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对应用型院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影响
——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

2021-12-27 07:59李丰鹏娄玉英冯凡立
关键词:双师产教应用型

李丰鹏,娄玉英,钱 祺,冯凡立

(沈阳工程学院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辽宁 沈阳 110136)

0 引言

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以高校为代表的“教”,产教融合的协同发展一直是应用型院校发展的动力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于2014年出台,“产教融合”首次在国家层面的文件中被提出.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发布,指出产教融合是解决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性矛盾的整体制度安排,“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同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全方位、深融合的产教融合创新模式,将教育链、产业链、决策链有机串联,成为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建构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创新模式的关键[1].

1 我国应用型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

根据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的赫尔曼·施奈德(Herman Schneider)教授提出的Co-op 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三个阶段中(表1),其中第二阶段就是产业研究院阶段[2]. 这个阶段主要内容是教师通过产业研究院,获得工程技术积累,提升自己的社会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在行业内的声望.

表1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三个阶段

然而,现阶段国内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大多处于较低层次的校企合作,要实现产教融合渗透进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做到高校、企业-双主体培养人才的第二阶段(产业研究院阶段),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3]. 例如还存在很多校企合作仅签署合作协议无实质合作内容、教师缺少企业实践锻炼、企业参与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行业及行业协会在协调高校与市场之间的指导作用还没有很好发挥、社会服务组织运作不规范,以及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等问题.

2 应用型院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和瓶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加快,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呼声不断高涨,促使应用型大学加快了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步伐,但是当前我国校企之间缺少完善的产教融合组织体系,多数校企合作关系仅仅建立与维系在人脉关系和信誉上;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缺乏一种共生共存的良性合作关系,校企合作主要局限于共建学生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形式;校企合作关系不能顾及到校企双方,无法做到校企双赢,缺少真正催生行业、企业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4]. 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不够深入,是影响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一个因素.

另外,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的应用型院校是从专科、高职院校发展而来,本科办学的历史并不长,学校的教学很多环节还停留在旧模式的背景下,一线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途径上还没有摆脱旧思路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一线教学人员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首先,与教学内容直接挂钩的就是一线教学人员的授课,从奥苏贝尔的“聆听学习”经验中我们可以得知,聆听学习作为效率最高的一种学习方法,主要依仗于教学人员的讲授. 而聆听学习虽然效率最高,但以实践为主体的“模仿学习”同样重要.

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的一线教学人员理论课的比例远远大于实践课,甚至为了压缩教学进度,省略和删减实践课的比例. 很多一线教学人员“讲”的远远多于“做”的,加上很多院校在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的设置上存在误区,导致实践环节被忽视,专任教师认为实践环节是实验教师的任务,实验教师觉得实践环节属于专任教师的课程组成部分. 很多工科类的课程只有理论教学学时,而不匹配相应的实践教学学时. 很多一线教学人员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差,理论讲起来滔滔不绝,刻意去规避实践环节,学生只会用笔打卷子,不会用手敲代码,毕业之后也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其次,缺乏创新能力,很多应用型高校的一线教学人员的创新能力较差,不愿意接受新的技术和新的知识,只讲自己擅长的,自己熟悉的,回避目前行业内流行的技术. 关起门来做学问,不愿意多花时间去研究最新的技术,不愿意花时间去备新课,更不愿意走到生产一线去实地调研和考察. 讲授的东西多年不变,不及时更新教学材料,课件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教材还停留在七、八年前甚至十年前的老教材上,比如在某必修课的教材上赫然写着“相信在不远的2010年左右,此项技术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可见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已经远远达不到目前行业的发展进度.

缺乏创新能力还表现在课程设计偏向基础较多,讲授的技术在行业内早已不用,而行业内流行的技术又讲授的极少,导致很多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毕业了就用不上了,所谓的“毕业即失业”,到了企业还要再花时间去参加企业的培训,重新学习新的技术,这样既耽误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2.2 教师不重视行业认证

一线专任教师对于行业认证不够重视. 调研发现,很多一线专任教师职称归属于高校教师职称系列,即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列. 对于行业认证的“工程师”类的认证重视度不够. 校人事部门也不鼓励专任教师进行行业认证,导致教师们认为自己评职称的时候用不上,所以就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参与行业认证. 至此,导致了高校完全自己封闭,与企业脱节严重. 教师关起门来教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2.3 教师的科研成果得不到转化

制约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们的创新成果得不到及时的转化,缺少把“研”变为“产”的一个平台. 应用型院校的一线教学人员的科研成果最后只能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成为教学材料的一部分,而无法转化成为企业和行业认可的成果. 严重影响了教师们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教师们的工程实践能力退化,创新的信心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教学材料更新慢,教学人员没有创新能力,教师对行业认证缺乏热情,科研成果无法得到转化. 这些都是影响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制约性因素和瓶颈问题. 这就需要走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模式,把企业与高校紧密的联合起来.

3 国外的产教融合协调发展对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世界各国针对产教融合协调发展模式下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途径,采取的模式各不相同,各国走的路不同,分析海外各国产教融合协调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有较大的帮助.

以学校模式、市场模式和双元模式(即政府规范下的市场模式)为体系的职业教育模型,标明了政府的角色和作用是Greinert在1988年提出的(表2). 法国的产教融合发展表现为一种以政府发挥主要责任,职业教育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由国家的学校体系提供的学校模式;英国则是市场模式,即职业教育和培训基本政府不直接干预,而是由企业来提供;德国选择的是政府规范下的市场模式,即双元模式—企业负责提供职业培训的内容,政府负责提供规范框架,企业和政府共同负责职业培训[5].

表2 各国产教融合协调发展模式

美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经历了学术主导型、教学提升型、多元扩展型以及综合一体型(协同时代)四个发展阶段,如今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具有政府、社会和高校三级联动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保障系统. 主要包括:①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法律法规、设立专项基金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提供资金支持. ②社会开放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渠道,让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否服务于社会并创造价值. ③大学自身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纳入到学校战略规划之中,同时提供技术支持来帮助教师把教育技术整合到课程设计和教学之中,并且使教师有效使用网络资源和课程管理系统. 举办讲座,通过现场观摩、专题报告和提供资料等,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及其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有效帮助.

为了打破不同层次院校,不同国家之间的壁垒,达到不同院校之间的互认、高校与企业的行业互认,还包括如下几项措施:

(1)《华盛顿协议》认证模式

该协议是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六个国家的工程专业团体发起成立的一项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 旨在建立国际共同认可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 该协议是关于国际上工程教育本科学历(一般为四年)资格互认的协议,确认由签约成员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并建议毕业于任一签约成员认证课程的人员均应被其他签约国(地区)视为已获得从事初级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

(2)双师型为代表的行业认证

双师型的目的为以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根本,建立培养、激励机制,促进各专业教师自觉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工程应用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对于高校来说,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保持教师队伍数量、结构、质量协调发展. 目前,高等院校应该努力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精良、数量充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

4 应用型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途径

沈阳工程学院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一直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行业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学校工程(社会)实践能力(技能)考核与获取资质(认证)证书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表现在图1中五个方面:

图1 沈阳工程学院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五个方面

4.1 企业人员进入高校帮助教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首先,让有着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的企业人员走进高校. 打破企业到高校的壁垒,而应用型院校还应该完善自身的规章制度,加大聘请企业技术人才到高校兼职、专职的力度的同时,完善自身师资队伍建设.正如谢飞提出的要融合发展,即企业和高校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联动,同时双方共同培育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资源共享去打造协同育人新平台、协同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指的就是要让技术人才从企业中走向高校,让这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应用型院校的教师一起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设计[6].双方共同制定出符合当前企业用人、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毕业即可以上岗.

其次,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材料,也会增加高校的行业认可度,提升高校的就业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

最后,从学校的规章制度上,将各部门聘任企业兼职教学人员作为部门绩效考核的加分项. 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聘任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帮助高校教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切实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大力提升学校产学合作能力,扎实推进学校转型发展,鼓励各学科以二级学院为单位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或实务部门,聘请兼职教师.

4.2 鼓励教师去企业参与生产,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沈阳工程学院鼓励师生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生产工作中去,这个过程同样有助于提升一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李绍纯等提出将教学、实验、研究与实际工程融为一体,在校理论学习与在企业工作实习安排合理,尽可能使教师、学生参与更多的生产实践,让教师不仅具有理论知识,更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7]. 一线教师只有切身参与到企业的一线生产中,才会深刻体会企业的需求和技术难关,也会切实的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回到高校之后,将从企业所学运用到高校教学中,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企业实际用人需要,同时自己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反哺并服务于企业,真正做到产学研一体化. 寇福明等提出注入市场化思维,以专业为载体深化产教融合、强化购买服务,拓展产教融合经费的来源、稳步打造体系化的机制,保障产教融合的有序运转、开发以项目群为主导的校企协作模式,提升产教融合凝聚力. 从规章制度上,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参与工程实践,把此作为教师自身发展的一项必备条件[8].

4.3 双师型师资培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 彭姗姗认为要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持续完善、深化产学合作、将产教融合纳入职称晋升条件、聘请企业专家入校、积极培育“双师型”教师[9]. 学校根据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推进“主题式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项目实施,让教师的培养培训做到“带着目标出去,带着能力回来;带着任务培训,带着成果验收”,让教师的培养培训有的放矢,落实到实处,真正提升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实现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项目具体包括:

一是积极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支持计划”,着力打造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适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重点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使教师具备行业企业经历和工程背景,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二是要构建教师学位提高、学科(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高层次研究“三位一体”(提高学位/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的培训体系,尤其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学位层次、科研素质、工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支持. 根据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分别建立三个实践平台. 通过这三个平台的实践培养,使青年教师通过真正的工程实践经历来获取相应的能力.

4.4 积极参与工科类的国际化认证

我国已经于2016年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其第18个成员. 这意味着通过认证的中国大陆工程专业本科学位将得到该协议所有正式成员的承认,这将对于中国工程技术领域应对国际竞争、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学校各工科专业积极申报《华盛顿协议》工程认证,不但可以提升高校专业办学在行业内部的认可度,还可以同时促进教师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国际化接轨,同时学校还将这一标准纳入人才引进和职称评聘的等政策中,激励教师从自身角度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同时,高校应为教师提供国际交流项目机会,积极创造机会协助教师参加国际交流,拓宽知识领域,把握学科前沿. 积极开展校际交流项目,与其他同类院校结成培训伙伴,互送教师进行异地指导和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4.5 发挥大学科技园作用,产学研一体化

大学科技园是将高校科教资源与创新资源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9]. 2019年,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正式申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两年来,辽宁省科技厅积极指导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探索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提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功能,推动校企资源优化整合,累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瞪羚雏鹰企业等20余家,转移转化高校科技成果70余项.

2021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公布第十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结果的通知》,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这是辽宁唯一一个获批的大学科技园. 它充分发挥了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作用,与电力企事业单位以及地方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形成“产、学、研”互动结合,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等五大功能. 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及时的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工程实践的信心,调动了教师工程实践的积极性.

5 总结

产教融合是一种将产业和教学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国家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驱动力,更是应用型高校质量发展必由之路.

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解决诸如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位、多方主体与育人模式冲突、制度保障与评价体系偏离等问题. 借鉴国外大学的有益做法,提高应用型院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土壤的产教融合的模式,即:协同育人,共创产教融合新生态;多元融合,建构多重维度共同体;同向发力,打通产学研发展路径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双师产教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