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核苷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

2022-01-04 11:05徐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3期
关键词:还原型核苷类似物

徐峰

慢性乙肝具体指慢性乙型病毒检测呈阳性,患者病程超过半年或者是发病日期不确定,但是具有慢性肝炎特征的一种疾病。乙肝主要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造成,HBV 的传播范围广,可以由母婴、血液、破损的皮肤黏膜等进行传播[1]。当患者感染HBV后到发展成为慢性乙肝,一般会有一个潜伏期,潜伏期通常是3 个月。在这3 个月内,患者因为自身免疫力的强弱以及病原体的数量,最终导致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大多数患者会有乏力、恶心、肝部位疼痛和蜘蛛痣等症状,影响肝功能,使肝功能与常人不同[2]。由于患者临床症状不同,慢性乙肝又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根据不同程度的症状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3]。治疗原则为药物治疗与调理相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除基本的药物治疗外,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必要的调理。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用量要适量,否则会给肝脏带来负担。治疗乙肝肝硬化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抗病毒疗法,抗病毒疗法是一种用抗病毒药物阻止患者体内的病毒复制过程的方式,降低病毒对患者肝功能造成伤害,进一步提高肝功能[4]。常见的抗病毒药物有核苷类似物,可是大量使用这种药物会使病毒的耐药性提高,导致治疗效果低[5]。因此,本文主要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核苷类似物联合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90 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用抽签方式分成对比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观察组中男26 例,女19 例;年龄39~77 岁,平均年龄(46.25±12.03)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7.65±2.22)年。对比组中男24例,女21 例;年龄39~76 岁,平均年龄(45.73±12.04)岁;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7.37±2.1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乙肝肝硬化诊断标准,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核心抗原、乙肝e 抗原全部为阳性,并且HBV DNA为活动性,血清中HBV DNA含量>500 U/ml,Child-Pugh评分>7 分;②所有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医院伦理会允许研究。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乙肝肝硬化诊断标准;②不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精神不正常的患者;④患有其他肝炎性疾病的患者;⑤由于免疫性和心源性等其他原因造成肝硬化的患者。

1.2 方法 对比组用核苷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核苷类似物选择恩替卡韦(海南中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64)口服,0.5 mg/次,1 次/d,在餐前或者是餐后2 h 用温水服用,以保证治疗效果。

观察组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核苷类似物联合治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方法同对比组相同,还原型谷胱甘肽(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667)口服,0.4 g/次,3 次/d。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逐渐加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主要包括DBIL、PTA、AS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DBIL、PTA、AST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DBIL、PTA、AST 均优于对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比组治疗后比较,aP<0.05

3 讨论

乙肝主要是由感染HBV 造成,乙肝患者以及HBV携带者是慢性乙肝的传染源[6]。在日常生活中,HBV并不是很难被感染,与之相反,HBV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染,如母婴、血液、破损的皮肤黏膜等,这些都是可以感染HBV 的通道,乙肝患者和HBV 携带患者需要做好自身防护,避免将病毒传染给他人[7]。此外,乙肝还可以通过家族传播,并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主要表现为母亲乙肝e 抗原阳性,那么子女大多数都会成为HBV 携带者,因此,子女必须注射乙肝疫苗,抑制病毒扩散,防止发展成为慢性乙肝[8]。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所在婴幼儿期很容易感染HBV,胎儿、新生儿只要感染HBV,那么就会有大概95%的几率成为HBV 携带者,儿童感染HBV,会有大概20%的几率成为HBV 携带者,成人感染HBV,会有大概5%的几率成为HBV 携带者。所以,要特别注意婴幼儿期的HBV 防范[9]。

乙肝的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肝脾大等,病情严重时会导致黄疸[10]。因为患者的肝功能受到影响,造成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分泌以及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从而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当胆红素从尿液中排出时,尿液颜色变黄,当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再次升高,患者可能会出现眼睛和皮肤黄染。乙肝患者必须尽快接受治疗,否则可引起脂肪肝、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和肝硬化等并发症,进一步危害身体健康[11]。治疗乙肝要遵循药物与调理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全部只靠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需要采取心理护理和相关调理结合治疗,总的来说就是三分药治,七分调理。治疗乙肝肝硬化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抗病毒疗法,抗病毒疗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抗病毒药物阻止患者体内的病毒复制过程,避免病毒对患者的肝功能造成更严重的伤害,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通常使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核苷类似物,核苷类似物能够阻止感染性病毒当中的DNA 聚合酶活性或者是逆转录酶活性,避免病毒的自我复制,产生抗病毒作用。长期正确使用核苷类似物对于治疗乙肝肝硬化,可以让乙肝和肝硬化的发病率降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不仅如此,核苷类似物还能防止HBV 在自我复制过程中获取需要的能量,提高抗病毒能力。综合来看,核苷类似物是一种治疗乙肝肝硬化的良好药物,不仅能够使患者体内的病毒不再繁殖,还能改善病毒感染对患者肝功能造成的伤害,但是该药物长期使用会引起HBV 的耐药性增强,造成治疗效果差的问题。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一种非酶性氧化剂,可以维持患者体内的正常代谢,让细胞膜完整,不再受到伤害[12]。本次研究过程中,对比组用核苷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核苷类似物联合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促进肝脏内胆红素以及胆汁酸代谢,所以能够避免肝功能进一步受到伤害,并缓解之前所受的伤害,对患者肝脏起到保护作用。本文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与核苷类似物联合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DBIL、PTA、AST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DBIL、PTA、AST 均优于对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还原型谷胱甘肽与核苷类似物联合治疗的作用巨大,不仅发挥抗病毒效果,解决核苷类似物治疗效果差的问题,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让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核苷类似物联合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非常好,能够避免患者的肝功能受到伤害,改善肝功能相应指标。

猜你喜欢
还原型核苷类似物
徐长风:核苷酸类似物的副作用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间歇低氧高脂饮食大鼠脂肪细胞因子表达及分泌的影响
青蒿素及其类似物抗疟构效关系的DFT研究
有关两种还原型辅酶的高考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
RP-HPLC法同时测定猴头菌片中5种核苷
HPLC法同时测定新疆贝母中3种核苷类成分
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分析
维生素D类似物对心肌肥厚的抑制作用
蛹虫草中4种核苷的含量分析
长期治疗,受益终生:浅谈核苷(酸)类药物的长期治疗