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农业合作形势及促进策略研究

2021-12-13 01:48高忠坡哈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黑龙江粮食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俄农产品俄罗斯

□ 高忠坡(哈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引 言

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不仅各种农业资源丰富,粮、肉、菜、果、鱼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也是稳居世界第一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66949万吨(13390亿斤),实现“十七连丰”。这些成绩的取得十分不易,虽然我国耕地总面积位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之后,排名世界第四,但平均起来不足1.3亩/人,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4.8亩的27%,664个人口密度较大市县甚至不足0.8亩/人[1]。可以说中国依靠全球7%的淡水资源和8%的耕地,养活着全球20%的人口,粮食安全形势严峻。鉴于庞大人口基数与有限耕地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我国不得不另辟蹊径,通过积极开展对外农业合作来保障国家的农产品供应安全。

与我国农业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不同,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所有资源都能自给自足的国家,尤其是各种农业资源极为丰富。以耕地资源为例,俄罗斯目前能有效利用的耕地面积就达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仅为一成,且尚有大量未开发的荒地,人均耕地面积远远高于世界人均耕地水平。据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数据,目前全俄人均耕地面积近13亩,是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的10倍,西伯利亚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更是超过14亩,相当于中国的12倍。

中俄是山水相依的友好邻国,地缘优势突出,发展农业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中美大豆贸易角力,中国耕地不足问题凸显,农饲原料安全供应形势严峻,亟待从俄罗斯等睦邻寻求战略支撑[2]。反观俄罗斯,乌克兰危机以来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体制裁、石油价格低迷的影响,俄罗斯经济缺乏内生增长动力,亟待找到突破西方经济围堵的突破口。此时深入开展中俄农业合作,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研究,通过分析中俄农业合作的必要性,找出两国开展深层合作的有利条件;分析中俄农业合作的有利和不利形势,找出阻碍合作的影响因素;最后,在以上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中俄开展农业合作的有利条件

(一)地缘优势明显

中俄两国陆上共同边界达4000多公里,互为对方最大邻国,数量众多的边贸口岸分布沿线,为两国农业合作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低廉的运输成本。黑龙江、吉林两省是我国东北地区全方位对俄合作的重要通道,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仅一河之隔,有着相似的区位和土壤、气候条件。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多边公路口岸、满洲里—外贝加尔斯克国际公路口岸、室韦—奥洛契双边公路口岸、黑山头—旧粗鲁海图双边公路口岸、嘉荫—巴思科沃公路口岸、同江—下列宁斯阔耶公路口岸、饶河—波克罗夫卡公路口岸、萝北—阿穆尔泽特口岸等有多年边贸互市传统,组成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较完善的公路体系;中俄同江—下列宁斯阔耶铁路界河桥将我国东北地区铁路网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铁路网相联通,形成了便利的铁路交通体系;俄远东地区早已形成便利的对外贸易海运交通体系,有符拉迪沃斯托克、东方等著名对外贸易海港。截至到2020年底,黑龙江省的25个一类口岸均建立了对俄农产品出口的专门基地[3]。

(二)农业资源优势互补

中俄开展农业合作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在于各种农业资源的优势互补,中俄开展农业合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能够达到互利双赢的结果。主要体现在耕地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科技、农业产品种类等几个方面。

1.耕地资源。中国虽然国土面积广大,但是耕地资源质量不高、数量相对不足,人均耕地资源不足全球人均耕地资源的三成。而俄罗斯与此相反,人口只有1.46亿,可用耕地资源总量达4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也比我国大得多[4]。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均耕地资源优势尤为明显。中俄两国在耕地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正好弥补了我国在人均耕地面积上的缺陷。

2.农业劳动力。中国人口众多,农业劳动人口长期处于过剩状态,农业劳动人口从业素质高且价格低廉。与此相反,俄罗斯人口近年来处于萎缩状态,且大部分集中于国土的欧洲部分,占国土面积一半的远东只有一千万人口,农业劳动力资源极为缺乏,且劳动技能水平低、成本高。故中俄在农业劳动力方面也具有互补性。

3.农业科技和装备。我国在农作物精细种植,农产品保鲜、存储技术方面也可弥补俄罗斯的短板,中俄农业科技的交流可以减少俄罗斯农产品的损耗与浪费。农机装备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与俄罗斯相比具有后发优势。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长期停滞,农机陈旧且技术更新慢,故两国可以在农业科技和装备方面实现优势互补。

4.农产品种类。中俄属于不同的气候带,农产品种类和产量差异较大。中国所处区位较为温和,生产多种瓜果蔬菜,而对俄罗斯种植的粮食作物有进口需求。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地区,作物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小麦为主的大宗粮食作物,对中国产的蔬菜水果类农产品需求旺盛。

(三)两国互信加深

2001年10月27日,中俄双方签订《中俄睦邻友好条约》,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两国政府的共同推动下,新时期中俄关系升级为“平等信任、互相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3年两国同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是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集中反映,在面对国际共同威胁的情况下呈现出典型的“抱团取暖”特征。国际环境瞬息万变,中俄两国面临众多利益共同点,在两国人民的共同推动下中俄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两国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5]。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其中农业领域合作是巩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农业合作在两国政府层面也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

二、中俄农业合作的有利形势

进入新世纪,中俄各领域合作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农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在此背景下不断深化,已从八九十年代自发分散的区域传统贸易,发展为现在的涉及农产品贸易、农业产业投资、农业科技交流、农业劳务输出等诸多方面的规范、有序的跨国农业合作。

(一)合作政策规划不断完善

2009年,两国先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这一长期性质的区域合作规划为中俄开展包括农业合作在内的诸多领域合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2015年由我国制定出台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获得俄罗斯方面的积极响应,致力于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创建中俄农产品贸易、优势农业技术交流、农业投资合作大平台,中国方面希望借此机遇鼓励深化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等六大经济走廊的农业贸易投资合作。2018年年11月7日,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框架下,两国继续布局相关农业发展规划以推动两国边境地区的农业合作,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创建一批中俄农业合作综合体,合作领域涵盖粮食、渔业、油料加工和畜牧养殖,合作地域主要包括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和中国东北。《大豆、玉米、大米等农产品检验检疫要求修订协议》以及《关于中国允许进口俄罗斯粮食和油籽及其副产品产品名录和进口规模议定书》等政策文件的陆续修订和签署为提升俄罗斯农产品对华出口提供了具体的政策支持。2019年度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时,双方也表示将在农产品准入、检验检疫、交通物流、农业投资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两国合作,同时从制度建设上为双边农业的深入合作奠定基础。

(二)农产品贸易种类越来越丰富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传统种类集中在以小麦为代表的传统大宗粮食商品、水产品、油籽、坚果、植物油,以及蔬菜、水果、畜禽产品、饮品等。其中,中国主要向俄罗斯出口后者,俄罗斯主要向中国出口前者。俄罗斯对华水产品出口占比较大,从海路运输的冷冻鱼占俄罗斯对华食品出口的70%。另外,中国木材需求在我国全面停止大兴安岭等林区的商业性采伐后出现极大缺口,近些年对木材进口的依存度接近50%,而俄罗斯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并且质地优良、价格合理,是弥补我国木材短缺的不二之选。因此俄罗斯成为中国重要的木材来源国,中国每年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数量相当巨大,成为继石油、天然气之后的又一大宗进口原材料商品。大豆是重要的农业基础原料,食用油、饲料和直接食用消耗量巨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国内80%以上的大豆消费依赖进口,每年大豆进口总量达1000万吨左右,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来自美国。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大豆供应的波动成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饲料安全的重要问题,而俄罗斯气候和水土条件十分适合大豆规模种植。为实施大豆来源多元化战略,保障国内供给稳定,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大豆消费需求,今后一段时间亟需加强与俄罗斯大豆产业合作,拓宽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贸易伙伴。最后,俄罗斯的畜禽养殖业相较我国发展缓慢,中国企业通过与俄方合作实施饲料种植和畜禽养殖业一体化发展,畜产品贸易量逐步增大,较好的满足了俄国内肉类和奶类产品供求缺口。

(三)农业合作领域和地域扩展

种植业合作是中俄农业合作的传统领域,如近些年出现的“粮食返销”合作模式,其本质是中国企业租种俄罗斯土地,由中方派遣农业劳动力赴俄种植农作物并采用俄罗斯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生产的农产品产量大、品质高,返销回国内后受到热捧[6]。也有在当地建设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并在俄国内进行销售。这种合作模式仍是传统的种植业合作。但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在俄罗斯投资的中国农业企业已将产业链从农作物种植逐步推进到贸易、加工、科研、服务、仓储物流等多环节上,从早期的初级产业链建设逐步推动实现产业链的完整建设。对具体农业产业项目进行的投资,已涵盖了农产品的生产、收储、加工、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开展农业合作的地域,从传统的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扩展到奔萨、伏尔加格勒等俄罗斯内陆腹地各州,随着两国合作的不断深化合作地域不断拓展延伸。

三、中俄农业合作现实困境

(一)存在舆论压力

中国开展对外农业合作的根本原因,一是帮助所在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升农产品保障能力,造福当地人民;二是尝试在国外租赁耕地种植农作物,以保证国家的粮食和饲料供给安全。俄罗斯国内的一些无端猜想和不信任言论势必将会对两国正常的政治、经贸合作造成一定影响。俄罗斯一些媒体和政客将新“农业殖民”和“人口扩张”的帽子扣在中俄农业合作上,恶意宣传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俄罗斯民间部分人在这种不良社会心理影响下,排外心理非常严重,质疑甚至蓄意破坏正常开展的中俄农业合作,采取严格措施限制中国对俄农业劳务输出,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高度警惕并严格审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国正常农业合作。

(二)农业合作规模和水平低

现阶段中俄农业合作水平还比较低,合作的规模也比较小,尚处于起步阶段。2018年,商务部《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同期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为1371.5亿美元,而当年中国进口自俄罗斯的农产品总额才刚突破30亿美元,为32.07亿美元,所占比例仅为2.34%,可以说是规模小、层次低。以粮食为例,目前中国仅位居俄罗斯粮食出口国第13位,尚未进入前10[7]。另一方面,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品种多为原字号产品,产品加工程度、附加值都很低,贸易中的农产品种类也比较单一。俄罗斯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多数为未深加工的初级产品,高质量、精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少。最后,农业科技方面两国的合作也是形式大于实质,停留在低水平状态。一方面中俄农业科技合作真正进入到两国农业生产实践的成功的应用性技术很少;另一方面我国农机水平较俄罗斯虽然先进,但专门针对俄罗斯农业特点开发的、适合大面积作业的农机产品研发落后,无法满足俄罗斯农业发展的要求。

(三)农业合作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国情不同,俄罗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长期投资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相较我国要差很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等辅助服务设施发展落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该地区面积广大但人口稀少,耕地缺乏水利灌溉设施,土地开垦成本很高,企业开展农业合作的前期投入很大。产出粮食后本地市场容量有限,中国企业在俄罗斯本土生产的农产品需要出口外销,但远东的公路、铁路破败不堪,运费极高。我国每吨货物的铁路运输成本为每千米约0.15元,公路约每千米0.2-0.4元,而俄罗斯分别是1.7元和7.4元,远远高于我国,抵消掉了农业企业大部分出口效益。阿尔泰边疆区正是因为地处边远,铁路运输成本高,使得其粮食走不出狭小的地区性市场。

四、促进中俄农业合作的对策

(一)增强政府和民间各层级沟通

中俄农业合作的不竭动力来源于人民,最终成果也是为了惠及两国人民。针对民间出现的一些质疑中俄农业合作的声音,我国要以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准则,利用媒体和民间组织在内的“窗口”多阐述解释中方的用意、多宣传中俄两国密切的“伙伴关系”、多展示中俄农业合作互利双赢的成功案例,用说服教育的方式积极引导舆论,打消两国人民的顾虑,以此助推国家印象的提升,在俄罗斯民众心中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具体操作上,应加强中俄政府、两国智库及民间各层级沟通,建立有效的政府间磋商机制,从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进一步加强两国人民的互信和友谊,关注两国农业合作中相互的疑虑和需要,积极打造农业合作样板工程,为两国开展农业合作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减少合作障碍。

(二)积极参与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俄罗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物流、仓储、运输体系等涉农配套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我国,由于技术和设备不足导致的农产品浪费严重,这一问题在俄远东地区尤为显著。俄东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而中国在世界上素有“基建狂魔”之称,具有丰富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经验,故中俄可以在该领域开展良好的合作。具体操作上,可以借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建设基金等投融资平台,积极鼓励我国企业或俄罗斯企业通过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贷款融资参与俄远东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中俄开展规模大、层次深的农业合作提供良好基础设施条件。

(三)加强中俄农业科技合作

中俄两国在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装备方面互补性强,形式多样、多种渠道的农业科技合作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在两国间的优化配置。加强中俄农业科技合作是未来增加两国农业产出和农产品贸易量的重要途径。两国政府应以农业科技合作为突破口,促进两国农业科技合作研发与创新,深入开展农业高层次技术人才交流,推动中俄两国农业技术和先进农业设备的进出口,实现互惠互利。如,在加强两国农业科技理论交流的基础上,多多引进和落实已有成熟农业生产技术,消化改良后使其落地生根;建立专门的农业专家联合机构,让两国学者有个充分交流的载体和平台。此外还要特别注重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让两国人民尽快看到合作带来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中俄农业合作顶层设计和落实

为从宏观层面更好地推进中俄农业合作,除充分利用好现有两国领导人签订的合作意向草案和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之外,中俄双方农业、海关、交通、科技等主管部门还应共同协商、发挥协调作用,加强中俄农业合作的顶层设计,对农业合作给予宏观指导。地方政府要认真解读国家层面对俄农业合作的顶层设计并制定出具体的落实办法,落实好两国已签订的各项农业合作政策、协议,让规划最终落脚到重点细分领域、重点集聚区和重点项目上,正确地指导地方企业开展对俄农业合作,从而深化中俄双方在动物卫生、农业投资贸易、农产品货物通关、农业科技、植物疫病防控等领域的全方位务实合作。

五、结论

中俄是山水相依的友好邻邦,由于地缘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互补优势及互信加深几个方面的原因,中俄开展农业合作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明智之举,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当前中俄农业合作呈现出合作政策规划不断完善、农产品贸易种类越来越丰富、农业合作领域和地域扩展的良好形势,这是两国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存在一定舆论压力、农业合作规模和水平低、农业合作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现实困境,但可以通过增强各层级沟通、积极参与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俄农业科技合作及顶层规划设计等方面促进中俄农业合作的开展。

猜你喜欢
中俄农产品俄罗斯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强强联合!中俄将在航天领域深度合作
农产品争奇斗艳
另辟蹊径
穿越新丝路——渝新欧暨中俄两河流域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