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思政教育视域下网络道德失范危机研究及对策探析*

2022-01-01 13:45江苏大学罗秋彤孟诗婷
区域治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育者道德思政

江苏大学 罗秋彤,孟诗婷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危机的发生背景以及主要表征

网络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使得社会关系形态已经由现实世界实在联系的简单模式转变为现实世界实在联系与网络世界虚拟联系兼具的复杂模式。互联网占据了大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大学生在自觉成为网络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也成为了网络信息的主动传播者。作为当今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网络道德是以社会物质条件的丰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为前提的,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在网络上的反映。它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学生行为,其是调节网络空间中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网络社会在拓展一般性道德孤立、狭隘的认识局限,促进传统道德的现代性转化,形成诸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的同时,也冲击、淡化了传统道德,出现了网络思想行为规范缺位问题。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中坚力量,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易受到网络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已经出现道德认知偏差、道德情感淡薄,道德意志脆弱等不良现象,并诱发出一系列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网络行为,形成网络道德失范危机。

(一)泛娱乐化、庸俗化的网络亚文化

为了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以低俗性、恶俗性、虚假性为特征的泛娱乐化、庸俗化的新媒体文化排斥科学性的挖掘和合理性的推理,导致大学生思想性、道德性与合理性缺失,让青年群体逐渐丧失思考能力,精神世界荒芜。这实质上是借娱乐外衣来进行思想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输入,腐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价值认同,消解他们的政治信仰,使其丧失对道德、法律的敬畏,放弃对崇高的追求,造成社会思潮多元对立。

(二)网络发言失范,群体自由与秩序失衡

网络信息来源广泛、难辨真假,群体性的狂热强化了民众的非理性,让每个接触网络的人都能逃避现实中渴望发言的卑微与无奈,无需承担地享受语言暴力带给自己的快感,同时言论自由在利益面前会不自觉扭曲,最终演化为侵犯个人权利的言论攻击,构成了在言论自由掩饰下的言论暴力。有的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使用过激的语言对他人进行谩骂、挑衅、人身攻击等,部分不文明的网络语言严重偏离现代汉语规范,影响大学生正常交流。

(三)责任感缺失,突破基本道德原则

虚拟自由的网络环境可以促使网络个体对结果产生新的认识,进而形成新的思想与价值定位之后,将隐藏在内心深处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表现与显露的不良欲望和行为带入现实社会中。例如,有一些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剽窃他人的工作成果,来满足个人论文创造等的需要。

二、影响网络道德失范危机恶化的因素

为了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本研究通过自制问卷进行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以江苏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共100份,剔除无效问卷24份,有效问卷76份,有效回收率为76%。问卷设计主要围绕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面对网络不良现象的态度、对于网络德育课程的看法等方面。

调查显示,在网络行为方面,对于“你在网络上是否有过受欺骗、遭受言语暴力等经历?”这一问题,回答“偶尔有”的居多,占比61.54%;其次是“从来没有”,占比是30.77%。在对待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方面,对于“你认为网络道德失范给你带来的哪些影响”这一问题时,有69.23%的人回答“使得自身的思想观念产生变化”,有53.85%的人回答“受到恶意攻击,情绪受挫,精神损伤”,还有69.23%的人回答“养成不良网络习惯”。在网络德育课程方面,关于“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在思政课中引入网络道德?”这一问题,有84.62%的人认为“有必要”,15.38%则觉得“无所谓”。关于“你认为网络德育课程中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完善?”,92.31%的人关注“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另外有76.92%的人关注“教学原则”。

综上,我国网络空间中虽然道德失范现象仍存在,但发生频率并不高,而对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正面意义与负面意义持平,大部分人是重视网络德育课程的建设的,而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仍有待完善。

(一)大学生的内部身心状况

很多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但自律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缺乏责任与约束的虚拟环境,极易使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里迷失自己。其面对网络媒体信息和不理性的评价往往缺乏判断力,易受其他网友的观点的影响,从众心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部分大学生会在网络空间中宣泄在现实中遇到的压力,甚至违背社会公共道德。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外部引导

从高校层面来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滞后,无论是课堂教学中还是实践环节中,都鲜有涉及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规教育内容,难以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从家庭层面来看,教育偏重学生智力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其道德方面,导致部分大学生缺少基本的是非观念。从社会层面来看,现代网络信息来源广泛,时效性强,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真实性易受到冲击。

三、当前网络德育所存在的缺陷

(一)网络德育方式低效

我国部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注重基础理论传授,而忽视了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的养成,教育方法上创新力不高,没有根据教育内容需要和教育对象特点而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开始认为网络空间只存在技术的操作性问题,产生网络与道德没有关联的想法。

(二)网络德育内容滞后

我国网络德育理念落后,内容欠缺,高校德育工作内容仍然围绕现实道德,未能构建好紧跟时代步伐的网络德育理念及充分考虑人在网络空间中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无法及时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提出要求。关于网络德育虽有涉及,但缺乏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法律教育等内容。

(三)教育者工作能力不足

由于思政教育者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运行机制不够熟悉,因而出现了网络管理相对滞后的状况。一方面,大学生在网上表达情感,宣泄情绪往往是以匿名形式的,思政工作者难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无法锁定对象,这加大了思政教育者开展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技术运用不足,教育过程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质性内容。

四、处理网络道德问题所应坚持的原则

(一)平等尊重,协商对话,师生互动原则

当前新媒体思政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隔阂被打破,授课模式由单向灌输演变为双向交流,充分发挥了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及情理结合的渗透。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主选择和吸收知识。新媒体能够快速准确地将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给教育者,教育者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形成双向的互动化的学习过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实现了彼此知识、能力、经验和感知的透明化与公开化。

(二)注重创新实践,情感发展,价值培育原则

思政教育应立足网络空间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倾向,创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政教育内容。倡导科学的网络价值理念,通过调整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来进一步改善学生与网络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对网络环境的适应、共建与维护的认同程度。将自尊心、责任感、爱国主义等情感渗透进学生的网络生活,将所形成的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意志、信念。

(三)追求正确导向,教育环境安全和谐原则

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传播西方价值观,诱惑心智尚未成熟、思想容易激进的大学生,使舆论偏离正轨。因此,应净化思政教育环境,倡导学生绿色上网,推动具有强烈时代意义和鲜明导向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另外,严格的网络监管有助于随时发现学生的动向,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集结力量传播信息,占领传播话语权制高点,以正确的政治导向重塑学生的心灵。

五、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占据网络德育传播制高点,重塑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网络文化已成为高校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刊、广播、网络等在传播广度上的优势,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引导学生就网上传播的信息合理发表见解。抓好典型宣传和舆论引导,在网络社交领域通过具体事例对主流价值观进行生动诠释,激发情感共鸣,增强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二)冲破传统教学思维定势,构建交互式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者在认识到互联网对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基础上,应加强对网络德育的重视,对相关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探索新的教育形式,构建网络德育的长效机制,尽量避免网络德育流于形式。利用网络技术优化教学策略,准确记录教学过程,完善课程结构和内容。扩展思政教育工作视野,关注大学生诉求,搭建师生沟通渠道,推动传统教学和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三)推动形成革新化、系统化的新媒体思政教育理论体系

提高新媒体思政教育中网络德育内容的比重,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道德渗透。构建中国特色网络话语体系,密切关注大学生网络道德变化,将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融入网络德育中。加强对网络道德规范的灌输,将网络德育内容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阐述,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活动的兴趣。

(四)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壮大教育者队伍

高校在保证教育者掌握传统道德理论的基础上,还应提升新媒体思政教育者队伍专业素养水平。联系网络发展实际与学生成长变化,有利于观察其上网时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完善教育者的选拔和管理机制,在选拔方面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综合考察教育者素养。

(五)强化网络监督管理系统

高校应完善网络管理手段,创新网络信息控制技术,对不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进行屏蔽,防止不良舆情污染社会环境。高校也可以以学校章程为行动指南,出台网络管理规定,删除不当言论,对网络失范行为进行必要惩戒。高校还应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其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对待自身权益问题,强化其社会责任感,从侧面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素质,为德育实践创造契机。

猜你喜欢
教育者道德思政
品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跟踪导练(五)(2)
思政课“需求侧”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