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历程、组织特征与改革路径

2021-12-11 10:59郑荣奕蒋新革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0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改革路径发展历程

郑荣奕 蒋新革

摘 要 现代产业学院是促进产教融合的有效平台。纵观我国产业学院建设10年历程,其经历了起步试点、加速发展、提质培优三个阶段。基于实证研究发现,现代产业学院具有建设背景产业化、产权结构多元化、服务功能复合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等特征。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也面临建设策略模糊、治理体系滞后、育人模式僵化等问题。因此,要着力构建依链建院、院园合一;多元协同、共建共治;在园在岗、育训结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新路径。

关键词 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发展历程;组织特征;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 G5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0-0014-06

产业学院是以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区域产业能力为目标,整合地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的资源,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主,兼有学生创新创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继续教育等多主体、多功能深度融合的新型办学实体[1]。产业学院是当前职业教育最有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之一,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结果。2020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的出台,标志着产业学院建设进入新阶段。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从历史的角度厘清现代产业学院发展历程,从实践的角度探析其组织特征,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对症下药,构建现代产业学院新路径,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历程

产业学院起源于英国教育与就业部策划的产业大学,主要目的是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向企业和个人提供开放式的远程学习方式,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个人的就业能力[2]。我国产业学院不同于英国“产业学院”。学者覃晓航在1988年就发表论文提出“创建产业学院”,这是我国最早的“产业学院”概念[3]。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主要发生在最近10年。本研究依据产业学院建设标志性事件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将产业学院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步试点阶段(2012-2017年)

这一阶段以2012年前后广东等地区高职院校成立的“专业镇产业学院”为标志,其特点是以某一专业对接某一专业镇的产业需求,培养区域产业或行业发展需要的岗位人才。产业学院办学实践带动了国内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人们将“产业学院”看成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举办中国特色高职院校的现实途径[4]。我国产业学院建设先有实践探索,后有政策支持和理论支撑。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围绕这一国家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有效推动了产业学院试点建设。如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简称《决定》),提出“企业要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强调“各地的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区等要把职业教育作为重要支撑,推进产教融合机制建设”,国家正式把经济领域的混合所有制引入职业教育,把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区作为产教融合的主阵地。2015年10月,教育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简称《计划》),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念贯穿始终,部署了发展动力、发展模式等六个方面高职创新发展内容;强调“鼓励企业和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决定》和《计划》为探索建设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产业学院提供了政策支撑。

产业学院在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在政策支持下从自发实践向自觉探索转变。部分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办学特色,探索举办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专业镇政府或企业合作,按照“一镇一品”的模式,建设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和小榄产业学院[5],构建“镇校企行”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专业、产业、职业、学业、就业紧密相连、“专业与产业”“人才与市场”无缝对接,实现学校、镇区、行业、企业多赢。

(二)加速发展阶段(2017-2020年)

这一阶段以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标志。该阶段的特点是打破以专业学科组建二级学院的逻辑,以专业链(群)衔接区域产业链(群),形成满足区域产业链发展需要的人才链。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国办发[2017]95号,简称《意见》),要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同时强调“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建设正式写入国家文件,成为促进产教融合的国家策略。《意见》为高职院校依托优势特色院系或骨干专业,寻找产业学院建设的最佳契合模式,提供了目标愿景和行动指南[6]。此后,国家密集出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产教融合的系列措施。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要求“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强调行业企业的主体地位。201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号),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进一步强调四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作用。产业学院位于产业链、教育链与创新链三链的融合处和边界重叠区[7],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的重要方式,是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

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产业学院发展从局部试点向全国推广,产业学院数量迅速增长。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18年已经建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学院超过200个,覆盖20多个产业领域[8]。同时,相关研究成果快速递增,在中国知网以“产业学院”为主题搜索显示,2017年论文发表为9篇,2020年达到92篇,是2017年的10倍。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产业学院的内涵进行界定和阐释[9]。部分院校以“四链衔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以链建院、以链成院”的模式开展产业学院建设。比如,2018年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依托广州市教育局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合作共建的动漫产业学院,打造涵盖动漫设计(产业链上游)、动漫产品及影视产品制作(产业链中游)、动漫游戏产品的展览与营销(产业链下游)的人才培养链条[10],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有效破解广州开发区动漫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矛盾。

(三)提质培优阶段(2020年至今)

这一阶段以2020年颁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简称《建设指南》)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動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简称《行动计划》)为标志,产业学院建设进入国家级示范项目推动的新阶段,即“提质培优”新阶段。产业学院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由“数量”向“质量”转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围绕区域产业生态圈,打造人才生态系统。《建设指南》是教育部针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出台的第一部规范性文件,要求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旨在引导高校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为应用型高校建设[11]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建设指南》所指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对象是应用型高校,但对高职院校也具有很强的参照指引作用。《行动计划》提出“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强调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12],指出“研制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遴选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推动试点城市建设开放型、共享型、智慧型实训基地”,可以看出,国家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更注重以项目的形式整体推进。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对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健全多元办学格局,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13]。特别强调“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并对新时期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出了新的指向,鼓励职业院校“走出校园”,进驻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学院。国家系列重大文件政策出台,标志着职业教育和产业学院建设迈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的新阶段。

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在“双高计划”等重大项目的引导下,现代产业学院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部分高职院校对接区域战略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对标《建设指南》和《行动计划》,结合“双高计划”项目,探索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改革路径,建设模式更加灵活,产权结构更加多元,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紧跟深圳产业前沿、技术前沿,与行业领军企业紧密合作,2018年以来建设ARM智能硬件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等11个特色产业学院。专业群与世界500强企业强强联合,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建设高水平专业、开发课程标准、打造师资团队、设立研发中心、开发高端认证证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学校力推以企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将领军企业认证证书等用人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等融入课程内容[14]。又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校企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推进“一群一院一联盟”产业学院建设,推动产教共享资源、共建师资、共育人才。学校主动对接广东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依托二级学院与优势专业,先后成立化妆品学院、雷诺钟表学院、SGS测试学院、白天鹅学院等10个产业学院,促进跨界深度融合,增强办学活力,逐步改造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供应的整个链条[15]。

二、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特征

产业学院建设是广东高等教育推进特色发展的有效探索。“十三五”期间,广东高校瞄准广东省战略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建设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产业学院。2018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粤教高函[2018]102号)。同年,全面启动产业学院省级项目立项工作,2019年、2020年分两批遴选26个示范性产业学院,广东省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东莞理工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均围绕产业学院建设打造教学成果,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2017年,广东召开全国高校首次产业学院建设现场会;2018年,教育部在东莞召开第一次产业学院建设工作会议;2019年,教育部在广东省举办全国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现场会,产业学院建设“广东经验”在全国推广。

现代产业学院得到迅猛发展,彰显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关键在于其具有鲜明的组织特征。在众多的现代产业学院中,本研究选取当前受到关注的广州市开发区现代产业学院进行实证探讨。2018年,广州市教育局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共建全国首个产教融合示范区——“广州市产教融合示范区”。同年,组织广州市属公办高校在示范区组建7个特色产业学院。在此基础上,2019年组建了广州市开发区现代产业学院(以下简称“开发区产业学院”),在产教融合育人和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证研究表明,开发区产业学院之所以获得各界广泛关注,主要在于具有建设背景产业化、产权结构多元化、服务功能复合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等鲜明特征,这也是当前很多现代产业学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建设背景产业化

产业学院因产业需求而生,因产业发展而建。产业学院的生发逻辑是产业逻辑、教育逻辑和专业逻辑的有机结合[16]。从发展的角度看,产业学院发展遵循了专业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产业人才的点对点、链对链、面对面“点线面”递进式逻辑。随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某一产业点逐步扩展到产业链、产业集群,最后出现产业生态圈,产业需求的人才也由原来培养某一岗位人才逐步扩展到人才链,最后形成人才生态系统[17],产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也相应扩展到专业链、专业群,最后形成专业体系。见图1。

从实践的角度看,紧贴区域产业需求,主动服务产业发展,是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18年,广州市教育局组织广州市属公办高校精准对接广州开发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进驻广州市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共建了动漫游戏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区块链产业学院等7个产业学院[18],以专业链对接开发区产业链建设产业学院,有效推动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2019年,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等市属公办院校以共建“广州市产教融合示范区”为契机,以“产业学院建在产业园区,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为理念,进驻光宝(广州)科技园区共建广州市开发区现代产业学院。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形成人才链。精准对接广州开发区产业需求,以产品设计类专业群对接开发区产业链上游创意设计行业、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对接开发区产业链中游产品制作行业、商务类专业群对接开发区产业链下游营销服务行业,构建专业—产业学院—专业群—产业集群紧密结合的良性链条,实现依链建院、以链成院。产业学院培养的学生高度吻合开发区产业需求,毕业生在开发区就业比例超过30%。截至2020年,开发区产业学院累计培养毕业生7000余人,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8.5%,专业对口率超过80%,毕业生满意度超过95%。

(二)产权结构多元化

现代产业学院是以“利益相关者”为理论基础,融合地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等相关方建立起来的利益共同体。开发区产业学院共建的主体包括广州市教育局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广东轩辕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粤峰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支柱企业[19]以及光宝(广州)科技园区等。调动政、校、行、企、园多方力量,对接产业链多专业构成开发区产业学院,实现跨界融合协同育人,培养产业升级背景下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共设专业、共建基地、共培团队、共享资源、共创成果、共育人才”的“六共”协同育人机制。在开发区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广东轩辕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投入建设资金5000余万元,光宝(广州)科技园提供场地6万平方米,建设教育部教师实训流动站、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产教融合平台等11个实训基地平台,形成年容纳3500名学生的育人场所,有效解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速,升级周期加快,校内专业组织实践教学困难等问题。开发区产业学院学生规模由724人增至近4000人。目前进驻园区的企业近20个、职业院校20多个。

(三)服务功能复合化

产业学院不仅要有明确的产业服务对象, 而且要具有服务该产业的综合性服务功能[20]。开发区产业学院紧盯产业链条、企业需求、社会急需、市场信号、技术前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实现深度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以企业为主”的办学模式。建成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产教融合联合体,构建“政校行企园”五方联合投入共同建设的模式,实现双精准育人。以学徒班、创业班、工作室、项目组等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教学、项目开发、技术服务、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人才培养契合产业发展要求。构建“两制三育一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即推动现代学徒制、学分制的“两制”改革,落实对接产业发展的专业技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学生长远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三育人”,构建政校行企园多元评价机制,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开发区产业学院联合企业创新取得201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技术研发与应用优秀案例20强;首创无人机省级竞赛,并连续两届获得冠军;实现产业学院学生规模及毕业生在开发区就业连年翻番的目标[21]。近3年,学院获得教育部骨干专业、省高水平专业群、国家和省级基地等项目立项22个,专利授权122项,技术成果转化累计产值3.2亿元。

(四)治理体系现代化

协同利益相关方,構建现代治理体系是现代产业学院高效运行的关键。当前产业学院有“校企联合”“校园联合”“校行联合”“政校企联合”“政校行企联合”和“政校行企园联合”等合作模式,开发区产业学院是典型的“政校行企园联合”模式。开发区产业学院构建了受章程约束的,由政府、园区管委会、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产业学院理事会及治理体系,通过合同约定,明确育人主体权责和资源共享原则,制订有利于共享各方资源、发挥企业实践教学长处、激发企业育人内在动力、保障教学运行、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制度,共建共管,形成育人共同体,实现校企合作共赢长效机制。开发区产业学院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区别于学校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立企业副院长和基地副院长,区别于职业院校的教学副院长与学生工作副院长;设立秘书处、教产组与学工组,区别于职业院校的办公室、教务处与学生处;另外还设立大师工作室、创业基地、研发车间等。2020年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学院职教联盟”[22],推动126家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开发区产业学院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弱化高校行政管理职能,强化现代企业治理结构。通过政府指导和市场调节,构建“政校行企园”多方协同的育人共同体,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治理体系。

三、现代产业学院的改革路径

现代产业学院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获得快速发展,但也面临三大困境。一是建设策略模糊。部分院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思路不够开阔,“专业对接企业”校内建设产业学院的现象比较普遍,职业院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有待深化,“四链有机衔接”有待继续推进。二是治理体系滞后。部分产业学院的治理结构仍停留在“一体多元”,即职业院校为主体,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产业园区为参与者,泛行政管理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合作企业缺乏内驱力,没有真正做到共建、共管、共享,现代治理体系有待加快构建。三是育人模式僵化。部分产业学院仍然采取传统的“课堂传授”育人方式,从教室到教室,没有做到“育训”结合、“岗课赛证”相互融合。为此,要针对问题,加快改革,全面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策略:依链建院、院园合一

一方面,依链建院,以专业链(群)对接产业链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转变传统产业学院的建设思路,打破单个专业与企业建设产业学院的做法,紧紧盯住产业链条,紧紧盯住企业需求,以专业链(群)对接产业链,或以专业体系围绕区域产业生态圈,打造人才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高阶化发展形态的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入园建院,不断延伸职业院校办学空间。通过对“校园模式”“企业模式”和“园区模式”的产业学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园区模式”具有主体多、融合深、规模大、师资强等方面的优势,见表1。“园区模式”有利于发挥多方共建优势,有利于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有利于扩大产业学院学生规模满足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因此,要加大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力度,鼓励更多的职业院校进驻产业园、科技园、创新创业园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二)治理体系:多元协同、共建共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产业学院是由不同所有制主体共同投资举办的,要确保产业学院平稳有序运行,优质高效育人,必须建立校企之间密切配合、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而在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建立现代化的学院治理体系是重中之重[23]。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要构建以章程为根本、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施分权制衡治理,体现民主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国家要尽快出台推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着力解决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国有资产管理、产权流转、权益分配、干部人事管理等难题,给予产教融合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激励机制和相关税费政策,激励企业积极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三)育人模式:在园在岗、育训结合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产业学院的必然追求[24]。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要将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大赛、企业文化、岗位培训、生产案例、创新创业训练等内容融入课程,将学生岗位表现融入学习评价,将企业骨干融入教学团队,创新双师指导、工学交替的“岗课赛证”相互融合、在园在岗育人模式。另一方面,要以项目为驱动,以成果为导向,以1+X证书标准为核心,校企共建“课岗融合”的课程体系,推动企业生产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三是以学徒制、创业班、工作室等形式开展“课岗融合”在园在岗教学,切实解决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促进人才培养契合产业发展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18]蒋新革.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24):30-34.

[2]郑琦,产业学院:一种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办学模式[J].成人教育,2014(3):62-64.

[3]周红利,吴升刚.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演化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8):65-69+74.

[4]张艳芳.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历史缘起—现实困境与未来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9(13):40-44.

[5]中山成立首个“互联网+”产业学院[EB/OL].[2016-12-26].http://news.163.com/16/0826/06/BVCIQ7HR00014SEH.html.

[6]赵哲,邓丰.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研究的逻辑解构与突破向度[J].现代教育管理,2020(7):101-107.

[7]蒋新革.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0(1):123-127.

[8][19][22]蔣新革,等.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路径——以“入园建院、育训结合”为特征的产业学院育人模式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1:29.81.84.

[9]朱跃东.高职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之惑与应对之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1-67.

[10][17]李海东,黄文伟.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发展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20(3):23-28.

[11]探索建设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 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联动发展[EB/OL].(2020-08-28)[2021-06-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08/t20200828_481670.html.

[12]金炜.新时代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逻辑、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5):28-34.

[13]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 扎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2021-10-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110/t20211012_571650.html.

[14]刘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等领军企业共办特色产业学院探路双元育人——跳好校企深度协同育人“双人舞”[N].中国教育报,2020-06-22(1).

[15]欧阳育良,吴晓志.政府有效介入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64-69.

[16]高鸿,赵昕.基于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21(4):33-38.

[20]邵庆祥.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4):44-47.

[21]校宣.产教融合塑匠心 创新发展育英才[N].中国教育报,2021-05-27(10).

[23]郭雪松,李胜祺.混合所有制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20-27.

[24]蒋新革.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0(1):123-127.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y College: Development History,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form Path

Zheng Rongyi, Jiang Xinge

Abstract  The modern industry college is an effective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10-year his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s in China, it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initial pilot,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modern industry colleg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diversified property rights structure, complex service functions, and modernized governance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modern industry colleges are showing a trend of rapid development, but they also face problems such as fuzzy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lagging governance systems, and rigid education models. Therefore, a new path of constructing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is recommended: building industrial colleg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industrial park, collaborating diversely and constructing and governing synergistically, and educating and training collaboratively in the industrial colleges and on the internship position.

Key word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dustrial colleges; development process;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reform path

Author  Zheng Rongyi,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 Business (Guangzhou 511442); Jiang Xinge, professor of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 Business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改革路径发展历程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