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误读与《黄帝内经》英译*

2022-01-01 01:12刘九茹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威斯素问黄帝内经

刘九茹

(河南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郑州 450006)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不同文化、不同文明融合与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翻译已经成为沟通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典籍英译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要途径[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也是一部优秀的哲学和文化典籍,是中医药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经典之一。《黄帝内经》的英译起步较早,成果丰硕。据兰凤丽[2-4]和文娟等[5]统计,从1925年到目前(2004年)为止,已有12部不同时期的《黄帝内经》英译本在国内外正式出版。据笔者调查,目前《黄帝内经》的全译本共有四部,除2004年以前出版的美国医史学家艾尔萨·威斯(以下简称威斯)的《黄帝内经·素问》全译本(1949 年),旅美华人吴连胜、吴奇父子的《黄帝内经》汉英对照全译本(1997年)和文树德(Paul Ulrich Unschuld)的《素问》全译本(2003 年)以外,还有李照国的《黄帝内经》全译本(《素问》和《灵枢》分别于2005 及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被收入《大中华文库》)。

在这些全译本中,威斯的译本特别值得关注。首先,该译本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个全译本,出版后受到很高的评价,对中医典籍的国际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她的译文语言流畅,基本保留了原文的风格。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史研究所前主任Henry E.Sigerist在该书前言中写道,“艾尔萨·威斯博士成功地勾画了一幅中国古代医学画面,她的译文流畅,并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该译本是她在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在翻译过程中对《黄帝内经》版本和内容等相关信息做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工作,同时,考虑到目标读者(医学史专业的大学生)的文化背景,她还补充了大量有关中国哲学思想介绍,以方便西方文化背景的读者充分理解译文。黄培希认为威斯翻译和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具有文化信息丰富的文字和插图副文本,这些副文本将独特的哲学理念和医术等中国文化元素进行了阐释,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与文本一道建构了海外中医文化[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对话首先意味着一种语言和文化系统对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系统的读解与认识[7],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文化误读。虽然威斯的译本广受好评,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她的译本中难免有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导致的误译。误读(misread)一词在英语中本意为“to understand sb/sth wrongly”(误解某人或某事),20世纪70年代误读(misreading)在西方成为一个文学术语和文学理论。如美国解构主义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2019年) 提出“阅读总是一种误读”。在布鲁姆看来,由于读者与原作者的认知不同,读者总是根据自己的逻辑、理性、经验审美和思想认识等对文本进行解读和阐释,这必然导致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原文本意义的差异[7]。20世纪80年代后误读理论出现文化研究倾向,由文学理论泛化为文化理论。乐黛云在《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一文中从中外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误读”进行了界定: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她这里所说的误读就是文化误读,即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误读。译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会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导致误读乃至误译的发生[8-9]。本文拟从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结合吴氏父子的译本,对威斯翻译和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存在的文化误读造成的误译现象进行分析。

1 对政治文化的误读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威译:In ancient times when the Yellow Emperor was born he has endowed with divine talents;while yet in early infancy he could speak;while still very young he was quick of apprehension and penetrating;when he was grown up he was sincere and comprehending;when he became perfect he ascended to Heaven (the throne).

吴译:Yellow Emperor of ancient time,was bright and clever when he was born,good at talking when he was a child,had a modest style of doing things and an upright character when he was young;in his youth,he was honest and possessed a strong ability of distinguishing what was right and what was wrong.He became an emperor when he grew up.

本句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讲的是远古时代黄帝天赋异禀,忠厚诚实,成年以后,功德毕具,登上了天子之位。“登天”在汉语文化中有升天、登帝位、成仙和表示极难的意思。按《孟子·告子上》的说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此处意为“登上天子之位”,即登帝位的意思。

威斯的译文表达简洁通顺,读来朗朗上口。然而,其中的“成而登天”译为“ascended to Heaven (the throne)”似有不妥。《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ascend to Heaven”的释义为:(1)In some religions,when someone’s soul goes to heaven,you can say that they ascend to heaven(在某些宗教中指灵魂升天,进入天堂)。(2)When someone ascends a throne,they become king,queen,or pope。由此可知,“成而登天”译为“ascended to throne”似乎更符合原文本义。

然而,下一个的问题又出来了:黄帝是“king”(国王)吗?《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king”的解释是:the male ruler of an independent state that has a royal family(拥有王室的独立国家的男性统治者)君主,国王。黄帝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被认为三皇之中最为尊贵者,为远古时期部落联盟共主,与“king”的内涵不符。目前国内“黄帝”的英译多用“the yellow emperor”。《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emperor”的解释是:the ruler of an empire 皇帝,君王。继续查empire:a group of countries or states that are controlled by one ruler or government 帝国。王冰编撰《黄帝内经》时所处的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因而“天子”应该是指“帝王”而不是“国王”。综上所述,“成而登天”中的“登天”应该是“成为帝王”之意,吴氏父子的译文“became the Emperor”比较符合原意。威斯按照自己所熟悉的宗教文化和政治文化对原文进行解读,造成误读,进而造成了误译。

2 对社会文化的误读

原文: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威译:I,… admired the Way and always loved the care of one’s health.Fortunately,I happened to come upon the true Cannon[of the Yellow Emperor],whose function was that of a mirror which foretells the future.

吴译:I,…,admired the Way and always loved the care of one’s health in my youth.Fortunately,I happened to come upon the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whose function was that of a mirror which can guide the treating.

本句原文出自王冰写的序。根据《辞海》的解释,中国文化中,龟用于卜吉凶,镜能别美丑,因而龟镜比喻可供人对照学习的榜样或引以为戒的教训,也即以古为鉴的意思,故又称龟鉴。唐太宗李世民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我国流传甚广。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新唐书》将其改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改“镜”为“鉴”,行文略有出入,大意则无别。可见镜鉴的含义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早已有定论。王洪图主编的《〈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对本句解释如下:“我年轻的时候,就向往医学,并且爱好养生之术。很幸运地获得这样宝贵的经典,就用它来作为判断是非得失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依据”。

然而,这里的“龟镜”在威斯的译文中变成了“可以预测未来的镜子(the mirror which foretells the future)”。这种误译很显然是由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误读造成的。

连淑能[10]对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可以解释造成这一误读的原因。在他看来,从总体看,西方思维方式具有“向前看,着眼于未来”的前瞻性、创造性的特征;中国思维方式具有“向后看,立足于过去”的后馈性、保守性的特征。西方人不迷恋历史,不崇拜权威,不固守前人已有的思维模式,而强调怀疑、批判和否定的精神。中国思维方式具有膜拜祖先,崇尚圣人、经典、权威,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以经典之学说为信条,以权威之结论为依据的特征。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威斯的误读和误译。相比之下,吴连胜和吴奇父子将“龟镜”译为“a mirror which can guide the treating”则非常契合原文的语义。

3 对历史文化的误读

原文: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

威译:Yet if one concentrates one’s attention upon the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and traces the implicit and hidden sources of things,then (if he sees) that the eyes of an ox are without perfection,he will be successful as if he had the “mysterious assistance of the spirits and gods”.

吴译:Yet,if one concentrates his attention upon the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and traces the implicit and hidden sources of things,or knows truly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is document,he will be able to know thoroughly the essentials like an expert chef,when slaughtering a cow,can see only the chinks of bones and muscles of the cow instead of seeing only the whole body of the cow。

本句出自王冰写的序。本句的主要内容是《黄帝内经》揭示了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之道,如果掌握其精髓要旨,达到精湛纯熟的境界,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运用自如。句中的“目牛无全”最早出自《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目牛无全”即目无全牛,字面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而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常用于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用典(Allusion)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作为一种文学手段,典故允许作者将丰富的含义压缩到一个词或短语中。用典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但对译者而言却往往成为翻译的难点,因为理解典故需对译文读者对所用的典故有相当的理解。

就“目牛无全”而言,从威斯的译文可以推断,她将“目牛”二字的结构按照英语的语言构成规律作了解读:“目”牛等于“牛的目”,即“eyes of an ox”;汉字“全”在汉语中有“完备、齐备”的意思,威斯加入自己的理解将其译为完美的(perfect),因而,“目牛无全”便顺理成章地变成了“the eyes of an ox are without perfection”。因而,这个在中国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典故在威斯的译文变成了“牛的眼睛是不完美的(the eyes of an ox are without perfection)”,显然偏离了原文意义。译者是第一读者,译者对原文文化的误读必然造成误译。

相比之下,吴连胜、吴奇父子的理解和翻译就比较契合原意:…like an expert chef,when slaughtering a cow,can see only the chinks of bones and muscles of the cow instead of seeing only the whole body of the cow。他们采用增译法,将译文读者理解原文所需的文化背景知识补充出来,为读者理解译文扫清了障碍。这是作为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译者在汉译英中的优势。

4 对宗教文化的误读

《黄帝内经》的内容通过黄帝与岐伯对话的方式逐渐展开。对于岐伯的身份,较为常见的说法是“天师”是黄帝对岐伯的尊称。据《通志》及《路史》所载,岐伯很可能是三皇时期一位精于医药及养生之术的部落首领。威斯将其译为“the divinely inspired teacher”,即受神启发的老师。我们看《牛津英汉高阶词典》对“divine”的解释:(usually before noun)天赐的;上帝的;神的“coming from or connected with God or a god”。也就是说,这个解释显然带有西方宗教文化的色彩;相比之下,吴氏父子翻译为“the Taoist master”,符合《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建立在道家理论基础上的医学著作的事实。威斯受西方宗教文化背景的影响,将“天”误读为天堂、上帝或者各种神灵等,从而导致误译。

5 结语

本文从文化误读的角度分析了威斯的《黄帝内经·素问》全译本中存在的对中国政治文化、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误读造成的误译。造成误读的原因是她按照自身(西方)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并非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文化因素的输出或输入。分析威斯的《黄帝内经》译本中出现的误读误译给我们一个新的审视译文的视角,从译文读者的角度洞悉中华典籍外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即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对翻译的影响。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中国的翻译事业正在从输入型翻译为主向输出型翻译为主转变。中国本土译者在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方面优势比较明显,但他们对于译入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很难达到本族语者的透彻程度。因而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避免威斯所犯的类似错误,是从事中国文化对外翻译译者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译者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相应的外国语言和文化素养;此外,前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先生在谈到中译外的问题时提出,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邀请外国人改稿,“外文是他们的母语,他们的译文阅读起来更加流畅鲜活,对读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12]。中国译者在中文理解上把好关口,外国专家进行译文审定,中西合璧,取长补短,大大提高译文水平,中西译者共同合作,取长补短,这样做既能避开原文文化理解的障碍,又能避免译入语语言和文化的误解,达到交流通畅的目的。

猜你喜欢
威斯素问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疯狂星期二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离谱”的招聘
离谱的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