄老年人中,家庭常住人口3个及以上的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子女数越多,子女越有时间和精力为父母提供充足的家庭支持资源,从而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

是否享受过老龄服务项目对低龄老年人养老意愿有一定的影响,没有享受过老龄服务的更愿意选择社会化养老。提供帮助者的对象只影响中高龄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具体表现为提供帮助者是亲属的中高龄老年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一方面,定期接受老龄服务等专业化的项目释放了一部分专业照护的需求;另一方面,居家养老不仅可以使中高龄老年人获得家人的贴心照顾,更能获得精神上的亲情慰藉。贺坤、韩杨等[15-16]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果。

有无慢性病对低龄老年人养老意愿有着显著影响,没有慢性病的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相较于日常生活能力正常,失能的低龄老年人更倾向社会化养老。这与戴建兵、刘晓晨等[5,17]的结论一致。这是由于慢性病或者失能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的需求较高,作为刚需人群更倾向于社会化养老,从而获得专业人员的照护。值得注意的是,中高龄老年人中,养老意愿显著受到是否存在听力障碍的影响,听力障碍问题越严重,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性越大。这可能是因为老人躯体饱受病痛折磨,容易产生怀旧的心理,渴望得到子女陪护和情感的交流[18]。

本研究显示,未签约家庭医生但知道该服务的低龄老年人更倾向于社会化养老。这可能是知道但没有签约家庭医生的老年人对家庭制服务不了解,对家庭医生水平不信任,基层的医疗机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19]。知道但未建立健康档案的中高龄老年人也同样更愿意选择社会化养老。

基于上述的分析,居家养老在老年人养老意愿中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家庭养老资源不断匮乏的趋势下,社会化养老将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选择。值得关注的是,江苏省低龄和中高龄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年人设计不同的养老参与举措。应加强对低龄老年人的经济扶助,扩大老龄服务项目的覆盖面,不能忽视慢性病和失能的低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要重点关注空巢的中高龄老年人,加强社区对中高龄老年人特别是存在生理障碍的老人提供服务帮助。可以通过社区设计基础生活类服务方案,解决中高龄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满足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20-21]。通过健康档案和家庭医生等服务,增强老年人对于社会服务的认同感,进而打破对社会化养老的偏见。只有摸清不同特质的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才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需求中的共性和个性,提供恰当的养老服务。

猜你喜欢
低龄家庭医生社会化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有个头疼脑热先想到家庭医生”带来启示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家庭医生签约理 想照进现实
家庭医生 中国式签约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