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研究

2022-01-01 09:31李沛新侯代忠
关键词:村寨广西民族

李沛新,侯代忠

1.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 南宁 530022;2.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系统地阐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就相关策略、路径进行了明确说明,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资源要素加速向城市和非农业流动,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环境超载化、文化空虚化等现象日益严重,不少村庄呈现凋敝景象,与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形成鲜明对比[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打破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衰落铁律、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学者开展乡村建设的研究了。郭占锋、焦明娟[2]在《从乡村建设运动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逻辑、经验教训及启示》一文中介绍了梁漱溟的“邹平实验”和晏阳初的“定县实验”。梁漱溟认为,社会没有了礼俗、教化、自力等社会秩序及政治、经济等组织构造就无法治理。为此,他大力提倡建设乡农学校,以伦理情谊作为纽带,建设新的组织构造以便形成新的礼俗,这种礼俗就是古人所说的乡规民约等。梁漱溟试图通过建设新的礼俗来恢复农村社会秩序,从而改变因文化失调所造成的混乱状态。晏阳初则试图通过用和平的教育手段来激起民众的文化自觉,以便适应乡村、社会及国家的发展。周琼、曾玉荣[3]在《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建议》一文中介绍了福建省从2007年开始举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活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及其形成的多种模式,如产业带动型、生态推动型、文化开拓型、古村保护型、扶贫开发型和综合提升型等。同时,该文指出了村域经济薄弱、乡村环境差、乡村文化特色深层次挖掘不够、乡村治理机制不足、管理不力等问题,并提出规划引导、产业支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管理创新以及政策支持等建议。杨园争[4]则通过对H省3县(市)6乡6村的调研和对73家农户的访谈,从道路建养、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源使用、互联网接入等7个方面对美丽乡村的推进展开论述,在明确自来水入户率提高、改厕成效显著和燃气使用率较高的同时,也指出了道路狭窄、路面坑洼、供水仍存在安全隐患和污水处理设施短缺等问题,并提出应建立地方养护资金常态化保障机制,加大垃圾正确处理方法的宣传,完善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道路管养的落地机制,以减少扯皮和共管所带来的管护低效率。龚晨[5]在《以瑶族文化重塑助推瑶族地区乡村振兴探析——基于广西贺州的调查》一文中提出,瑶族文化的重塑与瑶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存在着互动耦合关系,瑶族文化重塑对瑶族地区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瑶族地区乡村振兴有利于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在两者协同发展的路径优化、保障支撑、机制创新等方面着力,强化两者互动,提高耦合度,形成最大化耦合效应。其提出,要摸清家底,夯实瑶族文化重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基石;解放思想,增强瑶族文化重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意识;把握规律,提升瑶族文化重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效能;创新机制,强化瑶族文化重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保障。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和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和发展,广西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但从全区的情况来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未能充分运用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落后、乡村教育滞后、乡村风气滑坡等问题,总体来说落后于先进发达地区。因此,充分挖掘广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对促进广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

一、以民族文化资源引领新农村建设,更新村容村貌

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整体发展的基础保障,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关键因素,更关乎百姓安居乐业的福祉。广西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如在村镇建设规划中,乡村用地布局比较凌乱,道路系统不成体系,主要道路较为狭窄,次要道路不够通畅,且不少乡村建设处于自由无序的状态,村落景观布局混乱,缺乏合理的规划。民族建筑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现象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部分贫困地区的村民在改造住宅时,由于经费短缺,常随意修建一些简易住宅夹杂于传统民居中。这种‘穿衣戴帽’的改造方式,忽略了民族村寨原有的独特环境,违背了村寨原有的建筑特色,破坏了村寨建筑景观整体的协调性,影响了乡村整体的村容村貌。”[7]广西的不少乡村地理位置偏,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加上村庄管理相对混乱,导致乡村镇容村貌整体形象较差。 因此,要着眼于乡村的整体布局设计和规划,充分考虑乡村整体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中全面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元素,凸显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

首先,规划民族文化村寨,打造乡村文化景观。古村落是民族的“DNA博物馆”,是根性文化。因此,要进一步保护好少数民族古村落与特色村寨,合理开发和利用以村寨为依托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8]。打造民族村寨,规划要先行,要对村寨进行整体规划,改变“有新屋没新村”的被动局面。广西的少数民族数量多、分布广,可以在建筑设计时充分挖掘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根据当地独有的自然景观特点以及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进行建筑景观的设计,“将农田的生产性和观赏性融为一体,生产用地和休闲用地结合开发,既保证当地人们的基本物质基础,又能开发特色旅游资源”[9]。要注重广西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把民族特色、民俗风情等元素融入民族建筑的设计中,以弘扬民族文化的形式来丰富当地的建筑景观内涵。建设形式多样、富有民族文化氛围的民族村寨,能有效改善村容村貌,也能凸显各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从而构筑民族村寨品牌形象,提高民族地区特色村寨旅游的核心竞争优势,保持其旅游业发展的原生态活力。对广西来说,在壮族村寨建设中应尽量保留壮族干栏式建筑的样式,在侗族村寨建设中则融入鼓楼、花桥等该民族特有的木构建筑特色,以凸显文化景观特色。如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许多侗族居民在自家木屋里办起小客栈,全家载歌载舞,弘扬侗族大歌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推动了广西民族村寨旅游产业的发展[10]。

其次,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更新乡村居住环境。改善人居环境,重点是加强村寨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积极开展各村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效处理日常生活污水和垃圾;建立健全村寨设施管护、环境保洁、村庄绿化和村容美化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把经济发展与特色民居建造、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居民幸福系数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广西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既是民族文化强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既是弘扬民族文化“美气质”的关键之举,也是展现民族元素“时装秀”的重要措施,应该注重特色研究、特色挖掘和特色呈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以民族文化资源促进三产融合,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农业的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整合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环节,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和基本经营方式”[11]。目前,广西乡村地区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特色农业缺乏,还面临着产业收益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不完整等现实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乡村地区的青壮年都选择进城务工,农业劳动力出现结构性、季节性紧缺。留在村里大部分是老人和儿童,由于其自身劳作能力有限,再加上部分农田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导致广西整体的农业发展水平并不高。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前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产品结构,理顺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三产”的融合发展。作为欠发达地区和农业大省,目前广西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农产品仍停留在粗放式生产层面,没有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比如:制糖业深加工不够,畜产品加工落后;果蔬种植面积广、产量大,但深加工、运储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少,但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企业不多;等等。另外,乡村土地分散零碎、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耕作技术设备落后、良种推广少、加工转化率低、运输成本高且损失大、销售渠道不畅等,导致广西的农业产业价值链呈现出明显的短、窄、薄的特点,“产业价值链前后延伸不多、横向拓宽较窄,各个链环不仅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适应环境的能力差,而且其产业市场竞争力弱,在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项环节都未达到有效保值、增值,农业产业链整体价值水平低,未形成高效完整的农业产加销一体化模式”[12]。

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应通过农业合作化、专业化、规模化等多种形式来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业态,大力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储藏、运输、保鲜、包装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以横向或者纵向整合来延伸产业链,形成多个经济增长点,推进乡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13]。农业龙头企业能够把各个产业进行串联、延伸和整合,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肩负着加工、销售、科技推广、信息传递以及市场拓展等重要任务。因此,“在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农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能够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空间”[14]。结合广西的实际,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民族特色产品包装。广西拥有环江菜牛、陆川土猪、巴马香猪、廉州鱿鱼、横县鱼生、博白扣肉、高峰柠檬鸭、贵港大莲藕、东津细米、桂林马蹄、荔浦芋头等特色农产品,但是其原生价值低,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产加销”的产业链条。对此,广西乡村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特色资源,通过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融本土特色于农产品包装中,建立以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为素材的“包装创意”模式,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如在对当地农产品的包装进行设计时,可以运用壮锦图案、铜鼓纹样等元素进行设计,使其不仅实用,而且具有地域特色,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同时,以民族文化旅游为切入点,采用民族特色农家乐、民族风情体验游等形式,推进现代农业与艺术创意、智能科技、休闲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宽乡村地区盛产特色产品的产业链,提高群众对本土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与开发的积极性。

第二,传统节庆旅游开发。广西拥有丰富的民族节庆资源,可以将乡村地区独特的地域优势、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创意元素,构建以农产品和服务推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农耕文化体验以及民族传统节庆体验为核心的“传统节庆秀”模式。通过搭建完整的农耕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普及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文化,利用壮族的“三月三”歌节、侗族的侗年、瑶族的盘王节等,推动民族节庆旅游项目与农业产业的深入融合,实现广西乡村地区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例如,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将侗族节庆文化与茶文化完美融合,努力打造特色资源型创意农业开发模式,推出以侗族文化为内涵的“广西·三江春”春茶开采活动,打造出了茶苗培育、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销售以及茶园观光的旅游特色产业链。

第三,村寨农家乐建设。建设以养生养老居住为主体,融生态农业、农耕文化、田园休闲观光、养生度假生活为一体的健康长寿村,营造广西乡村地区少数民族特色主题村寨空间,打造村寨“靠山、环水、依林”的自然规划格局。同时,健全和完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将天然绿色产品转化为系列传统特色美食,围绕特色民宿、订单农业、农耕体验DIY活动等主题,开发生态休闲农业的村寨农家乐模式,实现多层次发展,使产品和服务多样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如可作为学习、借鉴的澳大利亚皇家农展会,其能够很好地将传统、特产、游乐、特技以及娱乐进行有效结合,在每年 4 月上旬举办,持续两个星期。其在展销农作物、畜产品、土特产及艺术品的同时,还举办剪羊毛、马技、赛猪、赛狗以及农场动物特技表演等活动,以此吸引前来参观的游客。民族地区优先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向游客展现少数民族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并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产品的种植、采摘、销售之中,能吸引城市的居民前来旅游、消费并采购当地的农产品[15]。

三、构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教育体系,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教育是文化创新、文明演进、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本动因,也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乡村学校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广西乡村教育存在较多问题,如:基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城市相比,乡村学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新型教育技术设备相对缺乏,学生较难接触到最先进的信息资源;教师队伍结构失衡,一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老龄化现象普遍,二是教师整体素质相对较低,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缺乏,三是人才流失严重,四是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音乐、美术、体育及计算机等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五是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学科结构不均衡,课程开发类型单一,未能将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民间传说故事以及各类本土文化教育资源融入教学活动中。

广西各民族在世代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风貌,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广西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滋养它的民族文化土壤。在推进乡村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应将广西特色民族文化融入乡村教育体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加强对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视,重点弥补教育资源、教师队伍、教学课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改善基础教育资源,加强教师培训,丰富教材课程内容。

第一,加大基础教育设施投入,丰富教学资源。在乡村学校基础教育配套设施的建设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乡村学校的环境,大力购进新教材,努力加强信息化建设,配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推动乡村基础教育的现代化转型,逐步缩小地区差异。同时,依托本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赋予乡村学校建筑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如将广西壮锦图案、花山岩画等各种民族元素融入乡村校园的建设中,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教育的人文关怀,建设优质的乡村基础教育学校。

第二,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改善广西乡村教育落后的状况,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培养一支扎根乡村、热爱乡村和服务乡村的富有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是推动乡村教育、提升乡村文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首先,要从数量、年龄、学历、专业等方面优化乡村师资队伍,根据乡村学校的实际需要配备教师,制定优惠政策以引进优秀教师,实现师资配置的均衡化。其次,对于在乡村学校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福利政策和特殊补贴,如建设教师周转房以吸引和稳定教师在乡村长期从教。最后,调动乡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乡村教师的地域认同、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另外,要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帮助乡村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以民族文化为依托,自主组建多元文化的教学实践模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招募农村生源的职前教师是补充偏远地区师资的有效途径,这种情感的归属更有助于农村教师的保留[16]。

第三,拓展教学活动内容,突出民族特色。乡村教育的发展必须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广西乡村学校在完善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内容时,也要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将广西特有的语言文化、铜鼓文化、壮锦文化、歌圩文化、绣球文化、民族节庆文化、民族饮食文化和民族医药文化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选择性地融入教学活动中[17]。例如:在语文课上补充本土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进行比较互补式学习;在美术课上学习民族刺绣、织锦等传统技艺;在音乐课上学习少数民族乐器、山歌对唱等。此外,根据当地风土人情整合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艺术课外活动。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服饰、饮食、节庆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中的基础作用,建设既有广西民族特色,又能适应时代需求的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体系。

四、发挥民族文化的教化涵育功能,重塑文明乡风

乡风是乡村的灵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目前在广西部分乡村地区,仍然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日趋多样化,乡村传统美德受到巨大冲击,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出现蔓延的趋势。一些村民受“熟人效应”和“攀比”心理的驱使,把“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看成一种争面子、比阔气的方式,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还造成了不良的乡村风气[18]。因此,必须切实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充分挖掘整理民族地区优良家风、乡约资源,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实现对村民的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等,以提升农民素质,促进乡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

第一,建设文化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乡村文化公共设施,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平台,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乡风文明建设的硬件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关乎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整体进程,应具备以点带面的“点睛”与带活全局的“铸魂”功能。乡村的空心化易导致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滞后,公共文化设施的滞后反过来又会加剧乡村的空心化,恶化乡村的文化生态。因此,要切实抓好乡村文化公共设施管理,建设一批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中心和广场设施,让广大村民“闲有所去、去有所乐、乐有所益”,实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优化乡村的文化生态。同时,利用好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其整合进村民的日常文化休闲生活。要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鼓励村民以当地民俗文化为载体,广泛开展各种富有乡村特色、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村民基层文化生活,做到寓教于艺、寓教于乐、寓教于境、寓教于学,让农民群众在健康的文体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19]。

第二,普及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挖掘广西民族文化中与法治建设相关的内容,将优秀的道德教育内容和积极奋进的民族民间传说、故事等各种资源纳入乡村法治宣传、执法实践的进程中,用民族文化资源补充现代法治体系,引领民族地区法治化、现代化的转型,不断提高广西地区乡村法治水平。通过电视、广播、讲座、宣传栏、科普知识读本等形式推动广西乡村地区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以民族文化为抓手,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培养农民群众建立法律观念和自觉学法、守法的意识,切实强化广西乡村地区道德与法治宣传教育。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中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的优良因子,积极引导村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等,清除不良风气的生存空间,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重塑广西文明乡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让更多的农民自觉参与其中。通过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养成,使农民充分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并重拾文化自信,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推动乡村文化的蜕变、成长与发展[20]。

第三,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改善村民精神面貌。要深入挖掘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加强对乡村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挖掘、整理和保护。把乡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激发村民自身的民族情感,积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乡村氛围。例如:百色市利用壮族“三月三”等民俗节日,举办对歌、抛绣球、板鞋舞、抢花炮、木偶戏展演等民间活动,弘扬勤劳勇敢、忠诚老实、团结进取的精神,以此来推动乡风文明的建设;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的评比奖惩机制,扎实推进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明确奖惩办法和措施。要以良好家风带动乡风民风,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以优秀典范影响村民、以正确风尚引领村民、以良好风气塑造村民,推进乡风文明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村寨广西民族
广西贵港
我们的民族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锅巴粥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