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用典及其教学探析

2022-01-01 16:24陈石佳
中学语文 2022年30期
关键词:用典典故古诗词

陈石佳

典故凝聚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用典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方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对典故内涵的理解,可以有效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经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但典故因历史久远,加之在流传过程中因时代的发展变化,意义也在不断丰富,故而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对于典故虽然没有具体的教学要求,但在教材注释不够完整的情况下,典故教学有进一步拓展探究的必要。

一、典故及用典分类

“典故”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东平宪王刘苍在朝期间辅政有功,声望极大,回到封地后再回朝廷,受到当朝皇帝的高规格礼遇。刘苍则认为皇帝对他的礼遇“事过典故”,指的是接待规格超过了“典章制度和成例”,其含义显然与我们时常用到的“典故”义相距甚远。常用工具书对于典故也都有定义,《辞海》:“典制和掌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辞源》:“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关来历出处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则概括为“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些其实就是语文教学中所提到的“典故”一词的语意内涵。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将“典故”解释为诗文作品中所引用的各类历史人物、故事以及一些有出处的词语、句子等。

根据引用典故的形式来看,可分为明用和暗用,正用和反用,直用和化用等。

1.明用和暗用

明用,即直接引用典故,典故原意与诗词表达的情感一致。在使用中对典故进行简单的概括及引述,读者一般较容易明白其中的意思。

暗用,即间接引用,将典故融入到古诗词中,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巧妙地化入到诗词之中。如韩愈所说“师其意,不师其辞”,读者并不知暗含典故,需要仔细推敲琢磨。

2.正用和反用

正用与反用是就选取典故的角度而言。

正用,即诗词中引用的典故与其本身的含义相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

反用,即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在引用典故时,会根据自己情感需要,对于所用典故或加工或改造,从而得出与原意相反的理解,后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直用和化用

直用和化用是就语典的使用方式而言。

直用即完全照搬的一种用典方式,对原典意义不作任何改变,诗词与典故意义完全重合。

化用,即作者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以原典为基础,加以增减或改写,将典故融于诗词中。由于典故与诗词浑然一体,无法直接找出原典依据,在识别上造成一定困难。

用典的分类标准比较复杂,但就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使用的典故来看,掌握这些内容就已经足够使用了。

熟悉典故的不同形式之后,教师要能对典故进行敏锐的感知;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古人的智慧,领略古诗歌的语言修辞艺术,领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用典的教学意义

首先,丰富文化内涵。典故的来源涉猎范围极广,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古诗词运用到典故时,并非只有作者的思想情感,还有典故背后所包含着的古人理解与心境,以及对后人的启发。当代人可以通过典故的学习,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寻求人生意义,拓展社会历史内容。

其次,扩充审美效果。古诗词创作讲究格律,在使用典故时需要提炼,虽文字简练,但其中却蕴含着无限的韵味和意境,为读者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使得作品的审美效果得到提升,增添古诗词的审美趣味。

最后,平添含蓄蕴藉。“含蓄蕴藉,意在言外”是文艺美学理想的境界。使用典故则是达成这一境界的有效途径。许多时候,作者或因主观意愿,或碍于客观因素,须在曲折隐晦中言志抒情,以表难言之隐、抒难写之情。

三、用典的教学价值

第一,语文素养的提高。在学习典故的过程中,典故能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从直接方面来看,典故大都具有含蓄委婉的修辞效果。作者使用典故,借用前人的事迹或语言,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另外,典故的语言表达典雅凝练,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重要范本。例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孟德借周公之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像周公一样爱惜人才,希望天下贤士能够为己所用,从而建立自己的雄图霸业。在《短歌行》的教学中,通过周公的典故,可以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贤士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些典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同时有效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第二,民族文化的认同。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典故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既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古诗词中用典的教学策略

首先,巧用典故寓意,引导学生把握诗词要义。典故是汉语熟语的一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诗词中运用的典故主要来源于前人文学作品或一些历史故事、神话、民间传说等。所以,运用的典故无论是事典还是语典,除了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外,还有丰富的故事背景,这些背景故事也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能够传达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需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从典故内在的故事性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典故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诗词的主旨与情感。

其次,推敲用典词句,引领学生理解诗词要义。如在曹操《短歌行》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周公的典故,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贤士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这些历史故事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再次,深挖典故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在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国,典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认同属于个体人格的一部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典故的教学,深挖典故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典故在长时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时代背景和作者情感。时代更迭,伴随着文学文化的发展,推动着诗词创作不断走向成熟。在我国诗词发展的早期,典故原意不足以呈现或无法实现为诗词服务的目的时,一般不会使用典故。但诗词创作的手法、语言等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诗词创作手法的更加成熟,语言更加灵活,典故运用也更加巧妙,于唐宋时期到达顶峰。这一时期诗词创作的手法巧妙多样,语言灵活生动,用词凝练考究。在诗词中引用典故并非就典论典,而是为诗词的内容服务,借典故来委婉表达作者情感。引典入诗词时有迹可循,但也不一定会与原来的涵意完全一致,从而赋予典故新的丰富意蕴,以更好地为诗词的内容服务,使典故焕发新的生机。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创作中,用典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技巧,因而古诗词与典故的联系颇为紧密。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典故具有桥梁的作用,所以深入了解典故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借典故导入、巧用典故寓意、以典故设疑解难、创设典故情境、赏析用典词句、深挖典故内涵等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猜你喜欢
用典典故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漫谈诗词“用典”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