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觉得“文科无用”

2021-12-23 04:25黄西蒙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文科生理工科

黄西蒙

因为一篇题为《文科女生:读书花了 100万,现在月薪6000元》的文章在社交媒体热传,再次掀起有关“文科无用论”之类的讨论。

所谓的“文科无用论”,指的是相比更加实用的理工科,学文科很难“变现”。尤其是那些花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出国留学读文科专业的学子,在回国后找不到对口工作,对收入不甚满意,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并非只是中国,即便在欧美发达国家,人文学科的就业状况也无法跟理工学科相比。所以西方一直有“文科是贵族才学的”说法。而在中国,所谓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实也是对理工科实用价值的认可。文科能给人带来的“实际好处”,一直备受质疑。

一些潜心读书的文科生参加工作后更容易有“不适感”,不仅是经济回报上的失落感,更是价值认同上的挫败感。从本质上讲,人文学科“自由而无用”的特性与现实中工具化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冲突。在现实中个体能做的,只能是尽量维持一个平衡。

花重金学文科却不能获得高薪工作,其实没必要怪谁。最关键还是要调整认知,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比如,一些家境殷实的学生,也有志于研究学问,那就不妨在“不赚钱”的领域深耕,读硕读博,最后成为专家学者。从社会地位和现实待遇来看,这是文科生避免陷入工具化的评价体系,并保持足够专业自尊感的最佳路径。

但是,如果自己没有经济条件或研究兴趣,无力深造,就更应该通过实习来接触现实社会,不要陷入盲目乐观中,当然,也没必要太悲观,毕竟文史这类“万金油专业”,职业选择面较广。越早想清楚这些问题,就越能做好人生规划,减少求职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另外,还有两点“文科之用”值得一提。首先,学文科未必就不能“变现”,只是它带来现实收益的回报周期较长。我们很少看到文科领域年纪轻轻就暴得大名的学者或作家,但二三十岁就已经崭露头角的理科方面的人才很常见,甚至计算機、数学等领域,越是年轻越有出成果的可能性。相比之下,文科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领域,学识和影响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给人带来话语权与现实回报。

与此同时,文科想学好、吃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谓的“文科学不到东西”“学文科不赚钱”,只是因为有些人没有真的学懂文科。其实,看似“低门槛”的文科,里面的学问十分深奥,只有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才算真的“学了文科”。而在专业上有水平的人,不论是求职还是人生的长远发展,都将受益于自己的学业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文科怎么能没用呢?

不过,以上都是从现实层面给予文科生“基本保障”的思路,其实文科生最应自信之处,就在于自己通过大量阅读与思考,获得了不同于他人的精神财富,这些东西或许短期内看似无用,但从漫长的人生来看,它们都是给生命质量兜底的力量,不论将来面对何种环境,都能让自己拥有一颗无畏而坚定的心,更容易拥有通达与幸福的人生。这是任何物质回报都不能取代的财富,“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并非真的“无用”,文科生的价值不能仅用高薪来证明。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文科生理工科
不理
一句话证明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师范类院校理工科科研发展问题探析
有关理工科线性代数教学改革必要性的探讨
文理科男生是这样看对方的
文科生与理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