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育人模式变革中的因材施教方法探究

2021-12-23 14:49杨茜
成才之路 2022年3期
关键词:同理心换位思考联想

摘 要:对教育现代化育人模式变革中的因材施教方法进行探究,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护学生旺盛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求知欲,提高育人质量。教师要通过换位思考来实现因材施教,通过参与感与同理心实现因材施教,通过课程的纽带作用实现因材施教,通过鼓励质疑与激发想象实现因材施教。

关键词:换位思考;同理心;主动性;联想;想象;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3-0126-03

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面对育人模式的变革,教育者应在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上有更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应学会换位思考,用“同理心”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好学生旺盛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育现代化下的理论视角与带给教育者的思考

教育现代化正在从教育中“物”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转变,从上级规划部署、各层面分化落实现代化向协作互助、合力共赢的现代化转变,从体系、理念、宏观的现代化向实践、行动、呈现的现代化转变。

教育者所强调的“因材施教”,现代教育所关注的“以人为本”,其实都是这种转变的呈现机制。我们教的是“人”,无论采取怎样的教育引导方式,都必须先关注“人”,只是一味地强调外部条件发展的教育现代化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现阶段,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教育发展不充分与不均衡。面对各区域、城乡、校际间的差异,面对生情、师情、学情的差距,面对教育目的与社会需求的不同步,面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急需既能立足当下,又能着眼未来的新时代教育模式。

二、教育现代化育人模式变革中的因材施教

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育人模式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教育者应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综合能力,努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每个教育者都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学生,尝试过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或许也曾抱怨过“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一届不如一届”。教育在飞速发展,育人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该怎样实现“因材施教”,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这是必须引起教育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1.通过换位思考来实现因材施教

学区和学情的变化,导致一段时期以来教育者所面对的学生家庭状况不一,其中一些学生来自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也有父母在国外或在外地工作的,也有父母工作忙无暇照顾孩子的,从而导致更多的孩子由其他长辈监护。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要么性格孤僻难以接近,要么专横跋扈唯我独尊,要么敏感易怒、浑身是刺,要么没有担当找借口,要么娇生惯养。而长辈们大多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尽量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往往忽视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这样的孩子到底该怎样教育和引导,这是让教师最伤脑筋的问题。要让这样的孩子信服,教师就要了解他们,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在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时,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注意方式方法。在让他们改正错误时,要适时肯定他们的优点,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公平公正。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大都会以实际行动关心学生,经常与学生谈心,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以赢得他们的信任。在班级,生生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但凡有摩擦发生,双方都会理直气壮地指责对方,仿佛道理都在自己一边。面对不同的生情,不同的境况,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矛盾冲突,引导学生遇事从自身找原因,凡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努力营造和谐、融洽、团结、温暖的师生、生生关系,正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来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把这个“支点”立在“学生活动”上。课堂是学生每天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借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育内涵深刻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加以引导,这也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例如,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数学教学中的交流研讨活动、理化课上的探究实验、政治课上的时政讲堂、历史课上的古今论坛,还有不同主题有针对性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这些教育教学活动都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师只要能结合班级或学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就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这种针对学生特点和心理现状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做法就是“因材施教”。在活动中,教师进行换位思考,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开展不同的活动,在寓教于乐中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守护学生成长。

教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学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更是丰富多采。作为教师会面临很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充分利用教学活动课这一形式,努力提高育人实效是十分必要的。

2.通过参与感与同理心实现因材施教

随着教育飞速发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主题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怎样的教育活动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切实起到教育效果呢?一般来说,教育活动要想深入学生心灵,不仅要具体、新颖、有趣,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实际,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开展一些特色活动,这既能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与情感,又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比如,教师可在综合实践课和劳动技术课上带领学生包饺子,全程都由学生自己动手。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认识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懂得珍惜与付出。又如,在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政治课上,教师可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各种植物,通过网络带领学生“云游列国”,通过收集、整理资料,组织学生开展时政热点问题辩论等。在选择活动主题、内容以及形式时,教师只要以“同理心”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符合学生认知程度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活动,学生就一定会积极参与其中,也一定会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每个学生都是可塑的,都有闪光点,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发现、去调动、去激励,如何结合他们的特点与需求因材施教。

3.通过课程的纽带作用实现因材施教

在育人过程中,因材施教必须立足于现有的教育体制,寻求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因此,教师可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日常教育管理有机结合,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推进,使优秀传统文化回归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今,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许多学校都在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编制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开设校本课程。萧红中学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赏析课”已经形成规模。课程以《三字经》为引,从《弟子规》入手,用《德文训》贯穿。具体实施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布置学生预习指定的《弟子规》内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收集相关资料,并结合实际生活和身边的事例,谈一谈自己对《弟子规》的感悟和体会。这种由浅入深的研读活动,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并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从身边事物展开思考,能让学生的观点和感悟有所依托,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激发学生想要分享与表达的愿望,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相互借鉴。这种以课程为纽带的渗透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因材施教。

4.通过鼓励质疑与激发想象实现因材施教

当前,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然而,课堂上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情况似乎依然严重。每当我们针对一篇课文、一道几何题、一个化学方程式、一组物理实验、一首古典音乐、一个阅读语段问学生有没有什么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几乎只有一个:没有。而就是这些没有丝毫问题的内容,在测验中却往往会出现错误。面对这种现象,每个教师都曾扪心自问过:是我没有把文章讲透?是我的解题方式让学生无法接受?还是我的教学风格无法吸引学生?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主动问问题,不会问问题,也不提出问题呢?其实,一直以来,不是学生们不会问问题,而是教师没有给他们创设一个可以发问、可以任他们思维自由发挥的空间。不是学生难教,而是教师没有找到“教”的方法。

育人模式发展至今,所谓的因材施教,其实早已不光是要考察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更要看教师能不能真正信任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有给学生自由翱翔的天空,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此,教师要通过鼓励质疑与激发想象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今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正逐渐成为课堂的核心。教师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互动效果、学生的反馈和质疑效果。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把学生的自主参与度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正是因为教师总是怕学生会“做不到”而不敢放手,学生才会因为“想不到”而不会发问;正是因为教师总是怕学生会“说错”而包办代替,学生才会因为“怕说错”而不敢发问。为此,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平等、自由阐述思想的空间,不断引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去发现能吸引他们注意、启发他们思维的问题,继而激发他们求知与探索的欲望。这样,学生不仅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还能学到更多新的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一刻,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那一刻,教师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育人”的真谛。

在育人模式变革与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有真正突破自己的“教育观念”的枷锁,用欣赏、思辨、质疑、鼓励、探究等方式去平等、坦诚地面对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打破“教”与“学”的界限,实现课程德育功能,体现“因材施教”,发挥“教学”“德育”双育人的合力。

三、结语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动手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去操作示范;给他们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去表达观点;给他们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去质疑探究;给他们动心的机会,让他们去感悟反思;给他们互动的机会,让他们尽情享受课堂的快乐。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多样,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张建辉.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1).

[2]柴亦扉.因材施教的时代诠释与策略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20(12).

[3]葛俐利.基于数据分析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9(03).

[4]张元国.适切教育:新时代的因材施教[J].江苏教育,2018(82).

[5]彭奇林.有效教学的中国模式——从因材施教到生本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1).

[6]姜萍.因材施教:通往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J].辽宁教育,2016(09).

[7]黄妙红.“因材施教”理念在当前教育环境中的合理性辨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7).

[8]潘琪.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因材施教问题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8).

Exploration of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Method i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and Educational Model

Yang Qian

(Harbin Xiaohong Middle School, Harbin 150000, China)

Abstract: Exploring the method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i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education mode can highlight the main position of students, give play to their main role,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protect students' strong curiosity, rich imagination and strong thirst for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hrough transposition thinking, through participation and empathy, through the link of the curriculum, and by encouraging questioning and stimulating imagination.

Key words: transposition thinking; empathy; initiative; associative; imagination;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龙江省“十三五”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初中育人模式整体改革研究与探索”(课题编号:JJB131903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茜(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同理心换位思考联想
化学课堂教法与学法优化同步探究
换位——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
我的第一堂“同理心”之课
浅淡“同理心”在高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爆款青春剧 玩的就是“同理心”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
推己及人,事半功倍
中国“换位思考”,日本不会投桃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