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2022-01-01 09:31邢鹏飞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学科

邢鹏飞,聂 丹

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进行了部署,把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开展本科教育秩序大整顿,要求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推进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2]。在本科专业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是具有基础性和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特殊专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较高的理论素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7个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输送生源。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探索通过提前批次录取或综合考核招生等方式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选拔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3]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开文件和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等相关信息,目前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思想政治教育4个本科专业的规模已达到303个专业点。在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大力振兴本科专业教育的特殊背景下,高等教育系统开始掀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建设的新高潮。鉴往知来,系统回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高潮迭起的发展历程,把握专业发展的深刻变化和趋势,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开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和专门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密切相关,伴随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社会职业变迁,经历了4次创办热潮。

(一)1949—1977年:以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为核心的发展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通过在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让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传统,通过有计划地组织课程和党课学习,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形势政策报告研讨,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教育继承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引导学生树立革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949年10月,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明确规定高校要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必修课程。为了精准掌握各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教育部专门派出检查组对中南、东北、西南和西北等不同地区的31所院校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却出乎意料,31所院校实际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3门课程的分别有6所、26所和17所,教育部要求的必修课还没开齐,反而开设了一些教育部规定之外的课程[5]。未能落实课程的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匮乏,很多院校仅有1名甚至没有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解决称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普遍缺少和教学水平不高的迫切问题,195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学校思想建设工作中心环节的定位,从以下3条路径系统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培养工作[6]。

第一条路径是依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厚底蕴和优势条件,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通过1至2年的学习,培养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虽然这条路径培养的师资规模并不算庞大,但其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却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67%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主任都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培养的[7]。彭珮云、萧灼基、吴树青、胡福明、陈先达、罗国杰、高放、杨春贵等一大批知名学者都曾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学习。该校的《中国革命史讲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课程讲义和教材更是影响深远。第二条路径是直接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中选拔,通过从高校助教和高等、中等学校高年级的优秀党员、团员中选拔思想政治理论课助教或助理,在党委系统的培养下补充到高等和中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中。这是在特定时期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快速弥补师资缺口。第三条路径是高等学校设立专业培养人才,通过在具备适当条件的高等学校举办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政治教育系或政治教育专修科,为高校和中等学校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全国各地在本地区适宜高校中开始举办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来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例如,西北局选送了42人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班,又在西北大学开办了研究班,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等课程教学[8]。有条件的师范院校也设立了政治教育系,为中等学校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既能教中学政治课又能做党团工作的中学政治工作干部,教学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教育、国际共运史、中共党史、党建、哲学、政治经济学、时事政策、中国近代史、教育学、语文、文艺理论、逻辑学、劳动等课程[9]。

1956年9月,中国高校形成了以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56方案”,标志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初步确立。至1957年,全国共有8所院校开设政治教育本科专业、7所院校开设政治教育专科专业[10]。1963年7月,新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专业目录修订任务完成,国家计划委员会、教育部统一制定《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政治教育专业被正式纳入“师范部分”的专业目录,专业编码为050006。而后,随着高等教育系统被破坏,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也逐步进入停滞状态。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奠基期和初创期。基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师资的迫切需求,高等院校通过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班、政治教育专业的方式培养了大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门人才。这既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提供了师资,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1978—1997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和思想政治教育类本科专业为核心的发展阶段

1978年6月,教育部组织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要求针对之前文科专业“大砍大并”的混乱状况开展全面恢复和整顿工作,增设急需专业。文科专业在整顿过程中按学科设置专业,适当放宽专业口径,以提高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性。经过整顿、恢复,高校文科专业逐步形成了涵盖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运史、中共党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体系。

为了做好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80年5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要成为一门科学。思想理论界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为平台掀起了“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化”的讨论热潮,讨论文稿以《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为书名集结出版。至此,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成为思想理论界的共识。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的通知,要求全国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部委大专院校都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11]。可见,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大讨论具有开山创业的功劳,为思想政治工作正了名,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从一种务实工作、一种运动式形态向一门科学、一种专业转向,并于1984年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部于1984年4月颁发《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等3个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文件,正式创办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为了更好地沟通信息、交流经验、联络感情、团结队伍和促进工作,研究和探讨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1984年12月,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正式成立[1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后,受到了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格外重视和特殊关照,专业工作会议、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事项都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相关部门亲自抓。此举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稳健起步和“高势位”建设,掀起了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潮。

从1982年到1987年底,教育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修整,将专业种数由原来的1 343种减少到671种,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设置混乱的局面,推进了专业名称的科学和规范化,恢复和增设了一批文科、财经、政法类专业。这是新中国的第二次大规模专业目录修订,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教一司配套编了《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一书[13]。新的专业目录在政治学类目录下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本科专业(专业编号0704),旨在培养能从事有关国际共运教研工作以及党政、宣传、外事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限制在个别学校设置,仅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2所院校设置了此专业。新的专业目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类目录下设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编号0801)、中国革命史(专业编号080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专业编号080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编号0804)、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编号0805,个别学校设置)、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编号0806,个别学校设置)、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专业编号0807,试办)共7个本科专业。这7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之处在于培养能够胜任党政部门有关实际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同之处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归口课程的差异。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才,全国共有13所院校设立此专业。中国革命史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中国革命史课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才,全国共有中国人民大学、杭州大学2所院校设立此专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才,全国共有5所院校设立此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以及本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人才,全国共有18所院校设立此专业。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中共党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才,全国共有中国人民大学、湘潭大学2所院校设立此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科学社会主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才,全国共有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山东大学3所院校设立此专业。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才,全国只有中国人民大学设立此专业。

从1989年到1993年,为了进一步适应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委员会启动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修订后的专业种数减少到504种,扩大了专业口径、业务范围和专业内涵。这是新中国的第三次大规模专业目录修订,修订后的本科专业目录统一规范,体系更加完整,设置更加合理,且学科门类与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基本一致,于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在哲学(专业代码01)学科门类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代码0102)一级学科专业,涵盖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代码010201,含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方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代码010202)、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代码010203)、中国革命史(专业代码010204)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专业代码010205)共5个本科专业。同时,在教育学(专业代码04)学科门类下设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代码0402)一级学科专业,涵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代码040201)本科专业,并备注可授予教育学或法学学士学位。原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即政治教育)的师范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共3个本科专业被撤销。在本次大规模专业目录调整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掀起了新一轮的创办热潮。至1994年,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创办院校达到20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为2个,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为3个,中国革命史专业为1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专业为2个,科学社会主义方向为1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128个[14]。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创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和思想政治教育类本科专业为核心,专业目录修订主要对应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名称的设置和师资的培养,但也存在着设置面过宽、特点不突出、业务要求不统一和教学力量分散等问题。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1988年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2个学科专业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7年二者又被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代码030205),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专业。由此也导致出现本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衔接不畅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随之进入曲折发展阶段。

(三)1998—2016年:以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为核心的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速,国内外形势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专业设置成为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为了适应国内外新形势,改变专业划分过细、名称欠规范和专业重复等问题,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7年到1998年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修订。这是新中国的第四次大规模专业目录修订,与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相一致,设置了11个门类、71个二级类、249种专业。新目录在法学学科(专业代码03)门类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代码0302)二级类,涵盖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代码030201)和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代码030202)2种专业,二者皆是需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由教育部负责审批。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革命史4个本科专业归并入新设置的2个专业之中。马克思主义基础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2个专业因不宜在本科阶段培养而被撤销。同时,新目录在法学学科门类下设政治学类(专业代码0304)二级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代码030404)为该类专业之一,备注可授法学或教育学学士学位。1998年版的这3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之处在于培养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外事部门、学校等部门从事理论宣传、党务、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同之处在于其业务知识的侧重各有差异。具体而言,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侧重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知识,全国仅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3所院校设置此专业。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侧重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全国仅新疆大学、湘潭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5所院校设置此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侧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全国共有124所院校设置该专业[15]。在新的专业目录指导下,全国逐步掀起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为核心的新一轮创办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高潮。

为了适应21世纪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新趋势和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需要,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教育部历时两年多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修订,于2012年9月正式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这是新中国的第五次大规模专业目录修订,共设置专业506种。本版专业目录在法学学科(专业代码03)门类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代码0305)二级类,将原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分别修改为科学社会主义专业(专业代码030501)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专业代码030502),将原政治学二级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代码改为030503。至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实现了融合发展,形成了涵盖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思想政治教育3个本科专业的比较科学的综合体系。

从1988年到2012年,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全国仅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山东大学3个院校开设,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全国有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大学、新疆大学、湘潭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5个院校开设。2012年新版目录修改和解除国家控制之后,开设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的学校在2016年新增了河南师范大学,而科学社会主义专业仅剩山东大学招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核心,1998年全国仅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点124个,2001年增长到179个,2003年增加到184个,2007年增加到253个,2009年达到顶峰,增加到261个,2010年减少到220个,2011年增加到226个,2013年增加到236个,2014年增加到238个,2015年增加到241个,2016年增加到245个。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融合发展、逐步规范和规模扩张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科归属从摇摆于教育学学科门类下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转变为法学学科门类下的政治学类,最终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下的本科专业之一,且不再授予教育学学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相关专业从归属于哲学学科门类转到法学学科门类。这进一步理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各本科专业的关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融合发展。

(四)2017年至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为核心的发展阶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6]。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要求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强阵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17]。以此为标志,全国高校掀起了新一轮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热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共8所高校于2017年获教育部审批首批开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5所高校于2018年第二批新增备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共8所高校于2019年第三批新增备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点2017年新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安顺学院和渭南师范学院3所院校,2018年新增了黑龙江工业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点2017年新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截至2020年12月,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本科专业点分别增加到21个、271个、2个和9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点总数达到303个。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的中心地位,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2018年1月,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广泛征求了高校、有关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意见,依据2012年版本科专业目录组织研制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高校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课程、师资、教学和质量保障等各方面要求,为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制度保障。依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科学社会主义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掌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等知识,专业建设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和世界史3个主干学科;中国共产党历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侧重掌握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自身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等知识,专业建设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和中国史3个主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侧重掌握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知识,专业建设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和教育学3个主干学科。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将本科教育放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本科教育回归常识、本分、初心和梦想,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事关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全面深化了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2020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开展全国性学习培训,要求在全体师范生、教育学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中系统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必修课,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的综合发展。

2020年2月,教育部展开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在2012年版目录基础上增补了系列新专业,正式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这是新中国的第六次大规模专业目录修订,并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将本科专业调整和设置权限更多地下放到高校。新目录在法学门类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类(专业代码0305),涵盖科学社会主义(专业代码030501)、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代码03050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代码030503)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设专业代码030504T)4个本科专业。各专业的修业年限均为4年,学位授予门类均为法学。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随着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中宣部、教育部和各省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一流学科专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点、硕士博士点规模快速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新一轮的专业创办热潮已经全面开启。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发展的特点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本科专业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专业设置和知识体系构建思路不断调整和完善,专业创办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点数量快速增加,师资更加稳固,地位更加凸显,质量不断提升,视野更加宏大,影响更加广泛,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专业地位:从“师范”到“领航”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之后,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置,政治教育专业成为通用师范专业之一,开始有计划地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和各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思想政治工作新需求,教育部通过高起点直接布点的方式新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为满足改革开放之初各条战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大规模迫切需求,综合性、理工类、政法类、民族类等高校开始兴办本专业,很多师范院校将原来的政治教育专业更名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最终在1993年全部实现了政治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者的合并。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改革与调整,虽然每次调整都强调培养能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外事、学校等部门从事理论宣传、党务和实际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核心思路都是对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师资培养需要,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中国革命史课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共党史课程、科学社会主义课程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课程建设,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个一级学科输送研究生生源。概而言之,从专业地位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创办的起点一般是培养能够胜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师范生,与其他师范专业相比并无特殊之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系统规划新形势下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启动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并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18]。此后,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学院建设,相关部门密集发文并贯彻落实,开始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19]26-27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成为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其明确要求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重点建设学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3]1。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研究生和本科专业从培养师范生扩展为培养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觉悟和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纳入提前批或特殊专业招生计划的政策更加灵活全面,其“领航”发展优势开始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从服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培养到服务意识形态工作全局发展,从“师范”到“领航”发展,实现了其专业地位和功能的不断提升和跨越。

(二)专业水平: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提升发展

通过开设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政治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普遍缺少足够的专任师资,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不高。为了加紧培养师资,中共中央部署通过创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和政治教育专业等方式培养不同规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由党中央统一部署,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调整的,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有“56方案”“85方案”“98方案”“05方案”。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正式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重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统筹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系统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创新。在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同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协同效应,这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回归,其强化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举措[20]。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开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和相关务实工作者的培养任务所催生,其发展和分化自然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直接影响,其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突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缺少针对自身发展规律的内部自主建构。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跨越式发展直接得益于专业外部教育部门的政策倾斜和精细扶持。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后,教育部(国家教育委员会)连续多年专门召开本专业的工作会议,研究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写等问题,在人财物方面给予支持,并在毕业生分配时给予适当照顾。正如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思政司徐文良司长说的:“这是原国家教委直接抓,抓得最多、最紧、最细的一个专业。”[21]4111993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还专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台了办学意见,强调了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属性,目标是培养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级专门人才[22]。同样,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本科专业也是在国家教育委员会直接扶持下按照专业教学计划来展开建设。正是在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专家学者的积极扶植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支可观的学术队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主干课程及教材,具备了较好的教学条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端重要位置,综合部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更加注重推动专业内涵式发展。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推动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了本科课程内容更新和课堂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成为全国最大的学科点,本科专业规模快速扩大,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专业体系:从专业微观到学科宏观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以本科专业思路来开展学科建设的特点。从学科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学科专业意识萌生、学科整合发展、学科建立和发展三大阶段,呈现务实工作—科学—专业—学科的发展路径[23]。从学科建设的重心来看,侧重于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务实工作的需要创办系统的本科专业。从依托主干学科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曾多次依托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和法学等学科进行专业知识构建,虽然有利于扩宽学科视野,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课程相对薄弱的问题。从学科建设形态来看,习惯于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知识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通过教材编写形成系统化学科知识体系。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既不局限于学校也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门人才所开展的教育工作,自然由本科专业发展起来的学科知识体系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各二级学科的建立和完善,高校逐步改变了以专业创办思路建设学科的倾向,转而更加侧重以学科建设思路来创办本科专业的新倾向。在已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21所院校中,笔者具体分析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3所院校的培养方案。从本专业的知识视野来看,其侧重于从学科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和实践、历史与现实进行整体性研究;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侧重于在较高的学科起点培养学术精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领军人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人才或治国理政的复合型领导人才;从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侧重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7个二级学科层面开设专业课程。

随着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急剧扩张,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生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课题组调查发现,各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对口职业方向,聚焦于培养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师资(30%)、党政企事业单位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人才(20%)和兼顾二者的复合人才(50%)。这一瞄准本科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日益走高的考研率和研究生生源所需的理论性生源要求相比,明显不相匹配。在人才培养的学科属性方面,也存在必修课程设置数量庞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不足和专业核心课程的专业性水平较低的问题[24]。研究生生源质量提高的期盼推动很多院校尤其是学科实力比较强的重点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比如,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近年来都新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进一步推动本科专业从微观到学科宏观发展。

(四)专业特色:从专业分化到专业整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创办之初侧重于对口职业之需设置专业,具有明显的专业分化色彩。加上国家长期执行的统一分配工作的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好。以1994年为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规模可观,毕业生质量好,供不应求,大部分成为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的骨干力量,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好评[21]454。随着国家逐步全面停止了“包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就业环境发生变化,对开设专业的积极性产生了重要影响。至199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从原来的7个专业缩减到3个,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分别仅有3所和5所院校开设。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就业的韧性较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发展向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内部进一步综合集中。

随着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掀起了大规模的扩张热潮,专业点数量从2003年的184个增加到2009年的261个。但其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理想,2009年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1.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学校迅速停办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2010年专业点减少到了220个。以武汉大学为例,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9年和2018年本科生就业岗位统计中,高校就业的比例从23.5%下降到10.2%,其他教学单位从2.0%上升到4.2%,行政单位从18.4%下降到11.9%,国有企业从21.4%下降到10.2%,非公企业从12.2%上升到44.9%,出国就业从8.2%下降到5.9%,事业单位从11.2%下降到1.7%,其他岗位从3.1%上升到11.0%。从2017—2018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就业情况来看,升学的占46.0%,其他教学单位占20.0%,非公企业占14.2%,行政单位占5.3%,国有企业占2.4%,事业单位占1.9%,待业创业等占10.2%[25]。其中,考研成为毕业生的第一选择,就业单位呈现从意识形态性和专业性较强的高校、行政和国企单位向非公企业单位转变的轨迹。与之相适应,近年来很多高校扩宽了培养口径和课程设置领域,既鲜明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又关照社会职业和毕业生就业特点的变化,推动专业整合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各本科专业点普遍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各专业的协调性,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和一流专业培育,集中优势力量进行综合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就业形势向好,本科生考研率节节攀升,本科专业点数量和各专业整合性逐步增加。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发展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创办热潮迭起反映了多种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该专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总结分析,能够为在新时代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创办和发展过程中,几次专业开设热潮的缘起都与党和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密切相关,呈现依靠外推式发展动力的特点。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各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依赖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从创办之初就直接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其意识形态属性的专业特点需要党和政府提供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根本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19]8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发展依然要努力寻求各项有利的政策保障,完善教育、学术、人才评价机制,为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提高专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高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更应加强自身建设,苦练内功,推动专业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要切实扭转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不足的问题,量足质优地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和特色。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发展规模方面,要实现从侧重量的优势扩张到侧重质的优势提升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热潮迭起过程,呈现出短时间内规模扩张而后又迅速缩减的特点。虽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专业目录调整和专业点增减都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大规模增加与撤销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成熟度和严肃性是不匹配的,也容易出现专业发展形式化和边缘化的倾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创办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各专业属性、学科特点、院校自身优势和社会职业变迁确定适度发展规模,将专业建设重心转移到内涵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面来。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特色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创办过程中,一直存在本科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融合发展的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系统中最大的学科,学科体系日益成熟,也致使一些学科实力较强的高校出现拔高本科专业建设的现象。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没有把握好学科建设规律与本科专业建设规律的不同。根据学术界的共识,学科是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生产传授应用相关知识的活动体系和一类特殊的社会建制。而专业则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和教学实体,是一种教学体制、教学机构。虽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科建设提供的知识体系,也受到科学发展综合与分化的影响,但是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发展规律,就是要遵循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和社会职业等因素要求开展本科专业建设,实现专业特色发展。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设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的转变轨迹。因此,各院校要加强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自觉性,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特色。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分化与整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既要以整体角度推动专业发展,也需要在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各本科专业自身发展,形成既体现整体性特色又具有各专业边界清晰的专业体系。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建设中仍然存在专业边界不清、各专业分化不明显的现象,必然制约本科专业的深入发展。这就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进行整体性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更深层次处理各本科专业内在关系,尤其是新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另外3个本科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分化与整合的过程中推进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创办经历了多个专业发展高潮,但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最有韧劲、最具活力和最为广泛设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建设,与其迅速地大规模地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点建好或许是更为审慎的工作。从本科专业创办热潮迭起的历史规律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不适宜短时间内在本科专业层面庞大规模开设,应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探索建设。在改革开放后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本科专业的时候,曾出现过专业设置面过宽、学科专业特点不突出和教学力量分散等问题,后来教育部门取消了此专业。当年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虽然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存在不同,但实际上二者具有共通之处。有学者认为,当前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院校多是学科实力较强的重点大学,有实力和能力创办本专业。其实当年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的院校其学科实力同样也很强,以1994年为例,全国有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山西大学、延边大学、东南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南昌大学、青岛海洋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联合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学院、西藏民族学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技术学院、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学院和新疆大学共20所院校设置马克思主义基础本科专业。这20所院校中后来入选211或985工程高校的有15所,其实力可见一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各本科专业自身特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在协调专业特色、学科知识传递和社会职业需求方面经验最丰富,能满足整个学科研究生生源需要,也更加符合高等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新时代,既要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发展,又要避免院校盲目追风扩张,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强建好作为工作重点,在分化与整合的过程中推进专业建设向高质量纵深发展。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整合发展,就要推动专业建设的全面均衡发展。一方面,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专业一体化协调发展。在目前的87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中,没有本科专业的有33个,占38%。在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点的393个单位中,有271所院校没有本科专业,占69%。研究生培养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的已超过95%,但本科专业仍广泛分布于非马克思主义学院。随着本科专业的成熟,这种学科点与本科点呈分散状态的弊端日益突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专业一体化协调发展势在必行。另一方面,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在全国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点主要集中于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西藏、海南、青海、新疆、宁夏等省份都未超过4所院校。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地位和意识形态功能要求尚存较大差距,需要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四)实现本科专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催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专业建设也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二者协调发展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经验。纵观新中国70多年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演进轨迹,本科专业的增设、拆分、归并或撤销都直接适应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师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课程,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努力抓好教学关键,做到心中有“墨”、心中有“责”,探索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等有机结合的新路径[26]。在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格局新了、师资壮了、教学好了、资源多了、影响大了”,形成了办好、讲好和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氛围[27]。“十四五”规划时期,要始终坚持思想引领、目标导向、战略定力、斗争精神和德育先行,提高认识高度、钻深内容深度、强化力量强度、精准评价角度、拓宽布局广度,推动新发展阶段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从基本要求、课程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对改革创新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在大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新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建设需要更加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意识,回应教学的重大理论和现实关切问题,培养充足的后备人才,实现专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支撑发展。

实现专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发展,需要处理好本科生源与研究生培养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高度重视本科专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创办初期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但后来很多高校将重心放到学科点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上面,导致大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力较强高校逐步停办原有本科专业。在新时代,要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重视程度,不仅要重视从较高的学科层面开展学术研究,更要加强对本科专业建设规律的行动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力度,不能拿本科生源质量不高来推脱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责任。有调查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方向存在设置繁杂和界限不清的现象,有26.7%的导师发表论文方向与研究生招生方向不相符;近5年有8.9%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科专业研究范围不符,有4.4%的选题偏离一级学科属性,且论文质量不高[28]。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督导和管理,对导师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学位论文指导与评审等环节加强指导,解决研究领域脱离学科属性和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等问题,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要建立符合本学科铸魂育人使命的有利于教师潜心科学研究和用心培养人才的评价制度,打造新时代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高峰。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学科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超学科”来啦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