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

2021-12-16 07:58塔依尔·吾拉音热依汗古丽·阿巴拜克日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大学生

塔依尔·吾拉音 热依汗古丽·阿巴拜克日

摘要:本文基于实践育人理念,分析了大学生日常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践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学,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践育人理念   大学生   日常行为   养成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但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低素质的情况。可见,大学教育不能只重视知识理论的教学,还要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因此,高校要针对大学生日常行为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将理论知识培养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大学生活中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促使大学生全面成人、成才。

一、大学生日常行为存在的问题

1.经济利益至上

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形成了过于看重经济利益的社会环境,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影响,在与教师和同学相处中表现出功利性过强。如一些大学生在教师面前过于表现,将社会中的不良行为带到校园中来;一些大学生认为朋友就是利用的,在面对利益问题时,经常会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朋友间的真挚情感逐渐变少;一些大学生具有享乐主义的倾向,在消费方面经常超出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产生经济欠款,在个人无法偿还欠款,又不敢与家长说明情况时,选择违法的途径解决问题,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一些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缺少正确的价值指引,没有合理的职业规划,只认为“工资高的工作就是好工作”。

2.态度懒散,缺少规范

部分大学生缺少行为规范的指引,在思想上追求个性和解放,在行为上表现出我行我素,缺少集体观念。特别是在开展大学生活动时,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缺少集体荣誉感,导致许多活动因为参与人数过少而无法顺利开展。在日常上课时,部分大学生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极其缺乏纪律性,有些大学生更是将旷课作为一种荣誉,认为“没有旷过课就不算真正上过大学”。传统教育体制让大学生认为考取大学之后人生的任务就算完满了,并不能真正理解上大学的含义,在思想上陷入了一种空虚的状态,缺少目标性和方面性。尤其是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普及后,大学生除了上课时间,便躲在宿舍打游戏、玩手机消磨时间,对学习的态度比较懒散,只有在期末考试时才会进行考前突击复习,平时很少学习或者去图书馆。

二、实践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策略

1.开展思想教育,强化政治指引

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指引,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丰富大学生的思想理论知识,让大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建设,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同时,教师要提升大学思政教学的趣味性,让大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获得理论知识,增强自身的理论修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大学生树立榜样。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如校园环境大清洁、爱心公益捐赠等,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校园内形成广泛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的认可度。

2.加强行为管理,做到长期坚持

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要建立适当的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如针对大学生迟到、早退的现象,高校要设置严厉的处罚制度,可与学分制度相结合,如果大学生遲到、早退超过一定的次数,就要扣除相应的学分,以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另外,高校管理规定还要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如在一学年内规定大学生参与不少于多少次的校园活动,并将其计入学分。高校要提高校园活动的质量,保证学生参与活动后确实能够得到锻炼,而不是流于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制定行为规范后,高校辅导员要承担监督的职责,管理好本专业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3.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提升职业素养

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大学生积极面对和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更加清晰地把控自己的人生,更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确立奋斗的目标,提升自身的专业实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毕业之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同时,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全面分析和评估自己,多与心理咨询教师交流自己的职业问题,让心理咨询教师为自己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也可以选择一些职业类型量表进行专业性测量,对自己的性格、能力、气质等方面进行专业评估。大学生要确立长期和短期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将这些发展目标转化为生活中可以实践的具体任务,设置更加具体化的实现方案,制定出每一周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另外,高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不能只针对即将毕业的年级,对刚入学的大学生也要开设职业规划的课程,让大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开始思考自身的职业发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增强长远意识。

4.课内外实践相结合,提升思想意识

由于大学生长期身处校园,对社会的认识比较间接、片面,缺乏对社会情况的真实了解。因此,高校可以在教学中增加实践内容,增加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不仅如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情况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如针对师范专业,教师可以增加更多的模拟授课机会,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调动大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在课下愿意花时间备课,学习讲课技巧。教师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到中小学校观摩和考察,让大学生了解到整个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展开流程,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加强行为管理、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课内外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让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党洁,植子伦.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山西青年,2019(1).

[2]吕培,牛刚.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长江师范学院“彩虹之家”市民学校为例[J].科教文汇旬刊,2018(7).

[3]郎茜,龚晨.基于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J].考试周刊,2018(88).

[4]蒙柳.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0).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

猜你喜欢
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大学生
小学生命教育策略研究
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农村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