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 监测血管介入手术后喉罩替换气管导管的应用效果

2022-01-04 11:04王小楠王霆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3期
关键词:喉罩苏醒插管

王小楠 王霆

血管介入手术中血压的调控是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选择全身麻醉时,要求置入鞘管时血压不能过高,而放置好支架后血压不能过低。气管导管和喉罩是全身麻醉下主要的控制呼吸道的器械,在血管介入术中各有利弊。和喉罩相比,气管导管插管、拔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大,对于血管介入手术的治疗不利[1,2],使用喉罩的术后苏醒、咽喉疼痛、恶心呕吐等发生率低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3],也有学者认为喉罩和气管导管导致咽喉疼痛发生率差异不大[4]。但是对于急诊手术患者,选择气管导管更有利于保护气道,防止反流误吸。气管插管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喉罩插管,原因在于气管导管的咽喉部机械刺激更加强烈,不利于血管介入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血管介入手术中使用BIS 监测,有利于精确用药,减少麻醉药用量,预防术中苏醒,同时有利于患者术后苏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 年2 月~2021 年2 月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40 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Ⅰ~Ⅱ级,年龄34~93 岁,体重65~95 kg,手术时间1~3 h。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手术指征;②临床资料均完整;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有神经及精神类疾病病史;②有未经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SBP)>180 mm Hg,或舒张压(DBP)>110 mm Hg];③中途退出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⑥存在手术禁忌证者;⑦存在药物禁忌证者。将患者随机分为L 组和T 组,每组2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5;BMI:体质量指数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期间应用BIS 监测,调整术中麻醉药剂量使BIS 值介于40~60,保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在手术要求范围内。术中两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2 μg/kg,依托咪酯0.2~0.3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0.3 mg/kg行麻醉诱导及气管内插管,术中持续微量泵入丙泊酚3~5 mg/(kg·h)和瑞芬太尼0.10~0.25 μg/(kg·min),间断注射0.06 mg/kg 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手术结束后,L 组立刻更换喉罩,T 组维持气管插管,更换好喉罩后停用所有静脉麻醉药物,待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循环稳定后拔除气管导管或喉罩。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刻(T0、T1、T2、T3)MAP、HR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刻MAP 水平比较 T 组T2、T3 时的MAP 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T1 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 组T2、T3 时的MAP 水平均显著高于L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 组T1、T2、T3 时的MA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0、T1 时的MA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刻MAP 水平比较(,mm Hg)

表2 两组不同时刻MAP 水平比较(,mm Hg)

注:与T1 比较,aP<0.05;与T 组比较,bP<0.05

2.2 两组不同时刻HR 水平比较 两组T0、T1 时的HR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 组T2、T3时的HR 水平均显著低于T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刻HR 水平比较(,次/min)

表3 两组不同时刻HR 水平比较(,次/min)

注:与T 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发生的重要原因,由于疼痛、高龄患者的认知障碍以及术前未禁食等原因,麻醉选择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为主。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血管介入手术,例如血管支架置入以及脑动脉瘤栓塞术,术中和术后的血压调控尤为重视[5]。喉罩属于声门上通气装置的一种,不会直接接触人体气管,对于咽喉部及气管刺激较小,进而减弱气管刺激而引起的交感-肾上腺系统反射情况,以避免气管导管在充气后对气管黏液运动的抑制作用,并可稳定血流动力学,在置入及拔出操作中对人体生理影响均较为轻微[6-8]。研究发现,相比于气管插管,喉罩全身麻醉拔管心血管反应更小。但喉罩的返流误吸风险较大,对于饱胃和肥胖患者容易发生漏气,有研究做了腹腔镜声门上气道设备比较,绝大多数实验表明,漏气压力≤30 mm H2O(1 cm H2O=0.098 kPa)[9]。肥胖患者因为潜在的潮气量不足,增加返流误吸风险而不适合长时间喉罩全身麻醉。因此术中维持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用喉罩替换气管导管,不仅保证了患者的术中安全,而且兼顾了喉罩拔除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优点。有学者用喉罩替换双腔气管导管,有效降低了麻醉恢复期气管导管拔除的不良反应[10]。

BIS 是目前临床用于测量、评估麻醉深度的重要指标,属于无创伤性检测技术的一种,对人体生理指标不会产生影响,可有效反映出麻醉中镇静成分,并准确反映机体大脑皮质电活动情况,有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镇静深度进行准确判断,现已成为国内外麻醉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11]。BIS 监测可以数字形式更为直观、准确且动态判断患者在血管介入术中的麻醉深度。研究发现,根据BIS 监测所给出数值,对静脉麻醉药物、吸入麻醉药物等用量进行调节,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20%~38%,不仅能避免镇静过深,以防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还能避免麻醉过浅,以加快患者苏醒进程,缩短患者苏醒时间,此外,还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如呕吐、恶心等)发生率,可减轻患者苏醒后的痛苦,以促进患者及早康复[12]。利用BIS 监测作为指导,可以有效减少术中的麻醉药用量,并且为合适麻醉深度下喉罩替换气管导管,减少应激反应提供帮助。在BIS 维持在40~60 更换喉罩,对患者的心血管应激反应无明显影响。对于术前未能禁食以及急诊患者,可以在手术后通过超声判断胃内容物的种类、量以及排空程度,对于饱胃患者不建议更换喉罩或者术后拔除气管导管,而是选择安全的时机,充分镇吐镇静的条件下,拔除气管导管或者更换喉罩,平稳拔管。

综上所述,血管介入手术后喉罩替换气管导管,苏醒期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安全性良好。

猜你喜欢
喉罩苏醒插管
植物人也能苏醒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比较3号和4号Supreme喉罩在50~60kg女性患者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两种气管插管方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抢救中的比较
双管喉罩在COPD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中的应用效果
喉罩在小儿拇再造手术复合麻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