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之路的探索——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为例

2021-12-13 01:48向谭凤姚志宽
黑龙江粮食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巴东县巴东土家

□ 潘 妮 向谭凤 姚志宽 高 燕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农村地区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机制。巴东土家族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典型少数民族聚居区。近年来,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着力实施乡村文化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一、乡村文化振兴取得的措施及成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文化需求。新时期的广大农村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舞台,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因为其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成为了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落实保障义务教育,狠抓控辍保学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事业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中之重。截至2019年,巴东县拥有各类学校89所,在校学生50423人。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全县覆盖,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百分比高达95%,这说明巴东地区已经建立较为全面的教育保障体系。2013年,县委县政府兴办特殊教育学校,切实给予特殊群体享受平等教育资源的机会,确保教育系统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二)篆刻民族文化基因,传承土家文化经典

巴东县作为土家族居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渗透于建筑结构、饮食医疗、日常习惯之中。它们具体分为民族语言、地方戏曲、土家舞蹈、历史传奇、民间故事、薅草锣鼓、劳动号子、山歌民谣等八大类。

巴东皮影、堂戏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逢巴东百姓婚嫁、寿辰、乔迁等喜事便登堂演出。巴东沿渡河综合艺术团的成员每年在神龙架、巫山等地演出;易丙宣、费天凤二人传承巴东堂戏多年,至今已免费授徒400余人;田若兰的土家山寨织锦工艺公司基本实现“西普兰卡”机械化生产。目前,全州已有6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人,其中58人被授予“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的称号。此外,地方积极创造条件,推出非遗文化节、惠民演出季等系列文化活动,让民俗文化以更普遍的方式走进家家户户。

(三)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旅游作为振兴乡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已在我国发展二十余年。现今乡村旅游在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全盛时期。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大众的旅游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消费热点从都市逐渐转向乡村。基于此背景,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发展与巴东县土家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平衡,是实现巴东县土家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土家服饰“改土归流”后,男女服饰多为满襟款式,绣工精致,极具民族特色。土家特色菜众多,土家酱香饼甜中带绵,辣而不燥;炕洋芋香甜可口,入口即溶。土家民居以吊脚木楼闻名,该建筑多以木为结构、青瓦为顶。境内有各类文物点300余处,长江三峡淹没区文物保护出土文物1万多件,政府公布的省级保护单位8处、州级保护单位11处、县级保护单位111处。巴东县特色鲜明的土家族文化,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拓宽了思路,使得巴东县的旅游产品在游客群体中更具吸引力。

乡村旅游有效打破了偏远地区与发达城市在空间上的阻碍,利用现代媒体的数字化发掘与宣传,使得优秀的土家族文化得以传播,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激发了当地人对土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得土家族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巴东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振兴的瓶颈

(一)文化产业核心人才年龄偏大,数量不足

田崎醇之助曾说:“社会无论如何变化,构成经营的各种因素当中,没有比人更宝贵的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这两者因素无法被满足,那么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便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目前巴东堂戏已知的传承人大多为“70后”,与年轻学生交流时存在障碍,部分传承人对多媒体教学设备感到陌生,致使学生无法更加客观全面地学习传统文化。

2018年5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显示,恩施州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仅有7人,文化产业核心人才数量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巴东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

(二)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与传承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一定矛盾

巴东地区少数民族旅游业日趋火热的同时,随着外来文化的大量进入,传统土家族文化不断被弱化乃至同化,衣食住行乃至语言文字等固有习俗被逐渐冲淡。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和需求空间不断被压缩,为迎合市场的需要,使得一些民族文化价值观发生偏移。在商品买卖中,出现了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等不良现象。将乡村旅游模式与土家族文化协调融合发展,是实现物质基础与精神传承并行的重要推手。

(三)地形地势限制部分地区文化经济双发展

湖北巴东土家族位于110°20'00.00"E~31°02'00.00"N,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溶洞洼地众多,土家族人大多居住在山内高岭,自治州内部分地区发展或深受地形地势限制。

以鱼木寨为例,它是一个在小台地上的村寨,处在鄂渝交界之地,四周悬崖峭壁,只有一条沿山脊的小路连接外面,最窄处是寨门口,大约2米的宽度,山寨内部大多为陡峭石梯。“旅游之后”公众号曾这样描述鱼木寨:“从出发地到寨子来回共计5~6小时,我们去的时候能看到一些开发痕迹,如入口处的景区导览图和零零散散的指示牌;但更多是一派荒芜,整个村子人家不多且几乎不见青壮年。”在巴东县,许多古寨村落有着和鱼木寨相同的困境。这样的地区无法留住年轻人,无法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地区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三、恩施土家族民族文化振兴与发展的出路

(一)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品牌IP

少数民族文化是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这个旅游黄金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各大地区开始转变和拓展旅游营销方式。

2019年4月4日,恩施州旅游和文化局发布了恩施州首个文旅IP“恩施王老虎”,这是一款以“来源于恩施、对文化旅游有代表作用,适合互联网传播,可延展性强”为IP基因设计的卡通形象。从品牌层面来讲,品牌IP以低成本高互动与互联网技术相嵌合的特征,直击旅游营销要点,日益成为构成城市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品牌IP巨大的延伸创作空间,使得品牌营销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二)因地制宜,以社会效益为主,旅游经济与文化资源两手抓

乡村振兴是一项综合工程,不能只以发展经济为目的,以GDP增速为准绳,在战略政策的双重支持下,要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对于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我们可以综合其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2014年,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院在恩施地区发现了15种特色民族药用植物,为土家族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不适合开发但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相关高校和政府可在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前提建立生态大学联盟,对当地的民俗、建筑、植被等资源开展跨学科研究,为学生提供在自然环境中亲身实践的机会。

(三)紧跟数字浪潮,为土家族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

以数字媒体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然成为世界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数据和文明的结合必然会给民族文化的继承带来更多活力与期待。

猜你喜欢
巴东县巴东土家
王银成 情系三峡 心念巴东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关于农业产业扶贫的简单思考
往事
风情风光都醉人
湖北巴东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调查分析
巴东县野三关基地单元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及施肥策略
巴东县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