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估

2021-12-25 10:02陶豫东
黑龙江医药 2021年23期
关键词:动力学血流心肌梗死

陶豫东

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持续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发病率也呈逐渐升高趋势,以急性剧烈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为急性发作,此外还会引起心源性休克、心搏骤停、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尤其是心搏骤停,一旦发生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因此,如何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存活率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利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2]。而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医疗急救设备,多用于体外呼吸与循环,能暂时替代其心肺功能,以达到减轻心肺负担的目的[3]。邵劲松等[4]的研究显示ECMO辅助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患者,救治成功率较高,心功能恢复效果也较好。基于此,本研究将63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一步分析ECMO联合急诊PCI治疗的临床优势,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63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26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5.32±10.03)岁;对照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5.48±10.22)岁。两组性别比、年龄等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5],且临床资料完整详实。(2)经心电图或血流动力学监测显示为心搏骤停。(3)视觉、听觉等功能正常。(4)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由其他病因引起的心搏骤停。(2)伴有恶性肿瘤或严重传染病。(3)重要脏器功能障碍。(4)无法全程接受治疗。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均常规检查与消毒后,对照组采用西门子血管造影仪进行急诊PCI,由患者手腕横纹附近进行右桡动脉穿刺,植入5F鞘管。根据造影剂显影观察病变部位进行血管支架与选择导丝,通过导丝送入球囊对病变部位进行球囊扩张,确保合适的前提下在狭窄部位扩张后置入支架。支架植入后密切关注其血流动力学等相关指标,确定介入情况。PCI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国药准字H20060191,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5 ml:5 000 AXa)治疗7 d,并给予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43021756,湖南新汇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0 mg×100片)和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193160,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规格:75 mg×14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动脉ECMO技术,治疗前准备体外循环导管、血泵、氧合器、供气系统等,由专业临床医师进行置管治疗,血管穿刺前30 min给予静脉100 U/Kg低分子肝素钙40 mg,循环平稳后再根据心率、血压等调整最适流量,并根据血气结果调整酸碱电解质平衡。经皮穿刺进行右侧股动-静脉置管,插管应倾斜且不易过深,避免垂直插管导致崩脱、喷血等情况发生。经X线确认插管缝合完成后固定管道。ECMO的同时还应给予机械辅助通气治疗,膜肺氧浓度设为70%~80%,气流量/血流量设为0.5~0.8∶1,以提高肺泡氧分压,降低肺血管阻力。脱机指标包括肺功能恢复、脉压及心电图恢复正常、收缩舒张正常、停止气流时无变化等。

1.4 观察指标

(1)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采用血液动力学监测仪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及每搏输出量(SV);采用常规血液检查测定两组血液指标的变化,包括血红蛋白(Hb)、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2)记录两组出血、感染、胸痛、肾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于出院1年后随访记录两组患者存活率。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MAP、CVP、CI、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表示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b表示P<0.05。

组别MAP(mmHg)CVP(mmHg)CI(L/min)SV(ml)观察组(n=37)治疗前治疗后tP 95.45±9.45 108.44±11.62ab 6.900<0.05 10.96±0.88 13.15±1.06ab 9.669<0.05 1.78±0.33 2.40±0.25ab 9.109<0.05 80.44±16.44 91.18±18.13ab 3.912<0.05对照组(n=26)治疗前治疗后tP tP 95.63±9.58 1.5.12±10.85a 3.343<0.05 2.529<0.05 10.44±0.94 11.13±1.12a 2.406<0.05 7.275<0.05 1.76±0.27 2.12±0.30a 4.548<0.05 4.028<0.05 80.63±15.96 85±46±17.11a 2.052<0.05 2.219<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Hb、BUN及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表示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b表示P<0.05。

组别观察组(n=37)Hb(%)BUN(mmol/L)SCr(mmol/L)治疗前治疗后tP 8.45±0.96 6.44±0.84ab 9.585<0.05 9.44±1.13 6.44±1.74ab 8.796<0.05 110.75±25.44 95.17±20.55ab 3.828<0.05对照组(n=26)治疗前治疗后tP tP 8.62±0.87 8.13±1.01a 2.027<0.05 7.058<0.05 9.45±1.21 8.57±1.60a 2.237<0.05 4.943<0.05 111.63±24.96 100.48±22.10a 2.027<0.05 2.076<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比较

随访一年后发现观察组存活例数为34例,总存活率为91.89%。对照组存活例数为19例,总存活率为73.08%,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8,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症,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急性缺血。由于发病急促且严重,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目前针对此疾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首选具有易于穿刺、方便、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的急诊PIC治疗。冠状动脉粥样化是一种不断进行的过程,并不是接受治疗后就完全治愈,PIC后仍然需要给予严密的自我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狭窄形成,此外还可能伴有皮下出血、淤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6]。

本研究采用的ECMO是一种急救新技术,能维持患者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的血供和氧供,与其他心脏手术比较,具有以下优势:(1)调节患者水电解质,有效改善低氧血症,维持循环系统正常运行;(2)能避免长期高氧导致的氧中毒与机械通气导致的气道损伤;(3)能为患者心肺功能恢复赢得更多的救治时间,一般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中应用率较高[7]。为此,本研究将其联合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患者中。经研究结果表明ECMO联合急诊PCI治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患者中,在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液指标的基础上还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分析原因可能是ECMO能利用血流控制转流血泵将氧合后的血液回输至患者体内,提供动脉血流和氧输送,以维持患者体外血液持续流动的动力。同时利用体外氧合氧合器进行气体交换,对体外血液进行加温。配合机械通气还能很好地改善患者机体各项功能,缓解呼吸机疲劳,降低ECMO期间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进而提高其存活率,这与吴颖等[8]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患者中给予ECMO联合急诊PCI治疗,效果显著,不仅能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液指标,还能减少其并发症发生,预后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动力学血流心肌梗死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