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疗效

2022-01-04 11:04金淑琴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3期
关键词:肌瘤出血量产后

金淑琴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在妊娠期间不易发现。其增加了大多数患者在分娩时的潜在危险。与此同时,大部分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治疗上存在一定的疏忽。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也是妇科多发疾病。患者在怀孕或分娩时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危及母婴健康。女性子宫肌瘤的生长可受荷尔蒙分泌影响,特别是在妊娠期间,雌激素分泌迅速增加。但是,随着子宫肌瘤的长期存在,其影响仍在继续。如果病情由良性转变为恶性,就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所以临床上对子宫肌瘤的治疗非常重要。患有子宫肌瘤的孕妇,分娩时子宫供血丰富,边界清楚,分离难度相对较低[1]。对于妊娠子宫肌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剖宫产术后,但反复手术会影响患者的健康,传统治疗方法需要改进。所以,大多数临床医护人员认为,剖宫产术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切除肿瘤,可有效地降低感染率,减少再次手术的风险和创伤,而且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不会延长,相关指标变化不大。采用剖宫产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方法,可以保证胎儿顺利分娩,对子宫肌瘤进行切除,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10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析剖宫产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10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0 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5~36 岁,平均年龄(33.56±2.92)岁;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8.34±2.23)周;子宫肌瘤直径2.4~5.3 cm;31 例单发性子宫肌瘤、19 例多发性子宫肌瘤;初产妇38 例,经产妇12 例。观察组年龄25~36 岁,平均年龄(33.24±2.84)岁;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8.34±2.21)周;子宫肌瘤直径2.5~5.3 cm;32 例单发性子宫肌瘤、18 例多发性子宫肌瘤;初产妇38 例,经产妇12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单纯剖宫产手术,术后择期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剖宫产术中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静脉注射缩宫素(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50),然后缝合伤口观察,确保患者送入病房时无子宫出血。术后择期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1.2.2 观察组 实施剖宫产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检查胎儿及子宫肌瘤的位置,决定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子宫切口。剖宫产手术治疗同对照组。在静脉注射缩宫素后,不仅要注意子宫出血,还要注意子宫肌瘤周围组织。在手术中,子宫肌瘤可注射缩宫素,以促进收缩,减少术中出血。行剖宫产后子宫肌瘤剔除术前,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减少宫内血流量及术中出血,观察胎盘分娩情况。分娩完成后,清除宫腔,再次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子宫肌瘤的情况。若为黏膜下肌瘤,应先切除,然后将子宫缝合。如患者为浆膜下或壁内平滑肌瘤,先缝合子宫下段,然后分离肌瘤包膜,取出全部。肌瘤切除后,缝合腹腔,应用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恶露干净时间、产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产后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恶露干净时间、产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产后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恶露干净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恶露干净时间、产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产后出血量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恶露干净时间、产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产后出血量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1 例产褥期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照组发生8 例产褥期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3,P=0.014<0.05)。

3 讨论

为了减少多次手术带来的痛苦及反复发生术后并发症,临床医师在术中发现体积大于保守治疗范围或产道阻塞的子宫肌瘤时应该将其取出。这种情况和子宫的生理状况有关。产后子宫生理收缩时,会增加对缩宫素的敏感性,注射缩宫素能降低出血量,但对子宫肌瘤边缘影响较小,易于切除。产后肌瘤体积减小,随分娩激素水平下降,壁内肌瘤直径<2 cm 时不能切除,而肌瘤直径≥2 cm,需再次手术切除,增加对机体的伤害[2]。所以剖宫产术结合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仅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避免对身体的二次伤害。尽管手术时间延长,但不对患者造成伤害,经济可行[3-5]。对此,有医务工作者认为,对剖宫产患者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可减轻手术创伤,改善产后恢复情况。但是有一些研究认为,如果剖宫产术中切除了子宫肌瘤,与患者相关的手术指标会发生变化,但整体上对患者影响不大[6,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恶露干净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剖宫产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会增加手术时间,但并不增加术中出血量,两种术式联用,可一次手术解决妊娠期子宫肌瘤问题,避免二次手术,减少二次手术对子宫的损伤,降低感染的可能性。并且,降低子宫肌瘤患者产后康复所带来的心理负担,更好地促进产后康复[8,9]。值得注意的是,剖宫产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并不适合所有患者,有黏膜下子宫肌瘤、前置胎盘、严重心脏病、子痫、凝血功能不全者,禁止行剖宫产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剖宫产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减少产后出血、疼痛、感染等并发症,避免子宫肌瘤的生长。经综合治疗,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使子宫肌瘤孕妇的手术指标明显改善,效果显著,适用范围广泛。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肌瘤的部位、大小、性质等,进行常规血液准备治疗,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10-12]。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疗效确切,虽然手术时间延长,但是并发症更少,产后出血更少,可加速康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肌瘤出血量产后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